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將會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時刻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造成沖突。教師就要利用這一矛盾沖突精心設疑,創設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情境。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主動深入學習。調控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狀態、思維狀態、交往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是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關鍵。
一、參與狀態
參與狀態是指課堂上學生是不是主動積極參加了探索、思考。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兩種不同的參與狀態,即“有效參與”和“低效參與或無效參與”。“有效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是主動的、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參與學習成了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這種狀態是我們所期盼的。“低效參與或無效參與”是指學生沒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學習是低效的或無效的。教學中尤其要關心這些處于“低效參與或無效參與”狀態的學生,要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和諧的氛圍,提高學生參與的有效度。
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操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看看是什么圖形?大多數學生按書本要求沿高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而有幾個同學卻提出了質疑:“我的圓柱展開為什么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我的圓柱展開后為什么得到了一個正方形?”學生的不同剪法與書中結論產生了沖突。我及時抓住機會,引出另一個有挑戰性的問題:“哪樣的圓柱展開后,側面是一個正方形?”學生個個思維活躍,積極猜測、實踐、探索、發現,一個新的知識難點就這樣通過“引疑”提了出來。學生為自己的新發現而歡呼雀躍。
再如“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有一道例題:16-9=?,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求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的學生用破十法,先算16-10,再算6+1;有的拆減數,把9拆成6和3,先算16-6,再算10-3;還有的利用學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數來減,方法多樣,人人參與。當學生得到各種不同的算法之后,我安排了學生間的交流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展示自我。
二、思維狀態
思維狀態是指學生在學習時是否獨立思考,思考的程度怎么樣。有了參與的前提,交往的形式,那么學生的思維狀態就是有基礎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兩點:第一,學生的思考是否獨立。第二,學生的思考是深層次的,還是淺層次的。為此,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敢于提出有挑戰性與獨創性的問題與見解,不斷產生新設想、新方法、新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設計了一個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
學生帶7個橘子,3個盤子,師要求將7個橘子平均放在3個盤里,一學生從裝有7個橘子的口袋里一個一個地分別放在3個盤里,放了兩次后,再拿出第7個,放在第一盤里,覺得不妥,放第二、三盤亦覺不妥,干脆放回口袋,少頃,又覺不妥,便拿出來放在桌上。如果我們關注該生的學習狀態,從他的動作就可清晰地看到他的思維狀態。首先,他在積極地思考,思維在參與;其次,思維過程是有條理、清晰的;最后,在新知識的學習中確定遇到了困難,并將疑惑擺在了桌面上。此時可從放在桌上的一個橘子入手,探討有關余數的知識了。這樣學生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思維不再停留于表面。
三、交往狀態
交往狀態是指課堂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情況。《數學課程標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學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往狀態。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進行各種交往,保持良好的交往狀態。
例如,學習“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法”,學生運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計算時,產生了問題: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怎么辦?能將異分母轉化成同分母嗎?隨著疑問的產生,學生自主合作嘗試也就開始了,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對比,解決問題。不僅實現了新舊知識的融合,同時還獲得了在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自主發展。
在統計初步知識教學中,我讓學生看錄像,統計公路上通過的四種車輛數。學生各自統計,由于車速太快,匯報時答案各不相同。如何解決車速太快,難于統計的問題?學生紛紛發言:“可以四人組成一個合作小組,每人統計一種車!”不等教師說話,學生們便自找伙伴,分工合作,很快解決了問題。
四、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指從事活動時產生的興奮心理狀態。積極的情緒是認識活動的動力,它會提高學習效率。反之,它會降低學習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用知、情、新、趣、愛等方法引發和調節學生的積極情緒,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聽不同老師上課,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感受迥然不同。有的老師上課像是在唱催眠曲,使人懨懨欲睡;有的老師的課環環相扣,懸念疊生,引人入勝,使人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受。兩種課產生的教學效果大相徑庭。可見,課堂教學中能否控制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學語言必須做到風趣、幽默,是指教學語言的表達應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射線》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現象中有哪些是射線?有一位學生說:“老師,我的頭發也是射線。”我風趣地說:“假如你的頭發一直不剪,而且還要筆直筆直地朝一個方向生長,那就是射線。”同學們聽了嘩然而笑,在一片輕松的笑聲中理解了射線的意義。
比如,在教學《直線和線段》時,針對要求學生理解直線是無限長的這個難點,我在設計時除了應用多媒體進行演示外,還進行了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這條直線可調皮了,它的兩邊延長至屏幕邊,還不停下來呢,左邊穿過黑板,穿過教室的門,穿過圍墻,穿過熙春公園,穿過……右邊也穿過黑板,穿過窗戶,穿過……”隨著悠揚的音樂,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使得理解直線是無限長的這一難點迎刃而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睿智;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接受新知識。
五、生成狀態
生成狀態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得到了什么收獲。歸根到底,課堂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知識,增長智慧,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要關心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有了提高,要從多角度全面衡量學生的發展,持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關心每個學生的成長,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