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材料,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這是2011年高考考試大綱中的明確要求。歷史材料型試題具有利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來設問,信息容量大,角度靈活等特點,能深入考查考生對史料的閱讀、分析、綜合運用及知識遷移等較高層次的歷史學科能力,正好符合當前歷史學科的考查要求。多年來,在高考文科綜合卷中材料解析題已成為歷史部分的必考題,2011年是河南省課程改革以來的第一年高考,在高考卷中對學生關于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的考察尤為明顯。我就以2011年全國課標卷中第40題為例,重點討論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
一、例題展示
2011全國課標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搖?搖春秋戰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原則,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對于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曹操執政,強調“唯才是舉”,功、能者優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強調對官員的品行與政績考核:“其志行善者,則舉之;其志行不善者,則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材料二?搖?搖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面的“四善”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同時規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績標準,稱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結果。考核分為九等:“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有狀,為下下。”“善”是獲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
——據《新唐書》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體現的“德”、“才”觀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
材料三?搖?搖取士概歸學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查科場試士,但憑文字之短長,不問人品之賢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為世詬譏。今學堂定章于各項科學外,另立品行一門,用積分法,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同記分數,共分言語、容止、行動、做事、交際、出游六項,隨處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試時,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并合計算。凡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事,但有一長,皆可保送。俟考試時分別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為主事、中書、知縣官。
——摘編自《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會奏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1905年)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10分)
二、解決辦法
對2011年新課標材料解析題的分析,我們可以采用五步分析法。
1.審題。
在做材料題之前,我們往往要先審題,包括審時間、審地點、審提示語、審材料來源、審問題,這些都可以為我們提取有效信息起到非常好的鋪墊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審材料來源:材料來源即引文出處,材料解析題的材料由材料內容與材料出處兩部分構成,材料內容固然重要,但材料出處也不可小視。因為材料出處一般能讓我們知道材料的作者、時間、地點與引用的文章等,這方面的信息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內容與思想,更便于我們回歸教材,運用相關知識理解和解決相關問題。
再如審問題:即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先閱讀材料后面的問題,再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有關材料,分析解決有關問題。有些設問中還有一些限制性詞語,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性詞語往往告訴了我們答題的方向,要給予充分重視。這樣有針對性的閱讀既可以節約答題時間,又可以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如例題中的兩個設問,均提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這就告訴了我們答案是在材料和教材兩者中歸納出來的,不至于漏答。
2.對材料劃分層次。
為了盡可能地捕捉、提取有效信息,在帶著問題讀材料時就可以按一定的方法把材料分層,可以按句號、分號、省略號劃分,也可以按時間、地點分層,還可以按類別分層。
在例題的材料一中,朝代的順序非常明顯,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朝代的順序進行分層。“春秋戰國時期、秦至漢初、漢武帝以后、東漢時、曹操執政、西魏北周”,其中“東漢時”這句話和前面“漢武帝以后”這句話意思相同,都是強調選官注重品行,不再細分,這樣,材料一就被分成了五個層次。材料二僅敘述了唐朝的選官標準,根據段中的連接詞“同時”很容易就可將此段分成兩個層次。
3.劃出材料中的關鍵詞、詞組、句子等,以便提取有效信息。
帶著問題分析材料時,要注意抓取關鍵詞語,不論題目所給的材料文字有多少,無效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干擾程度有多強,材料的中心思想往往就在幾個關鍵詞語上,它們是信息的集中表現,是解題時所要用的重點。當然,有時關鍵信息還可能出現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紹和出處上,它有時會給解題以一定的暗示和啟發。
我們帶著設問讀例題,邊讀邊找出材料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如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關鍵詞)的原則,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關鍵詞)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關鍵詞)對于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曹操執政,強調“唯才是舉”(關鍵詞),功、能者優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關鍵詞)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強調對官員的品行與政績考核(關鍵句):“其志行善者,則舉之;其志行不善者,則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
材料二: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面的“四善”(關鍵詞)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同時規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績標準,稱作“最”(關鍵詞)。每年考核,公示結果。考核分為九等(關鍵句):“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有狀,為下下。”“善”是獲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關鍵句)
將關鍵詞找出之后,第一問“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體現的“德”、“才”觀的變化”基本上就能答出來了。
4.概括歸納有效信息。
歸納概括有效信息,分析有效信息的深層含義,由表及里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論,并圍繞同一個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和層面上,多角度地看問題,最后盡量用最少的字、最準的詞概括。
在回答問題時,還要注意材料與教材的有機結合。我們做材料解析題,一般都是以教材為依托,但是絕不能照抄照搬教材,一定要在教材的基礎上忠實于原材料,當然也不能脫離教材,天馬行空地自由發揮,要做到史論結合。在設問中要求結合教材,結合所學知識,或者什么也沒說時,我們都要聯系教材相關內容,結合教材尋找正確答案。有時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這一般要求我們不僅能讀懂材料,還要能回歸教材,才能看到問題、現象的本質。當然在文綜卷中有時還要用到跨學科知識,但要防止牽強附會。
5.規范作答。
前面的分析為后面的作答作了重要的鋪墊,而最后的作答又是得分的關鍵。在規范作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在內容的組織上要做到“面要寬、點要多、話要短”,在答案的編寫上要“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格式化”,以求層次清楚,讓人一目了然。②語言要言簡意賅,且盡可能地使用歷史學科語言,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回答問題時要注意運用動態的詞語,而不是用靜止的觀點,如用“越來越”“劇增”“大幅上升”“迅速減少”等詞語。③在組織答案時還可運用一定的應試技巧,如根據分值來列點。比如設問的分值是2分,則參考答案一般情況為1點或2點;分值是3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分值是6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④書寫要規范。字跡清晰、卷面整潔是最后提分的機會。
根據上面的五個步驟,例題中的兩個設問就不難作答了。
參考答案:(1)變化:秦至漢武帝時,以功勛、能力為選拔官吏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后,選拔官吏越來越注重官吏的個人品行;曹操強調“唯才是舉”;西魏北周時強調德行優先,同時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顧、以德優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對制度建設的影響日益深入;具體歷史背景影響人才選拔的標準;建設高素質的官吏隊伍。(通過回歸教材,又對材料的整體把握,透過現象看本質,充分運用邏輯思維能力,站在不同的立場和層面上,多角度看問題,組織答案)
(2)德和才都是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調學校在德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過課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養成;在官員選拔中更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繼承古代德才兼備的人才觀;適應時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養。
材料解析題考查的是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只要掌握了技巧,舉一反三,相信就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