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習作中寫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強調“親歷”和“真實”。而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基本沿襲著“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改評”的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訓練學生作文技巧雖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學生寫作不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為了完成任務和獲取高分,生搬硬套或隨意編造,缺乏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感受。文章語言空乏,缺少創新與個性。唯有開放習作訓練形式,倡導學生寫“親歷”、寫“真實”,并進行多元構思,學生在習作中才會不斷涌現出一篇篇“靈性之作”、“創新之作”、“個性之作”。
一、用真實的習作情境成就學生作文的靈性
“真實的情境”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思維特征及認知水平,精心創設的情境。學生自然地融于情境,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發現新問題,找出知識間的聯系?!皬呢S富生活源頭做起”,把“真實的情境”引入作文課堂,在這樣的境界中,兒童非常容易將情境的聲、色、形這些浸染著情感的表象與相應的詞溝通,產生“視覺經驗的詞語化”,進而達到“不容自遏地說”的“情動而辭發”境界,把“真實的情境”引入作文課堂,能促進學生不斷有靈感產生,成就學生習作的靈性。
(一)觀察情境,讓作文內容豐實,有血有肉。
觀察情境就是觀察世界,即觀察大自然、社會生活、藝術作品或具體的實物。如:春天到了,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到小花園尋找春天,感受春風拂面,陽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讓孩子們趴在窗口觀察雨景和行人的反應;秋游時,讓他們看看秋天的田野,感悟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再如養蠶,觀察蠶的生長過程;養兔子,觀察它的分娩及小兔進食的過程;種蒜頭,觀察它的變化過程……有了觀察的基礎,學生就有了真實的材料,真實的體驗,作文也就有血有肉了。
?。ǘ┲蒙砬榫?,讓作文情感真摯,有聲有色。
活動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設定的活動有感而作,也是提高習作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如,我結合“六一”游園會讓學生進行習作,活動結束后大家都積極交流活動中精彩難忘的情節,通過對自己的活動,以及其他同學的語言、動作和情緒等的敘述,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當然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有了真實的體驗,真實的情感,作文自然顯得有聲有色。
?。ㄈ嵺`情境,讓作文語言活潑,有情有趣。
新課程改革誕生了一門新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這也為習作教學提供了許多契機。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孩子來說,學習內容與方式都是開放的,他們在自主選擇,親身經歷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生活,涉及生活、社會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實踐探究與活動中捕捉習作素材,進而促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如,九月份節日比較集中,有重陽節、教師節、中秋節,還連著國慶節,這一個月的綜合實踐活動,我把其定為“感恩”系列。找相關的資料,探究節日的由來,交流神奇的傳說,吟誦美好的詩歌。去敬老院送溫暖,帶去歡聲笑語;制作各式賀卡,把祝福送給親朋好友;了解月餅的來歷,去超市調查月餅的形狀、口味、銷售情況;了解偉大祖國的歷史,展望更加燦爛的明天……由于這些活動內容離我們的生活很近,觸手可及,因此每一個孩子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每一次活動后,我都會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由于寫的是親身經歷的事情、景物,他們都能信手拈來、下筆千言。記自己的親身經歷,記自己想說的話,語言平實無華,但字里行間流露的是真情真趣。
二、用多元的習作思維造就學生作文的創性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永恒的主題,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我們在創新作文教學時,鼓勵學生多元思維,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就能誘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培養學生作文的獨創性。
?。ㄒ唬┠嫦蛩季S,讓作文匠心獨運。
逆向思維,是指采用與通常情況下的普遍習慣的單向思維完全相反的思路,從對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方法,看似荒唐,實際上是一種打破常規的,非常奇特又絕妙的創新思維方法,如果我們創新作文教學能培養學生逆向思維方法,寫出來的文章就有獨創性,以達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如,指導學生寫《愛》一文,我就啟發學生: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愛,有愛才有溫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來……有的學生說,我多么希望得到愛,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愛——無論是父母的,還是老師的,或者是人與人的;也有學生說,我得到了愛,因為生活中已經有人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它帶來了信心、力量和勇氣。而最令人贊美的是,一位學生用了逆向思維:我不需要父母或老師過分的愛,因為過分的愛限制了我的發展,過分的愛使我與同學朋友之間產生隔閡,希望父母不溺愛,老師能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這樣的立意避免了單一與狹窄,顯得新穎、獨特,勝人一籌。
(二)多向思維,讓作文別出心裁。
多向思維實際上就是上述兩種思維的形式和其他發散形式的綜合,它要求激發思維的活力,從正反、上下、內外、前后等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解答問題的答案,它能散發出眾多新穎獨特的信息。對于考場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學生的思路狹窄,思維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養學生縱橫馳騁,多加思考的習慣,讓其思緒在廣闊的天地里遨游,達到奇、新、美的境界。
三、用豐富的習作形式鑄就學生作文的個性
在教學實踐中,若能開放作文的形式,則能充分調動兒童的習作積極性。不拘一格的作文形式,真正達到新課程提出的“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出來”的要求,鑄就了學生作文的個性。
?。ㄒ唬白魑男拧?。
以寫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內容、要求轉化到書信的寫作中,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因為寫信可以比較自由地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寫出真情實感。如:寫《一件難忘的事》,這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題目,既可以寫富有意義的人或事,又可以寫令自己慚愧、得意、激動、興奮的人或事,但是學生覺得題目不新鮮,提不起勁。換一種方法,把作文要求稍作改變,即請學生給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寫一封信,訴說令你難忘的一兩件事。寫給自己熟悉的人,學生覺得比較親切,字里行間蘊含著童趣、童真,令人感動。
?。ǘ白魑脑姟薄?br/> 兒歌、兒童詩一直以節奏輕快、語言活潑、朗朗上口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模擬創作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比如,學完了《快樂的足球賽》一課,就可以嘗試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模仿著寫兒童詩。寫人、寫事、寫物均可,每行字數不限,能押韻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為“小詩人”,學生習作興趣盎然。
此外,還可以寫“演講稿”,把說和寫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自己寫稿的基礎上,開展演講活動;寫“小劇本”,發動學生將有意義的見聞編成相聲、話劇、小品……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養成勤于動筆記錄生活、樂于專注有感而作、善于表達喜怒哀樂的寫作習慣,讓學生逐步形成多元構思作文的思維方式,學生把學習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樂、苦惱等感受,乃至對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細微體驗,主動訴諸恰當的語言文字,寫出的文章自然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有情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