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充滿好奇心,充滿探求真理的欲望,對學會知識有自信心,那么他們就會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把握時機,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愉快地獲得新知。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學習興趣
一、見面引趣
師生初次見面很重要,老師的言行,包括衣著打扮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盡管小學生對是非的判斷還不是很清晰,但是會對新老師會產生一種或好或惡的心理。此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時機。如果學生對新老師產生了好感,進而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就會對以后的數學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曾接手一個三年級新班,學生來源成分復雜,大多數家庭都是做點小生意或擺地攤或趕鄉街(家住在縣城,適逢哪個鄉鎮趕集天就往哪個鄉鎮跑),學生在家中無人看管,對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定時的檢查,學習興趣不濃,成績始終趕不上其他班級的同學。針對這一情況,與學生第一天見面,自我介紹完后,我發現學生有進一步認識老師的愿望,我馬上出了一道來源于生活且與數學有關的題目:小永的爸爸昨天上街用50元錢買了一條狗,過了一會兒,他又將這條狗60元賣掉,可是沒過多久,他又覺得這只狗很可愛,于是有花了70元將這只狗買回來,但又有人向他買這條狗,小永的爸爸又將這條狗80元賣掉。請同學們幫忙算一算,小勇的爸爸昨天是賺了錢還是賠了錢,還是沒賺沒賠?如果賺錢,那么賺了多少?如果賠錢,那么賠了多少?于是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表現一下自己。教室里馬上熱鬧起來,有的積極思考,有的展開激烈的討論,但都沒得出確定的答案。這是我順勢引導同學用數學的方法去思考:“其實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問題,只需用兩次賣狗的錢相加再減去兩次買狗的錢就知道小勇的爸爸是賺錢還是賠錢。”學生馬上列式算出了答案,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還想要老師再出一些這樣的題。從此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被大大激發起來,對我這個新老師也產生了好感,學起數學來顯得特別有勁。
二、課中激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調節課堂氣氛,打破僵硬、呆板、生硬而無趣的課堂。無趣的課堂,學生往往容易產生疲勞和厭學情緒,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適時掀起課堂高潮,讓學生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進而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數學的奧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另外老師不僅要在方法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內容上老師們也要特別注重挖掘其知識的趣味性,不斷提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譬如,“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屬于概念課,趣味性低,動手探索的機會不多,很容易上成“滿堂灌”。我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就創設了一個“參觀動物學校”的童話情境。通過解答學校大門上的連加算式,再分類,讓學生認識到連加算式里還有一種特殊形式——相同數連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這些特殊的連加算式上來。一方面提高了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一位數連加的能力,為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掃除了障礙,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以童話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在老師創設的有趣情境中認識乘法、理解乘法、運用乘法,學得輕松,學習熱情十分高漲。
三、提問揭趣
“提不出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經過多年的教學,我也深有同感,在課堂上能提問題,會提問題的學生,上課都比較專心,思維也較活躍,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不能把課堂上學生的提問看成是搗蛋,而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于提問,還要學會提問。學習的動力因問題而產生,課堂因問題而精彩,沒有學生提問而一味只有老師的問題的課堂總覺得空落落的,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索就顯得不夠積極,學習的興趣也難以激發。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善于利用課堂中的即時生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有余數的除法時,當講到每次除得的結果余數都要比除數小的時候,一個學生就提出:“老師,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無疑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馬上利用這一課堂生成,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大家很快找出了答案。我同時表揚了這位同學,讓同學們向他學習,要善于向老師提出問題。隨后我的課堂經常有學生向我提問,雖然有的問題令人啼笑皆非,但我從不打擊他們。還有的問題,沒有預料到一時難以回答,我總是謙虛地向學生解釋,課后通過各種渠道找到答案,再回答他們。這樣融洽了師生關系,也從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動手嘗趣
“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學過程中,只有自己親自動手做一做,才會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如分一分、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來源與發展,體驗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愉。同時在教學中,我還提倡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開展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善于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在小組交流、合作中達到共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積木”活動中,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交流、討論,拼成的形狀各種各樣。教師再加以點撥和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了創新意識。在“隨意拼”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各種實物和立體模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拼出了火車、大炮、坦克、長頸鹿、機器人等物體形狀。這樣的實踐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使學生在嘗到學習樂趣的同時,又激發了求知的欲望。
五、練習增趣
在教完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后,我在黑板上寫了兩個數字:600和2/5,我說今天的作業同學們就用這兩個數字根據前一段時機所學的知識去編一些自己會做的應用題,能編幾題就編幾題,看誰編得既準確又編得多。同學們看到這樣的作業,既驚奇又新鮮,當天的作業同學們各顯所能,生怕自己落后于人,每個人都編了不少。不僅鞏固了前一段時間所學的分數應用題,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我學與我要學,效果截然不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用教學藝術去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也變得輕松而富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