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幼師數學課堂教學,老一套的“教師中心論”還是頑固地存在著,強調“學生自主性”課程改革的要求無法取得根本性的轉變,新教育體系下“幼師數學教學更好地與幼兒園聯系在一起,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的實用性和為學生就業服務的目的”的要求難以落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標也猶如一紙空文。在幼師生數學學習狀況不容樂觀的局面下,創新幼師數學教學方式迫在眉睫。本文對幼師數學教學方式的創新談幾點略見。
關鍵詞: 幼教數學 主動建構 啟發性原則 操作活動 成功體驗
當前,數學已經成為幼師教學較為薄弱的一門學科,這其中既有幼師生數學基礎差,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性程度難以把握、數學教學難度高的舊在因素;又有當前教育改革中越來越重視把“幼師數學教育與幼兒數學教育相銜接”的革新因素;再者,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師生呈現出“怕苦、懦弱、浮躁、逃避”的心理特性恰好跟數學體現的“條理、理智、意志、迎難而上”的良好素養背道而行。加上,社會各界對幼師數學教育采取懷疑的態度,學生、家長、其他領域工作者甚至教育者都在質疑:幼師數學是否有用?學習幼師數學的必要性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我們需要改變觀念,改變教學方式,讓幼師數學的作用更明顯、更有效。
調查指出,絕大多數幼師生無法體會幼師數學在幼教數學中的作用,加上學習數學的困難性,絕大多數幼師生放棄了數學的學習,致使她們喪失了在幼教數學教學中必要的數學理解能力、計算能力、整合分析能力、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幼師數學的教育改革要獲得實質性的進展,教師除了幫助幼師生更新學習觀念、改進學習方式外,還要重視哪些重要因素呢?讓我們首先把目光投向幼師數學教學方式的創新上,以下是我對幼師數學教學方式創新的幾點略見。
一、 主動參與建構法
建構主義的思想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例如,皮亞杰和布魯納等的認知觀點──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揭示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突出了意義建構和社會文化互動在學習中的作用。對于那些沒有前者聯系性、偏重于新概念的知識,適合采用這種方法,例如《集合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質》等。主動建構法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教材,先對新知有一個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后教師再進行講解、歸納,指出重點形成新知,其基本程序是:自學—交流—歸納—建構—鞏固,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強調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觀察、思索、嘗試總結,然后對知識進行建構,這樣一來學生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師學生數學基礎差,對于新的概念,由于它跟前知識沒有多少聯系,這些新概念既引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又減輕了學生對舊知識茫然的心理壓力。主動建構法強調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學生自主的知識獲得,對開發思維,培養自學能力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幼教數學活動中,要求教師能夠準確把握數學概念的屬性,并能用幼兒容易理解的數學語言來表達,這對幼兒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是極為重要的。例如幼兒園大班、學前班的教學中就含有分類、排序、量的比較等內容,在教幼兒序數時,如果對集合中元素的無次序性質理解不透,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有可能使序數詞和物體之間發生固定不變的關系,從而造成意義上的錯誤。
二、 討論啟發法
教育不再是盲目地灌輸,需要貫徹啟發性原則。幼師數學教育更要結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來進行。討論啟發法指的是:教師針對課程要求,提出有關討論的問題,然后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其互相交流想法、啟發激勵、聯想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討論啟發法是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可以開拓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創新的靈感。
幼兒期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剛處于萌芽狀態。幼教數學活動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例如在幼兒園大班數學向小學數學的過渡中,它的內容就體現在:直觀的圖求和實物運算向抽象的數學運算的過渡;從圖畫表示的應用題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過渡。如果幼師生沒有足夠的邏輯思維去把握這些變化與過渡,就達不到幼兒數學思維的培養效果。因此,在幼師數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要注意采用討論啟發法來培養幼師生的邏輯思維。
例如學習《數列的通項公式》,學生對通項公式的獲得比較困難,老師可以先展示出一系列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數列,讓學生探討說出這些數列有什么規律:項的符號是什么?結構是什么?項與序號的關系是什么?
例如數列:-,-,-,-…我們可以分步啟發學生分析:項符號是-,+,-,+,-,+…:,所以通項公式肯定存在:(-1);項結構是:,所以通項公式結構是:(-1);項與序號的關系是:每一項中的數比它對應的序號多1,總結可得通項公式是:a=(-1),解答水到渠成。
三、操作活動教學法
在《立體幾何》章節的教學中,數學具有抽象性,在幼教數學活動中主要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游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便是教具。為使幼師數學數學的作用更明顯、更有效,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實用性的目的,我們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要求學生自主制作立體幾何模型;除了制作立體幾何模型,還讓學生認知平面幾何圖形對其動手作畫,并對其概念加以區分。因為在幼兒美工活動如繪畫活動中,幼兒時刻都在運用直線、弧線、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來進行幾何認知。
制作模型和繪畫的過程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論知識,更讓學生通過理論知識達到學以致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啟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使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成功體驗法
幼師生數學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觀念趕不上,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她們沒有自信和意志,遇到困難立刻打退堂鼓。面對這些,我們要深入了解她們的心理情況,盡量創設新穎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為她們創造成功體驗,讓其體會自身價值的存在。
例如在學習了拋物線的定義后,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后活動:討論趙州橋橋拱是拋物線的一部分還是圓形的一部分?如圖所示:
學生通過“建立坐標系—測量數量—假設圓錐曲線方程—驗證數據的合理性—得出結論”這五個方面去探索問題,結論發現,看似拋物線的橋拱原來卻是圓形的一部分。此過程由學生親自去驗證,得到結果后有“恍然大悟”的成功體驗,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和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除了上述教學方式,由于幼師學生接受和強化知識的能力差,思維條理性不強,因此很容易產生知識缺失、紊亂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對學生多點強調、提示、鞏固新知,利用強調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特別要對章節進行總復習,以便讓學生全面復習鞏固本章知識點,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熟練知識的應用,必須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復習當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補充和完善學生的思維建構等。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