語言不僅是教師教學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能力,更是一門藝術,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傳遞知識的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知識信息的傳遞,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以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都必須依靠語言。
化學作為一門以物質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化學語言自然也具有其特殊性。在化學教學中的語言主要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口頭語言主要包括激疑提問、啟發講述、設疑討論及概括結論等。口頭語言要詞意清晰、嚴謹正確、語調要貼近學生,有感染力,必要時要輔以手勢或面部表情。化學書面語言,就是指用文字表述教學時的思想情感的語言。在教學中常使用的書面語言,除去學生用書所載附的以外,主要是板書、板畫、圖解和圖表等,化學書面語言要求文字精練、嚴謹、符合邏輯性,盡可能做到圖文并茂、可讀性好、有啟發性。[1]作為中學化學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化學語言的教學規范,更要體現化學語言的特點。化學課堂教學語言究竟有何特點呢?
1.科學性
化學是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課堂教學語言不同于一般自然語言,它是自然語言和化學術語、化學用語有機的結合,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化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體現在傳授化學知識準確無誤,用語貼切,正確使用化學術語,語意準確。例如:在講物質的組成時,要嚴格區分宏觀組成與微觀構成。化學教師正確引用化學教學語言表達化學現象和本質與學生的化學思維的形成與密不可分,來不得半點含糊,它將直接關系到化學教學的科學性。
2.準確性
準確性指的是教師語言必須準確明晰、簡明扼要,這是教師語言的一種獨特魅力。這就要求化學教師根據教材提煉出來的概念、原理、結論等客觀真實而不會引起歧義,學生可以利用其科學地作出判斷,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只有這樣學生思維才能得到鍛煉,真正掌握化學知識并應用于生活。化學教師若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語言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或是自相矛盾的推理,就會導致學生思維上的混亂,給后續的化學學習造成障礙。例如,不能把“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燒”敘述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去掉了“一般”就造成了科學上的不嚴謹。實際上,學生隨著對化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可知,鎂在二氧化碳中就可以燃燒。 在描述中采用“一般”二字體現了知識的相對性。因此化學教學中無論什么概念結論,都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力求準確嚴謹。
3.規范性
所謂化學教學用語的規范,體現在要求教師上課講普通話,語音準確,運用化學術語,注意語病,切忌口頭禪,不說方言土語,要符合語法修辭和邏輯,不發生謬誤等。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化學語言教學的規范,聯系實際,深入淺出,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能力出發,從而為學生創設最有效的學習情境。例如:在向學生介紹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時,不能把“加熱”說成“烤一烤”,把“振蕩”說成“搖一搖”或“晃一晃”。在介紹化學方程式時粗心大意,把“+”讀作“加”,“=”讀作“等于”,等等。化學教學語言的準確規范是對化學教師的基本要求。
4.直觀性
夸美紐斯說:“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一切傳諸學生的事物都應該放在他們的感官面前。”直觀的掛圖、教具、實驗、幻燈片、視頻等都可以給課堂氣氛“錦上添花”,但是這些都無法取代化學教學語言在課堂上發揮的作用。直觀、形象、生動、逼真、深入淺出的化學教學語言可以使深奧的理論形象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復雜的東西簡單化,使學生有 “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物”之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并能誘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以引起興趣,引人入勝。[2]
化學教學就是要善于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把內容講得形象、通俗,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半個世紀前就強調“生活即教育”,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教學不能脫離了實際進行。假如我們傳授的知識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就無法深入理解知識的實質,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語言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就是“比喻”。例如,在初三教材中有關溶液的稀釋問題,學生對“向pH=1的溶液中不斷加水,pH值會無限靠近7,為什么不會≥7”感到無法理解。這個問題是教學的難點,如果運用理論計算,學生理解起來就十分困難,可以這樣講:“糖水無限稀釋,就能變成咸味嗎?”經過這一直觀的啟發,學生馬上茅塞頓開。又如,在介紹酸堿指示劑時,為激發學生觀察指示劑變色實驗的興趣,增強他們記憶酸堿指示劑變色情況的效果,可以將指示劑形象地比喻為“見風使舵的行家,靈活多變的舵手”。這種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會讓學生興奮起來,增強學化學的興趣。正如《學論》中所說:“君子之教,喻也。”
5.趣味性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有些教學內容是固定的知識和理論,因此很容易使化學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平淡無奇,甚至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厭倦感。如理論性、抽象性很強的化學原理、概念更是如此。這時,枯燥乏味的語言與風趣幽默的語言在課堂上所取得的效果就會迥然不同。化學教師若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趣味性語言、小笑話、口訣等,不但能活躍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還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教育“潤物細無聲”。前蘇聯教育家斯維洛夫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在初中介紹金剛石和石墨這對同素異形體的特征時,可以巧妙地將兩種單質擬人化:“金剛石和石墨雖為同胞兄弟,但性格差異很大。金剛石生就一副鋼筋鐵骨,是著名的硬骨頭,所向披靡,無堅不摧,久經磨礪,形象燦爛奪目;石墨天生柔軟,遇事奸猾,形象暗淡無光。但畢竟是同胞兄弟,如果多給石墨以溫暖的壓力,再輔以催化教育,它是會轉變為金剛石的。”接著引導學生應該向金剛石學習其無堅不摧的精神。在上訴描述中,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巧妙地總結了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差異和相互轉化關系,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學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化學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中不知不覺地發現和領悟,正是化學教學語言的一種魅力。
又比如,在介紹水的電解時,演示電解水實驗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我們根據實驗直觀了解到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可是學生很容易混淆正負極產生的氣體種類。我們可以總結歸納為“父親偉大”。在講解知識點時對學生說:同學們,請記住生你養你的父親,父親偉大。因為“父親”與“負氫”諧音;“偉大”中的“偉”與表示體積的字母“V”諧音,表示氫氣體積比氧氣大。最后還可以補充,我們的父親很偉大,我們的母親更加偉大。教師的教學過程既沒有脫離化學教學目的,又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感恩教育元素,這就是化學教學語言的藝術。
6.人文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上有創新,讓學生覺得參與課堂學習就像欣賞優美的旋律,在精神上是一種享受,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化學語言教學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知識,增強課堂的人文性。
例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是初三化學教學的重點,對初學化學的同學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在介紹這塊內容時,老師可以結合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引入,要求學生指出詩句中的“灰”和“淚”有什么區別。再結合學生討論的結果,指出灰是蠟燭燃燒后的結果,淚只是石蠟受熱融化后的狀態,沒有新物質生成,引出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又如,在講分子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先讓同學們背誦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接著問:為什么詩人在遠處就可以聞到淡淡的梅花香?這種由詩啟發學生主動去思考的方式,使學生對教師傳授的知識更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記憶。
化學教學語言除了以上的特點,往往還應具有啟發性、節奏性、邏輯性等特點。化學知識是固定不變的,但化學教學語言卻可以因人而異。有人提倡化學教師應“向語文老師學文采,向數學老師學邏輯,向政治老師學哲理”一堂好的化學課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人格的培養,美的熏陶,情感的交流,嚴謹的學風,邏輯的思維。[3]教無定法,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能力,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但只要廣大教師在平時多總結,多積累,我們的化學課堂一定會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國良.淺談化學教學藝術[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0,(5):30.
[2]徐大仁,張改琴.淺談化學教學語言能力的培養[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基礎教育研究, 70.
[3]陳眾.論化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3,VOL11,(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