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但要關注他們學習水平、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數學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因此數學教學中除了傳授數學基礎知識之外,更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利用情感因素,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情感教學 施教策略
數學教學的成功,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和學習者的注意、記憶、觀察等智力因素,還取決于學習者的情緒、態度、學習動機等情感因素。就情感因素而言,學生只有對自己,對數學學習抱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數學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成績。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信息傳遞、交流的雙向過程,而且是師生情感互動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就情感方面作了明確要求:“數學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所謂數學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教學。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變得高度有效。”可見,教師如果忽視情感效應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勢必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及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掌握必要的情感施教策略。
一、熱愛、尊重學生——實施數學情感教學的前提。
在過去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強調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卻忽視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著極為豐富而獨特的內心世界,每個學生都有極強的自尊心。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傾聽學生的要求和呼聲。不僅要做嚴師,還要做學生的朋友。具體來說,熱愛和尊重學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應發揚教學民主,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不能居高臨下,動輒批評、責難,要做到語言得體,態度平和,講究策略和技巧,營造一種“探究、合作、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
2.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哈佛大學教授霍華·迦納博士多元智慧理論告訴我們:雖然每個人具有各方面的智慧,但各人的智慧優勢不同,每個人某種智慧呈現的時間也不同。因此,教育的有效性在于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一方面,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水平。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另一方面,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關照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應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指導他們學習,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3.學會傾聽,懂得寬容。在課堂語言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可能不能很快領悟老師的用意,有時不能進行正確的表達。這時我們要耐心傾聽,不輕易地打斷學生的發言,并盡可能地進行點撥,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施數學情感教學的關鍵。
興趣的培養和發展能使學生有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轉化為學習動力,而且能讓學生感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不斷變換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的手、腦、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條件、環境和氣氛。
三、合理的期望——實施數學情感教學的催化劑。
要摸準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對他們寄予合理的期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好數學的潛能。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要嚴格要求,使他們在成績面前不停步,爭取更上一層樓。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格外關心,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消除失敗情緒,重新樹立信心。只有當老師對學生有合理的期望,才能做到嚴慈相濟,促使學生不斷進步,從而為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打下基礎。
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實施數學情感教學的主渠道。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有效的交流取決于愉悅、輕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做到:
1.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學會主導學生的學習情緒。我們要帶著微笑,懷著喜悅,精神飽滿地走進教室,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這樣學生會倍感親切、溫暖,快樂的情緒油然而生,會使學生敞開心扉,更好地接受信息。反之,如果我們繃著臉,或情緒冷漠地走進教室,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氣氛緊張,使學生心理閉鎖,容易阻礙新信息的輸入。事實上,師生之間的情緒感染是互動的,學生的快樂情緒又會影響教師,進一步促進教師的快樂情緒,由此形成良性循環,產生快樂的教學氣氛。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要為每一個學生創造表現自己的活動環境,啟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
五、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帶來的愉快是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兒童想當一名好學生的愿望就是依靠這股力量。”“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技巧就在于發揮每個學生力量的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我們在教學中,應盡可能給每個學生以成功的體驗。課堂提問時,根據題目難易程度,尋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布置作業時,也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選做不同題目。進行學習評價時,評價角度多元,不僅評價思維成果,而且注意評價思維過程、思維方法,既評判又激勵。不僅總結,更重要的是“改進”;評價標準個別化,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讓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前進;階段考試后總結時,不僅注意成績好的同學,還特別注意學習進步的同學,即使有一點點進步,也要給予鼓勵。另外,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使學生每天為應付老師的作業而疲于奔命,這是導致學生厭惡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減輕學生的負擔,要精選題目,避免“題海戰術”,使學生從沒完沒了的解題中解放出來,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很好的改進,如果我們能把數學情感教學也作為一種理念,一種模式,貫穿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將會使平淡的數學教學變得生動,從而喚醒學生沉睡的數學潛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