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教師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才能讓語文教學取得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在課堂中教師怎樣才能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認真備課,做好教學準備。
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課堂又具有不確定性和可變性,因此課堂精心預設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
備課是教學的起點,也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備課是否充分、是否科學合理,會直接影響上課的效率的高低和質量的優劣。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弄清教學的目的和具體章節的具體要求,透徹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明確教什么、怎樣教,又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拓展。因而,教師應廣泛閱讀和積累有關資料,及時了解所教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對教材有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和拓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時時感到有新意。另外教師應注重了解研究所教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需要、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及習慣,等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科學合理、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正是有了教師精心的教學準備過程,才能使課堂教學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差錯的出現,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多元整合,做好教學實施。
小學語文教學實施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上述預設的教學方案而發生在課堂內外的一系列行為,即教師在課堂內外教學與指導要做的工作,需要整合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堂教學結構是教學的組織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宏觀管理。課堂結構不僅是規定時空中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步驟的具體安排,而且是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的具體體現。課堂教學結構的合理性就是指課堂教學諸環節進行的順序和時間分配要合理有序、穩而不亂。只有完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對課堂效率的提高有所幫助。教師掌握了合理的課堂結構分布,才能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
其次,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素養,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科的綜合性要求語文教師是一個“雜家”,是知識的“巨人”,是有問必答的“百科全書”。沒有學生會喜歡一個什么都不懂的老師,所以教師必須博覽群書,積極主動地獲取未知的知識,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求知。教師有良好素養,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人格魅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再次,教學機智是指教師在教學或指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機動、靈活的聰明才智,它是智慧、才干和靈感的綜合。對課堂教學中偶發事件的處理主要靠教師的教學機智,富有教學機智的教師常常能根據不同性質的突發事件,采取相應的策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預設與生成不相符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機智處理一些問題,否則教學活動將很難開展。
最后,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前人的精辟論述都闡明了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習的先決條件,也是最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動力。先進的教學方法必然來自于教學實際,也就是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有學習語文的興趣,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最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只有具備良好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
三、注重激勵,做好教學評價。
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或課外指導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即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教學與指導過程中和之后要做的工作。在這里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一個鼓勵的評價往往能帶給學生無盡的學習動力,而一個埋怨的評價也將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評價非常重要,它既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會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率。一個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是一個善于評價學生的智者。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每一位小學語文工作者都要自覺進行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研究,深入領會新課標精神及教學目標,根據目標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做到讓學生喜歡語文,愛學語文,輕松學語文,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在語言課中掌握技能、學到知識。讓我們走進新課程,確立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現有效、多向和高質量地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