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產生的時代背景,蓋茨比“美國夢”包含的局限性、虛偽性,以及蓋茨比最終結局的必然性。
關鍵詞: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 “美國夢” 破滅 悲劇 必然性
一、作品的背景
美國作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最杰出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發表于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剛剛經歷一戰洗禮的美國迎來了經濟的快速繁榮和物質的極大豐富,然而卻遭遇了思想意識、價值觀和信仰的全面崩潰。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土崩瓦解,享樂主義、物質主義泛濫,社會道德墮落,人們精神空虛。用菲茨杰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就誕生在這一絢麗、喧囂、空虛、混亂、迷茫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為“喧囂的二十年代”做了最好的注解。
二、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
“美國夢”是美國這一年輕移民國家精神領域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一個人,不論出身貴賤貧富,都可以通過誠實勞動、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得到物質上的成功,得到自己夢想的一切。小說作者和男主角都是“美國夢”的實踐者和追尋者。《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菲茨杰拉德自身的經歷和影子。社會地位低下,家庭經濟困窘,但野心勃勃,一心想飛黃騰達,躋身上流社會,并得到自己無限崇拜的上流社會淑女的青睞。菲茨杰拉德最終夢想成真了,第一部小說的成功使他一夜之間名利雙收,并娶到了愛慕已久的法官女兒為妻,過上了夜夜笙歌的上流社會生活。而小說中的蓋茨比則最終被他癡迷的女人出賣,一聲槍響后,繁華落盡,一切夢想終成空,被人迅速遺忘,可憐,可悲,可嘆。
蓋茨比的結局讓人不免嘆息。他本是一個努力上進、正直自律、志向遠大的青年。他有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并為此而腳踏實地地奮斗。他是那個時代青年人的代表,希望通過自我奮斗,由一個小人物(nobody)變成大人物(somebody),從一無所有變成擁有一切。他的夢想本來是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然而,在軍營遇到上流社會的淑女黛西后,他追求的理想變質了。他開始像別的狂蜂浪蝶一樣,狂熱地追求黛西,為她癡迷。他被黛西表面的美麗高貴優雅迷惑,全然不知這個女人骨子里盡是虛榮、輕薄、空虛。在被黛西拋棄后,蓋茨比為了能有資格贏回黛西的愛,不惜從事非法的買賣以求一夜暴富。最終他成功了,帶著巨大的財富的光環回來接近黛西,試圖與她重溫舊夢。他這時已然認清了黛西的本性,但仍癡迷于她,希望和她繼續“純潔的愛情”,并心甘情愿為她頂下撞死馬特爾的罪責。可悲的是最后黛西并沒有被他的癡心所感動,在蓋茨比被槍殺之后,跟著丈夫遠遠走開,再也沒有多看他一眼。蓋茨比的“美國夢”隨著那一聲槍響宣告破滅。
三、蓋茨比悲劇的必然性
蓋茨比把大好的青春、精力、熱情耗費在追求愛情上,而又盲目地把愛情的理想寄托在一個錯誤的女人身上,結局看似偶然,實則有其必然性。黛西是當時社會環境培育出來的一朵“罌粟花”。她外表純潔美好,實則內心丑陋,善于逢場作戲,賣弄風騷。爵士時代的美國社會,人們傳統的道德觀念面臨崩潰,信仰喪失,一夜暴富的美國人追逐金錢、享樂,紙醉金迷,把家庭、責任、道德拋到腦后。這一時期美國眾多作家的作品反映了這一社會現狀,黛西在這種環境下成了一個美麗優雅卻又自私麻木、輕薄空虛的軀殼。蓋茨比徒懷著一腔熱情,卻把這樣一個女人當成愛情的化身、理想的化身,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要知道黛西要的并不是“純潔的愛情”,豪華奢侈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她要的并不是真誠的愛,追求新鮮和刺激才是她的本能;她關心的只是物質和享樂,連和她天天在一起的女兒的基本狀況都弄不清楚。蓋茨比是一個浪漫、癡情的理想主義者,而黛西卻是一個軟弱、自私的拜金主義者,兩個人永遠不可能走在一起。
蓋茨比的悲劇之所以有必然性,與其性格的因素有莫大關聯。蓋茨比出身低微,這使他羞于承認自己的出身,甚至更換一個更“體面”的名字,幻想有朝一日能和黛西一樣成為上層社會的一員,盡管他擁有令人艷羨的巨大財富,擁有豪宅名車,舉辦奢侈的派對,但還是不能掩蓋他卑微的出身,以湯姆為代表的特權階層不可能接納他成為他們的一員,他們肆無忌憚地享用著蓋茨比提供的美酒佳肴,卻在心里蔑視著他的出身,非議著他巨大財富的來源。蓋茨比沒有認清他們的丑惡面目,反而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結果被狠狠地嘲弄了。在蓋茨比被槍殺后,昔日的賓客沒有一個人前來問候,昔日門庭若市的豪宅變得冷冷清清。
此外,蓋茨比的天真和理想化讓他看不清楚上流社會的本質,他對以湯姆為代表的上流階層缺乏清醒的認識。蓋茨比與“爵士時代”為名利瘋狂追逐的人們有著本質不同。湯姆和黛西自私、虛偽、麻木、冷漠,蓋茨比有夢想,熱情、真誠、執著。他懷揣美麗的愛情夢,雖然擁有了財富,但他并不享受這種奢侈的生活,他朝思暮想的是與初戀的愛人重溫舊夢,找回純潔的初戀。為了愛人他不惜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但他直到死也沒看清上流社會的本來面目,看不到那掩藏在繁華美麗后面的罪惡骯臟。他想在虛偽冷漠的上流社會尋找真誠的愛情,無異于緣木求魚。
《了不起的蓋茨比》被公認為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著名詩人兼評論家艾略特稱它是“自亨利·詹姆斯以來美國小說邁出的一大步”。它絕不僅僅是一個三角戀情的故事,它深刻揭示了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現實,“揭示了美國復雜的現代經驗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同時,蓋茨比的悲劇也揭示了美國人世世代代為之奮斗的美國夢的局限性和虛偽性。美國“喧囂的二十年代”也警示我們,單純追求物質上的成功,而不注重精神世界的修養,人最終會變成只懂享樂,沒有精神和靈魂的軀殼。
參考文獻
[1]李傳芳.蓋茨比為什么了不起?——評菲茨杰拉爾德《了不起的蓋茨比》.鷺江大學學報,1997.03.
[2]邢艷.淺談美國文學的美國夢.淮陰工學院學報,2004(02).
[3]張曉藻.評《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人物性格及藝術特色.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4.
[4]尹鴻濤.《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悲劇性解讀.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08.
[5]F. Scott.Fitzgerald,The Crack-Up,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