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所面臨的嶄新課題。因此,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對于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更新數學教學方法,促進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近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比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第十冊《簡單的統計》時,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210國道路口(洛川解放路段)交通狀況的錄像,然后引導學生從這一生活實例中來學習統計知識、研究統計問題。還在課前就班級同學的“視力”、“體重”、“身高”、“年齡”等情況做了一些調查,經過加工制作成了多媒體資料提供給學生,讓他們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統計研究。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形式的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成為現實。基于這一思考,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找角、摸角、折角、畫角、玩角五個環節,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畫角這一環節中,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形式,不示范畫角的步驟,而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先出示一點,接著點閃爍幾下,出示“頂點”兩字,然后動畫演示兩條邊的畫法,邊再閃爍兩下,出示“邊”,這樣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礎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圖形,接下來,讓學生自己畫一個好看的角,效果較好。
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手段開展教學,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等特性,促進課堂模式的轉變,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方法的整合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節課時,我安排了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而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大信息量傳載功能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使師生及時地掌握各小組整理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整合策略
1.動態顯示,掌握+w5JhwY/fMVQATf0UW7VBkuDxT3b4V+7dp8xpm76568=圖形變化規律。數學中找規律這類題目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如果運用多媒體,就可以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如教學三年級找規律一課時,課件顯示:擺1個三角形要3根小棒,擺2個三角形要5根小棒,擺3個三角形要7根小棒,擺4個三角形要9根小棒。第一個三角形的小棒是黑色的,從第二個三角形開始,閃爍的小棒是紅色的。教師提問:擺10個這樣的三角形要幾根小棒?怎樣列算式?這樣擺三角形有什么規律?讓學生列算式:3+9×2=21(根),總結出擺小棒的規律是:以第一個三角形的3根小棒為基數,每擺一個三角形要2根小棒。比如擺100個三角形,以第一個三角形的三根為基數,剩下的99個三角形每擺一個要2根小棒,所以算式是:3+99×2=201(根)。這樣,本來很難理解的找規律的題目找到了一條簡捷的解題思路,學生發現了圖形變化的規律,培養了思維的獨創性。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讓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便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設計了兔子媽媽分月餅的畫面:兔子媽媽先是將4塊月餅平均分給2只小兔子,提問每人幾塊?吃完之后,兔媽媽又將2塊月餅平均分給2只小兔子,提問每人幾塊?這時,我又說:小兔子非常喜歡吃月餅,現在僅有一塊月餅,兔媽媽怎樣分才能將這一塊月餅平均分給2只小兔子呢?在兔媽媽一籌莫展之時,畫面定格,教師揭題,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數來幫兔媽媽分月餅,這個新的數叫分數。這樣導入,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3.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如果在數學課上靈活、合理地運用課件,一些教學重點、難點就能迎刃而解。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學重點是運用轉化的方法,“化圓為方”,把圓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教學難點是運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動畫顯示:把圓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長不是直的,動畫閃爍,讓學生體會到分得越小,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這樣,很快就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既讓學生體會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又讓學生理解了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