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眼”就是“揭全文之旨”的關鍵句子。閱讀文章,抓住“文眼”,就抓住了全篇的綱領,把握住了全文的基調。閱讀教學中,抓住“文眼”,就能使教學思路明晰,同時能使學生準確把握文章重點,深刻理解主題思想,分清文章層次和結構,較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文眼” “突破口”
新課程教材中所選的課文篇篇是美文,不是名家名篇,就是富有時代特色的佳作。低年級的好多課文在舊教材的高年級課本中才出現,因此有的教師生怕學生不懂,面面俱到,絮絮叨叨,忙忙碌碌,收效反而不大;有的教師不知抓什么好,東拉西扯,松松散散,結果也是收效甚微。其實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文章中最能顯示作者寫作意圖的詞語或句子),它是窺看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巧妙抓住“文眼”,就會使教學思路明晰,促進學生閱讀,提高閱讀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一、善于發掘課題中的“文眼”
張慶先生提出“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閱讀教學主張,其實質就是抓住課文的“文眼”,抓住“文眼”,也就找到了文本突破口。教學時,教師只需引導學生順著這根“藤”,就能摸到文本中的“瓜”,讓閱讀教學事半功倍。請看一位老師的教學片斷。
師:(出示課題)請大家讀一讀課題——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釋是“興起”,我們聯系課題和課文內容便會明白,“崛起”在文中指——
生1:中華發展。
生2:中華振興。
師:對,聯系課文內容,我們的理解會更準確。“之”在這兒當什么講?
生:當成“的”講。
師:課題連起來是什么意思?
生1:為中華的興起而讀書。
生2:為中華的振興而讀書。
師: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題。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生1:周恩來是怎么產生這個想法的?
生2:什么情況下產生這個想法的?
師:大家的疑問都是同一個問題,周恩來為什么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呢?帶著這個問題,打開書,自己讀吧。
(生自由讀書10余分鐘,勾畫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解詞)
師:是什么讓周恩來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文中有一詞與“中華崛起”正好相反,快速默讀課文,找到這個詞。
(生快速瀏覽課文)
生:中華不振
(師板書:中華不振)
師:正因為中華不振,所以周恩來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哪些地方寫了中華不振呢?請同學再次默讀課文,凡是能表現中華不振的地方都畫下來。
(學生潛心讀書,勾畫相關語句,批注閱讀感受;之后,師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相關語句,重點挖掘課文第8自然段:一婦女哭訴親人被洋人汽車軋死的場景,引領學生品讀、議論、想象、感悟,體會“中華不振”)
上述教學案例中,老師摒棄逐段講讀的方法,從課題開始,引導學生讀題釋題,讓學生帶著疑問讀書之后,回歸課題,在文中找出“中華崛起”的反義詞——中華不振。整個教學過程,老師緊扣“文眼”——中華不振,這條主線教學,讓學生尋找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段,通過品讀、議論、想象、說話,深入解讀,多元感悟“中華不振”,從而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此舉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
二、善于挖掘詞語中的“文眼”
課文的有些文眼在課文的一個詞語中,找準這個詞語,會牽一發而動全文,抓住這個“詞眼”,就如同畫龍點睛,通篇活潑生輝。例如《長城》是我選上的一篇公開教研課。我們在第一次集體備課時發現設計的教案雖然很好,但總覺得缺一根主線。能不能像王裕舟老師那樣,在文中找一根主線,把課文串起來呢?我通讀課文,發現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奇跡”這個詞豈不是串起文章的一根主線么?它不就是引領全文的“文眼”嗎?于是,課堂上我就是這樣開頭的:“同學們,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說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那為什么說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請自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答案,并說出你的理由。”于是學生紛紛讀文,說遠看長城怎樣怎樣,近看長城又怎樣怎樣,踏上長城又是怎樣一番滋味。就像滿頭蓬亂的頭發,因為有了“奇跡”這個“詞眼”,學生一下子將文章梳理得很有條理。這樣不但加快了教學的節奏,加大了教學容量,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善于深挖句子中的“文眼”
有些課文中的“文眼”,不只是一個詞,而是一句話。透過這句話可以窺視文章全部的內在氣息,映照出整個作品的精神風貌。抓住了這樣的句子,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有所感悟和想象,才能使學生的情感和語言文字的內在情感水乳交融。因此,抓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鑰匙。每每聽王裕舟的課,總發現他圍繞文中某個句子,竟能把全文串起來導讀,讀得一遍比一遍深刻,一遍比一遍富有情感。因此我也試著找這樣的句子引領全文,導讀全文,果然,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學得深刻仔細。例如教《呼風喚雨的世紀》,課文的第一個自然段“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我覺得這句話就是課文的“文眼”,圍繞這個句子,我說:“為什么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有的學生說:“因為20世紀人類已經登上月球,潛入海底;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秘。”我接著用手指著那句話:“所以說……”學生順著我的手指讀:“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有的學生說:“因為20世紀,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等,日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系緊密的地球村。”我又指著黑板上的那句話導讀:(學生感情遞進)“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還有的學生回答:“因為20世紀人類實現了古代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騰云駕霧’的夢想,幻象紛紛變成了現實。”“所以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這樣,學生對這句話由毫無情感地朗讀到贊美,到驚奇,再到贊嘆。感情層層遞進,對課文的了解層層深入,理解了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之快之大,激發了對科學技術創造的興趣。
我以為,找準“文眼”,教師需要深入反復研讀文本,讀進去,更要走出來,讀出自己的感受,形成獨到的見解。誠如特級教師于永正所說:“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就沒有法。”此話通俗而深刻地道出了讀懂教材的重要性,讀懂教材是前提,在此基礎上才能對文本進行創造性的解構,才能找到“文眼”,找準“突破口”,課堂才會風生水起,教學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