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各類示意圖是自然地理的特色之一,尤其是地球地圖、地球運動、大氣環境等內容。合理運用各種示意圖是進行高效的教與學的重要手段。縱觀各類練習和試卷,我們可以發現有一類題型,是對比較熟悉的示意圖進行適當的增減和轉換,得到的圖形常常令人耳目一新,題目的難度隨之增大。對于這類題目大部分學生往往比較茫然,不知從何入手,一方面不能正確判別示意圖的含義,另一方面不知道圖形從何而來,更不知道用什么知識解決問題,往往連蒙帶猜解決了之,錯誤率很高。對于這類題目,我認為,解決的關鍵就是把圖形復原,找出其本來面目或等價轉換為我們熟悉的圖形,這樣題目的難度就會明顯下降,解決起來得心應手。從歷年各省的高考卷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這類題目的身影,從難度上看,大多為把關類型題目(也就是拉開分數的題目)。下面我對此作簡要分析。
圖形的復原轉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變平面為立體
在題目給出的平面圖中,很難把題目的意思理解清晰,這時我們就要把它轉化為含義相同的立體圖。畫出正確的立體圖,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條件。
例1:圖1為北極地區俯視地球光照示意圖,陰影區表示黑夜,F點為晨昏線上緯度最高點,但不是極點,據圖回答1—2題。
1.關于圖中各點地方時說法正確的是( )。
A.A點為0時 B.B點為18時
C.C點為12時 D.D點為6時
2.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有幾項( )。
①A點正好日落 ②F、C地方時可能相同
③F地物體正午影子朝正北 ④B、D正午太陽高度相等
A.1項 B.2項 C.3項 D.4項
分析:題目所給的平面圖看似平淡,深入分析,題目難度很大。圖是俯視圖,關鍵是中心點不是一般點,既不是極點,又不是晨昏線中緯度最高點。只從平面圖入手,第一題答案可以通過排除法得出,但是要分析清楚題目的“為什么”,難度很大。我們把平面圖轉化為立體圖(見圖2),A點是俯視圖中的中心點,BCD三點是在垂直于A與地心連線的最大的圓上的三點,BD并不在赤道上。B點在北半球,D點在南半球,緯度數值相同。C點是在與F點同一經線上或同一經線圈上的點。
所以第一題中A點為0時,是錯誤的,因為只有F點所在的經線或與F點組成經線圈的經線才可能是0時。BD兩點不是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所以他們的地方時不可能為6時或18時。只有C點在與F點同一經線上或同一經線圈上,C點才可能是12點。
在第二題中,從立體圖可以得出,A點在晨線上,正日出。FC可能在同一經線上或在同一經線圈上,地方時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12小時。F點是剛好極晝或極夜,F點正午的影子可能朝南或朝北。由于不是兩分日,BD的正午太陽高度不相等。
答案:1.C。2.A。
例2:圖3中X、Y分別為晨昏圈與緯線圈的切點。據圖回答3—4題。
3.X、Y兩點情況相同的是( )。
A.太陽所在方向 B.所在時區
C.正午太陽高度 D.白晝長短
4.太陽直射點正向什么方向運動?能確定的是( )。
A.向北B.向南 C.向東 D.向西
分析:命題者所使用的圖形從形態上作了精心的設計,形狀上似乎這是一個從赤道上空看到的側視圖,其實不是。如果只是就這個圖進行分析,那么要回答第一題,難度很大。這個圖是如何獲取的呢?我們把它復原回去,從立體圖中分析,可見該示意圖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側(俯)視圖。從圖4可以得到,X、Y兩點的緯度數相同,南北緯不同。兩點所在的經線組成了一個經線圈,一點為極晝,另一點為極夜。X點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太陽光線從南方來,太陽的方位在正南。Y地的地方時為24時,太陽光線通過南極點而來,從方向上看,太陽光線也是從南方來,所以太陽的方位在南方。第3題答案為A。
第2題命題者是針對一般教學中強調的太陽回歸運動的特點,太陽直射點作向北或向南運動,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是以某地的地方時相同,日期不同為前提進行比較的。第二題的條件是在同一天內,太陽直射點的運動方向,由于地球的自轉運動,在同一天內太陽直射點向西運動。第4題答案為D。
二、由局部成整體
給教材中的一副示意圖作減法,去掉一些因素,就能形成一些很好的圖形,圖示新穎,初次接觸,往往給我們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惑。要解決難題,方法是把減去的因素復原回去,把局部的圖形轉變為整體的圖形。
例3:圖5中的虛線為北半球中緯地區低壓的槽線,完成5—6題。
5.如果槽線東北端的氣壓低于西南端,則槽線西北和東南的風向分別為( )。
A.西北、東南 B.西北、西南
C.東北、東南 D.東北、西南
6.如果槽線東北端的氣壓高于西南端,該類槽線夏天出現在我國華北地區時,最可能出現( )。
A暴雨和冰雹天氣 B.揚沙或者沙塵暴天氣
C.連綿的陰雨天氣 D.干熱風(焚風)天氣
分析:題目刪繁就簡,把所有的等壓線都除去,只剩下低壓漕中的漕線,而要確定風向,就需要等壓線,我們就恢復等壓線,見圖6,圖形成為我們熟悉的,題目解決起來難度下降了很多。第6題中的槽線位于氣旋的東部,形成了暖鋒,形成了暖鋒系天氣。
答案:第5題選B。第6題選C。
例4:圖7所示區域在北半球。弧線a為緯線,Q、P兩點的經度差為90°,弧線b為晨昏線,M點為b線的緯度最高點。回答7—9題。
7.若此時南極附近是極晝,P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是( )。
A.5時 B.15時 C.9時 D.19時
8.若此時為7月份,圖中M點的緯度數可能為( )。
A.55°N B.65° C.75° D.85°
9.若Q地的經度為0°,此時正是北京日出。這個季節( )。
A.洛杉磯地區森林火險等級最高
B.長江下游楓葉正紅
C.長城沿線桃紅柳綠
D.南極地區科考繁忙
分析:初次接觸,我們不明白這圖形是怎么來的,從圖形看,該圖是側視圖的截取圖,我們把它復原回去,就成了圖8,圖形變成常規整體圖形,問題也大多可迎刃而解。
答案:第7題:B。第8題:C。第9題:A。
三、從時間到空間
在地球運動的知識中,時間的信息都可以轉化為空間信息。把時間類的要求通過立體圖表現出來,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例5:科考隊員在北極點附近某處一天中不同時刻拍攝了太陽照片。觀察照片(圖9),回答第10題。
10.太陽位于a所指位置時,拍攝者看到的太陽方位和他所在地的地方時分別是( )。
A.正北 0:00 B.正北 12:00
C.正南 0:00 D.正南 12:00
分析:題目使用的是太陽視運動的平面圖,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點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低點,這一天該地極晝。拍攝者看到的太陽方位從圖中很難獲取。我們把它轉換為太陽視運動的立體圖(見圖10),轉換的關鍵是“等價”,即兩圖所表示的地區和時間一致,含義相同。由于在北極點附近拍攝,當太陽位于最高點時,地方時是12時,太陽的方位在正南方。a點時太陽位于最低點,地方時是24時,太陽的方位與最高點相反,在正北方。答案:A。
例6:圖11中a是經線,Q點為晨昏線與該經線的交點。完成11題。
11.一年之內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Q點在該經線上( )。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歸線之間
B.均勻分布于整條經線
C.密集分布于南北極圈之間
D.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間
分析:解題的要點之一是如何畫出與題目含義一致的示意圖,題目中的時間含義如何在空間上表達出來。一年之內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在圖上的意思是日期不同,每天的地方時相同,即不同的晨昏線都經過赤道上的同一點(見下圖12中的A點),在不同的日期,經過A點的晨昏線的傾角不同,和同一條經線形成的交點的散布的區間也不同,離A點近的(即離6時、18時近的)經線,交點(即題目要求的Q點)分布的區間范圍大一些,離A點遠一些的經線,交點(即題目要求的Q點)分布的區間范圍小一些(見下圖12中的粗線部分)。由圖中可見,交點的分布區間既不是分布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又不是分布于南北極圈之間,更不是均勻分布于整條經線。而是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間,分布區間的范圍與這條經線的地方時有關。
在地球運動類的問題中,時間的信息都可以在圖上表現出來,正確的表達時間是解題的關鍵一步。
答案:D
實行合理的圖形復原和轉換,能正確地破解題目的要求,為解決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如何提高這種能力?我認為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效果會較好。
1.對于教材中的典型示意圖要重點講解,把知識落實在圖上,讓學生充分地理解示意圖的知識含義。自己動手畫圖,這一點很重要,只有這樣做才能發現很多問題和含義。
2.注重示意圖的變式研究,進行圖示的有機分解和整合,以提高應變能力。在開始時,如何畫圖,如何轉換圖形,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培養意識是第一步,提高能力是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