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分析了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教學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在此基礎上介紹、分析了現(xiàn)有的各種聽力微技能的提法,以及提高各種微技能的方法,并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 微技能 訓練技巧
一、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特點
對外漢語教學主要培養(yǎng)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通過培養(yǎng)和訓練才能取得。其中,聽力技能的訓練尤為重要。曾經(jīng)有人對留學生做過研究,80%的學生都認為聽力課是所有課程中最難的,但他們的聽力課出勤率卻最低。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認為聽力可以自學。由此可見目前的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對外漢語聽力課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聽力教學基本上采取邊聽邊做練習邊講解的方式,即在學生聽力過程中,教師即時對聽不懂的地方進行講解,隨后繼續(xù)聽錄音、做練習、對答案、講解。這種上課方式非但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容易讓學生對教師過度依賴。如此怎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力能力呢?
2.對外漢語聽力教學模式對學生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
(1)學生對聽力課的興趣降低。事實反復告訴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教學中,興趣卻是最重要的,失去學習興趣的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從而降低上課積極性。由于課堂沒有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提高,他們反而對其產(chǎn)生厭倦感,所以聽力課到課率才會最低。
(2)學生的聽力水平停留在書本階段。聽力教材上的所有句子都是由編者造出來的,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句子產(chǎn)生一定差距。有些學生由于HSK考試等原因只重視課本上的聽力練習而忽視了課外練習,結果就是無法和中國人正常交流,即聽不懂中國人的話,他們講的話中國人也聽不懂。
二、聽力微技能和提高方法
要解決目前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問題,我們認為需要從提高聽力微技能著手。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界,對聽力微技能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精聽和泛聽
譚美云在《聽力微技能:精聽與泛聽》一文中提出,精聽側重于聽的“質”,泛聽則側重于聽的“量”。精聽使用的材料在“精”不在多,需要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整理和調節(jié)。而泛聽則相反,在“多”不在精,需要大量包含了各種信息的材料。
精聽提高方法包括:(1)語音、詞練習:學生發(fā)音是否標準和詞匯量大小會直接影響到他們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語音和詞匯在聽力練習中很重要,專項語音訓練和詞匯量擴大練習可以加強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2)句型或對話練習:聽力材料中句型和對話都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如HSK考試,因此教師可以對這些規(guī)律進行整理,幫助學生熟悉聽力常用詞、詞組和句型等。(3)聽寫速記練習:在聽力過程中,一些篇幅較長的材料很難讓人記住所有的細節(jié),因此速記培訓很重要。學生要學會在聽的同時記下時間、地點等細節(jié),由于漢字筆畫較多,還可利用符號、圖案等代替漢字。
泛聽的訓練方法包括:(1)培養(yǎng)學生猜測、預測能力:生詞在聽力訓練中必定會出現(xiàn),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詞都需要查字典,而是要學會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對詞義進行猜測。預測能力則要求聽者根據(jù)短時記憶對已出現(xiàn)內容進行整理和選擇,以此來預測即將出現(xiàn)的內容。在聽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培養(yǎng),如讓學生聽完一段話后進行復述。(2)培養(yǎng)學生捕捉關鍵詞和中心句的能力:聽力中的關鍵詞指的是數(shù)字、人物、時間、地點等,學生應該在聽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記錄。至于中心句,有調查顯示,大約72%的文章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因此有必要將這些技巧告訴學生。(3)習題型練習:任何一道習題的設計都有編者想要考查的知識點,因此多做習題對提高學生水平很有幫助。
2.分技能和綜合技能
王鳳蘭在《漢語聽力教學初探》一文中提道,英國語言學家J.Munby曾說:“各種交際需要的外部表現(xiàn)還必須理解為具體語言技能、語言功能和語言形式的表現(xiàn)。因為這些語言微技能對于交際的實現(xiàn)是必不可少的。”要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重點不在于“多聽”,而在于“怎樣聽”,也就是說要訓練學生掌握聽力中的各種微技能(enabling skills)。只有掌握了這些技巧,才有可能從總體上提高聽力能力。聽力技能包括單詞、句子和語篇水平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
分技能包括:(1)正確辨別語調的能力:不同的語調能夠反映不同的感情和態(tài)度,包括諷刺、反語等。如果能正確辨認講話人的語調,則對材料的理解頗有幫助。(2)預測所聽材料內容的能力:預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聽者對整個語篇的把握的能力。即聽一段材料時,可以根據(jù)關鍵詞句預測整體內容。聽任何一段材料時都要積極動腦,盡可能地進行猜測,反復練習。(3)利用上下文猜詞的能力:在聽不清或者聽不懂的情況下,就要主動利用上下文進行猜測。因為聽力與閱讀不同,沒有辦法即時查字典。(4)抓住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的能力:在聽力訓練中,了解材料主要內容和主題非常重要,因為了解文章大意會幫助我們理解全文和完成相關練習。在聽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聽各段中心句抓大意。(5)不同技巧和方法的能力:聽力材料包括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對話等。因此我們應該針對不同文體的不同特點分別練習。平時大量閱讀,擴大知識面,全面提高自身聽力水平。
綜合能力則指概括、分析、綜合和記憶能力:聽力的好壞是對學生漢語語言水平、知識面、邏輯推理能力、預測能力、短時記憶能力等的綜合考查,因此,在完成各項微技能的練習后,還必須鍛煉綜合能力。
3.八種微技能
楊惠元在《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中概括出八種微技能:辨別分析能力、記憶儲存能力、聯(lián)想猜測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邊聽邊記能力、聽后模仿能力、檢索監(jiān)聽能力。
要提高這八種微技能,就要做好以下工作:(1)瞻前顧后,捕捉一切可供使用的信息:在做聽力練習時,首先要根據(jù)聽力材料,縮小聽力范圍,確定內容的大致方向,消除聽之前的緊張感。(2)大膽預測,提前感知聽力的大致內容:學生可以在自己已有的學習基礎上,適當發(fā)揮想象,并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預測。這些預測不是胡亂猜測,而是在一定基礎上進行的有根據(jù)的推斷,包括聽前預測和聽中預測。聽前預測是根據(jù)聽力練習的問題,大致確定材料的類型、人物、地點、時間等細節(jié)。聽前預測還可以暗示學生已經(jīng)對聽力內容有所掌握,并準備好答題,這樣就可以無形中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緩解緊張和焦慮的情緒。聽中預測則是在聽力活動中進行的預測。在聽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抓取關鍵詞、關鍵句,不拘泥于個別不理解的字或詞;抓語義和段落義,不拘泥于材料本身的表面形式。我們還可以通過判斷語氣進行預測。(3)七嘴八舌,在聽力中動用各種感官:在聽力訓練中,長時間地反復練習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憊感,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采用積極的教學手段。例如,可以讓學生獨立或分組對所聽內容進行復述來檢驗聽得是否順利。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鞏固學生的語言知識,促進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4)自制表格,化聽力為填空:根據(jù)聽力練習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們可以在聽力課上對聽力材料作一些簡化處理,如制作表格或使用特殊符號進行記錄等。文中還以《漢語聽力教程》為例,針對一篇課文以時間為線索制作表格。這些表格可以由教師課前做好再放到課堂上使用,也可以由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己整理,當然并不一定要學生嚴格做成以上表格,形式可以簡化,特別是如果在考試中,就更不必畫出這種表格了。此外,在聽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符號。如:“我借給小王的那盤錄像帶,他又借給小李了。”可用符號寫成“我—小王—小李”。
三、我們的看法
綜上所述,各位前輩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各種微技能。我們認為對外漢語聽力的微技能應包括:(1)靈活補充詞匯的能力。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考驗詞匯量大小的一種方法,詞匯量大的更容易聽懂聽力材料。而要有豐富的詞匯量就要求學生會背單詞、巧背單詞。死記硬背不是擴充詞匯的最佳方法,只有會巧背,有一定的聯(lián)想能力才是最終的解決問題的方法。(2)猜測和預測能力。在聽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生詞,而聽力的性質也決定了我們沒有辦法及時查閱詞典,因此,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猜測和根據(jù)已有線索進行預測是很好的解決方法。(3)識別語調的能力。語調是聽力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同一個句子的不同的語調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平時在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在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4)聽懂言外之意的能力。漢語傳承幾千年,含有大量的言外之意。與英語比較而言,中文更隱晦,而且中國人的說話方式比英美人更拐彎抹角,并且有大量的習語、成語等,這些都需要注意。
要鍛煉這四種微技能,需要注意大量閱讀,擴大知識面;學語言的同時注意學習文化;積極鍛煉口語,特別是要多和中國人進行對話,多聽各種類型的材料。總之,聽力并不僅僅是聽力本身,它涵蓋了詞匯、語音、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內容。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譚美云.聽力微技能:精聽與泛聽,外語研究.文教資料,2006,(13).
[2]王鳳蘭.漢語聽力教學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1.
[3]楊惠元.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
[4]周海英.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聽力微技能[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