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教學無時不在遭受著病痛的折磨。英語教學致病因素有內外兩個方面。外部因素需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綜合治理,內部因素應通過如下策略進行防治:轉變陳舊教育觀念,把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端正其權威意識;加強師生心理交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英語教學“疾病” 成因 防治辦法
一、英語教學“疾病”概述
英語教學疾病是指英語教學在不當的動作方式及教學系統內外異常因素的影響之下,教學功能不能或不能很好地得以發揮,以至于產生很多不良作用的不正常狀態,往往體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專制。
教學專制主要是指教師帶著社會賦予他的職業權力凌駕于學生之上,以種種神圣的理由,心安理得地對學生任意實施懲罰性教育,不顧學生實際,主觀臆斷實行指令性教學,它是建立在老師的權力主義、專制主義的師生關系基礎之上的,其實質是一種非人道的教學手段。
(二)偏見。
所謂教學偏見就是指教師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或日常觀察,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即傾向一方,冷落另一方的思想或行為,“偏心眼”就起因于教學偏見。換言之,教學偏見導致了教學中的“偏心眼”。
英語教學中典型的偏見體現為對“優生”和“差生”的偏見,往往通過課堂小品表演、課堂提問、信息反饋、卷面測試等方面表現出來。
(三)阻隔。
作為病理的英語教學阻隔,主要是指在英語教學中師生缺乏溝通,缺乏交流的現象。學生怯于英語口語,怕與老師交流,教師又缺乏英語口語交流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就在情感、人格兩方面形成阻隔。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種英語教學病癥除各自獨立動作之外,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一個錯綜復雜的英語疾病狀群。
二、英語教學“疾病”的成因簡析
(一)外部因素。
1.文化傳統因素
文化傳統因素(功利化和權威化的價值取向)構成了英語教學疾病產生的一個重要外部環境。
2.社會經濟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是促使英語教學疾病發生的又一重要外部環境。社會經濟狀況制約著英語教育的機構及英語教育投資。我國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眾多。在這樣的現實國情下,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課普及尚待努力,中小學,尤其小學英語教學的投入極少,一些中學由于學校經濟狀況不準,英語教學手段極為簡單,忽略了英語口語教學,放松了對學生們的要求。對于高職高專學生,學校也多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只注重為將來謀職打基礎,給英語教學“疾病”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二)內部因素。
1.英語教育觀念因素
(1)要“嚴”與“打”的觀念作祟;(2)“只要努力就能有出息”的觀念存在;(3)考上名牌大學就是成功者,是人才,否則就是失敗者,而高職高專生內心總在否定自己是成功者。
2.英語教學者自身因素
英語教學者的個性問題,教學經驗和能力問題、權威意識問題等自身因素都能成為英語教學“疾病”的致病因子。
三、防治英語教學“疾病”的辦法
(一)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素質,端正其權威意識。
教師素質是教育這種特殊勞動必須具備的身體的、心理的、道德的、知識的和能力的一系列品質特征。因此要預防和治療英語教學疾病,必須重視提高英語教師的自身素質,利用假期,對英語教師進行在崗培訓或進行脫產進修,提高其英語水平,以及職業道德素質,尤其針對性地培養英語教師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英語教學能力。
1.輕松愉快的心境和健康幽默的情趣
英語語言教學和工作環境要求英語教師必須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和健康幽默的情趣,每位英語教師都應像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努力調適自己的心境情緒,保持自身對學生的積極良好的影響。同時,健康幽默的情趣更有利于調節英語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情感,調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積極性,增強整體教學效果。
2.堅強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教師意志堅強的表現。在英語教學中,必然會出現師生交流上的矛盾,這種情況下,要求英語教師有堅強的自制力,不能因為學生不配合英語教學就對學生發脾氣,諷刺挖苦,甚至體罰,這不但不能解決課堂問題,反而會損害教師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堅強的自制力,不僅可以體現教師優良的個性品質,也是樹立教師形象和威信的重要一環。
(二)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
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具備上述個性品質的同時,更要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尤其應當關注下列教學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1.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的途徑之一,也是消除師生阻礙,減少教學疾病的病源,融洽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面對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心理等方面的異常癥狀,教師應積極消除學生英語課堂上的心理障礙,幫助學生找回自信,解決困惑。
2.教育機智
這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英語教師面對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情況,應該有效地把意外情況引進英語教學的構思中,否則就無法勝任英語教學。正如烏申斯基所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三)加強師生心理交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消除師生的心理阻礙,達成其心理的交流與協調,這是融洽師生關系的關鍵,也是預防治療教學疾病的明智方法。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幾下幾點。
1.時常與學生互換心理位置
心理位置互換是指在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中,有意識地站在對方的角色位置上思考問題,從對方的實際出發,理解對方,體察對方的一種原則和方法。英語教師,應處在學生位置,理解學生的各種需要和感受,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形成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流,從而達到用英語交流的效果,更好地搞好英語教學。
2.了解信任學生
理解是師愛的起點。它能使師生雙方心理相融,感情對流。教師信任學生,是學生樹立自信的保證。馬丁·布爾(Martin buber)認為,崇尚的完滿的關系,只能存在于相互信賴的人之間。因此信任是師生關系具有內在意義的成就,也是師生關系形成的手段。理解信任學生,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前提和關鍵。只有這樣,英語教師才不會在提問時因為學生聽不明白英語而感到失望。
3.既嚴格要求又尊重學生
這是融洽師生關系的內在要求。英語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教師對他們的嚴格要求,增強他們的“向師性”,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更好地活躍英語課堂氣氛,從而進入英語教學的最佳境界。
4.關心愛護學生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尤其對“差生”,要予以更多的關愛,熱情鼓勵,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不厭其煩地跟他們用英語交流,多指導,讓他們能夠獲得同樣成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27.
[2]雅斯貝樂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