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類比、歸納、猜想、驗證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應具備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踐而獲得新知識,從而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本文試圖通過例題來談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覺掌握這種方法.
一、利用歸納、猜想、發現新命題
例1.點C在線段AB上,△ACM、△CBN都是等邊三角形(如圖1).
求證:AN=BM.
若點C移到線段外,則仍有類似的結論.
命題1.1:銳角△ABC向外作正三角形ACM和BCN(如圖2),則AN=BM.
命題1.2:銳角△ABC向外作正方形ABDE和ACFG,則BG=CE.
根據命題1.1,1.2,我們歸納其共性,猜想若由銳角三角形向外作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n邊形,仍有類似的結論成立.
命題1.3:銳角三角形向外作正n邊形ACCC…C,ABBB…B,則BC=CB.
二、利用觀察、猜想發現新命題
例2.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1+2+3+…+n=n(n+1);
?。?)1?2+2?3+3?4+…+n(n+1)=n(n+1)(n+2);
?。?)1?2?3+2?3?4+3?4?5+…+n(n+1)(n+2)=n(n+1)(n+2)(n+3).
觀察(1)(2)(3)式的左邊分別是1個,2個和3個連續自然數的積的數列的前n項和,右邊是從n起分別為2個、3個、4個連續自然數之積再分別除以2,3,4,那么,對于4個連續自然數之積的數列,其前n項的和是否也具有這樣類似的結論呢?由此,我們作了如下猜想:
命題2.1:設給出數列{a},a=n(n+1)(n+2)(n+3),則此數列的前n項和為k(k+1)(k+2)(k+3)=n(n+1)(n+2)(n+3)(n+4),這里我們還可以更一般地猜想:
命題2.2:以p+1(p∈N)個連續自然數之積為通項的數列,其前n項和的公式:設數列{a}的通項公式為:a=n(n+1)(n+2)(n+3)…(n+p),其中p∈N,則數列前n項和是k(k+1)(k+2)(k+3)…(k+p)=n(n+1)…(n+p+1).
三、利用類比猜想發現新命題
例3.從橢圓+=1的中心作三條每相鄰兩條成120°角的向徑OP,OP,OP,求證:++為定值.
這里條件中“三條每相鄰成120°的向徑”與“四條每相鄰兩條成90°的向徑”類比,均為每相鄰兩條成等角向徑,從例3的啟示,“過中心的四條每相鄰成兩條成90°的向徑”是否有類似的性質呢?由此猜想:
命題3.1:從橢圓+=1的中心作四條相鄰兩條成90°的向徑OP,OP,OP,OP,則+++為定值.
一般地作幾條向徑每相鄰兩條成等角猜想仍有類似的結論.
命題3.2:從橢圓+=1的中心作幾條每相鄰兩條成的向徑OP,OP,…OP,則++…+為定值.
四、從證法方面進行觀察、類比、驗證
我們通過觀察、類比、歸納發現的命題只不過是猜想,是否正確,還需要進行論證.
命題1.1很容易從△BCM≌△ACN而證明,命題1.2和命題1.3方法類似.
命題2.1和命題2.2的證法,從例2得到啟示,可以用數學歸納法證得.
命題3.1的證法可先看例3的證法.
證明:設取中心O為極點,Ox軸的正向為極軸,則橢圓+=1的極坐標方程為ρ=
P的極坐標為(ρ,θ)
則P,P分別為(ρ,θ+120°),(ρ,θ+240°)
因而OP=ρ=,OP=ρ=
OP=ρ=
∴++
=[1-ecosθ+1-ecos(θ+120°)+1-ecos(θ+240°)]
=[3-ecosθ+ecosθ-e]
=(+)=(定值)
命題3.1,3.2的證法與例3法相同,現將命題3.2的證法寫出如下:以橢圓+=1的中心為極點Ox軸的正向為極軸的極坐標方程為:
ρ=且設P坐標為(ρ,θ)那么P(ρ,θ+),P(ρ,θ+),…,P(ρ,θ+)
∴OP=ρ=,OP=ρ=,…,
OP=ρ=
∴++…+
={n-ecosθ-ecos(θ+)…-ecos[θ+]}
={n-e-e[cos2θ+cos(2θ+)
+cos(2θ+)+…+cos(2θ+360°]}
=[n-e-e×0]=(+)=(定值)
對一些習題,通過觀察、類比、歸納、猜想、驗證,可以把問題引向深入,縱橫聯系得到推廣,從而避免陷于“題海之中”,通過這方面的練習,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解題效果,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