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實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銳意進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統一是全黨步調一致的重要保證。”這蘊含了黨的建設關鍵在于理論創新,最終應用理論創新來指導“步調”(實踐),實踐創新是創先爭優的基礎和歸宿。
一、創先爭優的前提是理論創新
人的活動無非就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我們黨積極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應屬于實踐活動,屬于創新性的實踐活動,此種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必然需要理論創新作為指導。
創新是人類創造性活動、人類自覺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一般而言,理論創新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某種理論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思想觀念的產生,支撐某種理論的來源、組成部分有更科學的理論基礎,需要重新構架理論,這就要求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我們可以將這種理論創新叫做“理論體系創新”。二是指在研究某種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采用某種更新、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進行理論研究。我們可以將這種理論創新叫“理論研究方法的創新”。
理論創新是理論發展的基本形式,是使理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途徑,是我們黨在思想上擁有內在活力的本質要求。在當今紛繁復雜、急速發展的社會,共產黨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的黨,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執政黨,要帶領好我國各項事業的建設,自身就得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就得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是關鍵、是前提。我們黨的發展史也反復證明:在理論上每進行一次提高和創新,都能使我們黨的領導提高正確性、科學性,帶來一次思想解放和革命事業的進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列寧曾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因此,我們黨進行自身建設,特別是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理論創新是思想前提。
二、創先爭優的根本是實踐創新
理論創新是創先爭優的前提條件,但這并不是說我們黨的創先爭優活動就實現了。理論創新是解決我們進行創先爭優活動的認識問題,而要解決具體的、現實的問題,真正實現創先爭優活動,其根本還是在于實踐創新。沒有實踐上的創新,就無法開展創先爭優活動。
首先,理論創新的直接目的是實踐創新,我們黨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人民謀利益,僅僅靠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那是虛構的、縹緲的;根本途徑是實踐、是創新性的實踐。人認識世界是為改造世界,改造成為符合人自己的需要(最終的目的),就得通過實踐活動而實現,這種實踐活動要以已有的理論認識作為指導,也就是說,有了對對象世界(創先爭優活動)的認識,緊接著就得進行實踐活動,通過創新性的實踐而達到最終的活動目的——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創新性實踐是人類實踐的最高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最本質特征。實踐是人的基礎,也是“人在其社會現實中存在的根本方式”。如是觀之,任何人只有在實踐的前提下才能生存并作為實踐的主體而存在,實踐是人與世界關系的基礎和表現。因此,我們黨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自然也要以實踐為基礎,根本的出路在于創新性實踐。而創新性實踐的實現必須遵循四個評價標準,即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合價值與合工具的統一、個體性與整體性的統一、真利善美的統一。我們黨在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過程中要時時以這“四個評價標準”作為創新性實踐活動的指南。
三、將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結合,不斷推進黨的建設
實踐是主體與客體及其主觀與客觀在現實中唯物辯證地對象化的社會歷史活動(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與認識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是相互作用的。我們黨在具體的創先爭優活動中要使思想認識趨向合理化,必須注重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之間的關系。
首先,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新時代、新形勢下,黨的建設不斷前進,而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保證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前進。
其次,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創新。我認為,開展實踐創新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以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為標準評價實踐的合理性。我們黨在具體創先爭優活動過程中,制定好活動目的(這個目的要始終圍繞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最終目的設定),這個目的才是符合規律,遵循規律的。第二,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我們黨要正確處理好黨員之間、黨派之間的關系。第三,調整好局部和整體、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即要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第四,提高創新性實踐主體(黨員)的綜合素質。總之,我堅信,我們黨通過對自身的建設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必將實現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最后,將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結合積極開展黨的創先爭優活動。我們黨在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過程中,只有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才能達到終極目的(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結合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即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要走群眾路線。我們黨開展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民,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結合也沒有止境。只要我們黨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緊扣時代脈搏,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結合就會更加緊密,創先爭優活動就會得到蓬勃發展,我們黨就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7.1.
[2]龔振黔.人的活動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8.
[3]蔡成效.實踐基礎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