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體育技能教學中,各種技能之間的遷移是體育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極大地影響著體育技能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怎樣認識體育技能遷移規律,如何在教學中恰當運用遷移規律組織教學、安排訓練,如何強化技能學習的正遷移,防止和克服各種負遷移,對于促進學生掌握體育技能、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體育教學效率意義重大,值得學界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 體育技能遷移教學 規律 總結 應用
體育技能遷移是一種體育技能的學習對另一種體育技能的學習產生的影響,即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的獲得產生的影響。根據體育技能遷移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兩種技能學習之間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兩種技能學習之間產生相互干擾、相互阻礙的副作用。體育技能遷移是人類從事體育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探討和研究遷移現象并將遷移規律主動應用于體育教學,對于促進學生體育技能掌握、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體育教學效率意義重大,值得學界進行深入研究。
一、體育技能遷移規律的研究與學說
對遷移現象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人們關注。1901年E.L.桑代克(E.L.Thorndike)和R.S.武德沃斯(R.S.Woodworth)提出了一種遷移理論:“共同因素說”。這種理論認為,在兩種學習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包括刺激物與反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就會有遷移現象發生;兩種任務之間的相似性程度越高,越有可能產生正遷移。反之,在兩種任務之間有遷移現象發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然而遺憾的是,他們未能明確何為“要素”,如何對其進行測量。
賈德(C.H.Judd)的“概括化遷移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知識經驗達到概括化的水平,就可能把這種經驗從一個情境遷移到另一個情境。這種學說的中心是把在一種情境下的經驗加以概括,并把這種概括而成的知識、經驗運用于其他情境,就會產生正遷移。赫德里克森(G.Hedrickson)等進一步指出,概括和遷移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它與教學方法有密切的關系。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認為遷移是由于學習者突然發現兩種學習經驗之間存在的關系的結果,即“關系的遷移理論”。該理論強調,對情境關系的“頓悟”是遷移的一個決定因素。這里的“頓悟”是指把兩個情境突然聯系起來的意識。當一種情境下出現的(或理解到的)一種關系類型適用于另一種情境時,就會產生正遷移。實際上,這種理論還是強調了某種概括化的作用,只是它更強調學習者必須發現兩個事件之間的關系,才能產生遷移。
上述三種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兩種體育技能間產生正遷移的原因,只是前一種是狹義的遷移理論,后兩種是廣義的遷移理論。狹義的遷移是指只遷移到相類似的活動之中;廣義的遷移是指一種練習可以遷移到好幾種活動中去,它往往在發現了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實現,它比前者更有價值。
在結構上有中等相類似的兩種體育技能,由于在動作的方向、速度或用力上有所不同,使人在相差點上發生了矛盾或出現了錯覺,會產生相互干擾。在細節部分相同,而重要的動作環節上有所不同的兩種動作技能,也會彼此產生干擾。
美國的特維伊(Turvey)對負遷移的解釋是:當兩種協調結構(即肌肉活動的特殊模式)中同樣有結構指令(決定著使用哪些肌肉群),卻有不同的韻律指令(決定各種肌肉群動作的比例不同)時,會產生負遷移現象。奧斯古德(C.E.Osgood)的解釋是,先后兩種情境的刺激相同或相似,而反應相反時,最容易產生負遷移現象。
需要指出的是,1987年Cormier & Hagman提出遷移研究的巨大分歧甚至有時相互矛盾,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技術和運動任務所致。同時,Schmidt在1987年認為以往的研究至少表明兩點:第一,遷移基本上是正遷移,并且遷移的數量相當少,除非運動任務幾乎完全相同;第二,遷移的數量取決于兩任務間的相似性。
二、體育技能遷移教學規律的總結
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體育技能遷移有著重要意義,為了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正遷移,防止出現負遷移現象。所以,對以上體育技能遷移規律的研究與學說的主要觀點進行總結就能得到體育技能遷移教學的普遍規律。
1.加強對學生動作概念和動作原理的教學。
一個人理解了某個動作概念和動作原理,就能用它來指導學習新的動作技能,或把這些動作概念和動作原理運用到許多動作技能的學習中去。
2.教師主動為遷移而教。
“為遷移而教”。遷移教學規律的運用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而是要靠教師教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向學生講明,不同的動作技能中所具有的類似的一般動作模式。為了幫助學生克服負遷移,還應采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區分兩種動作技能中容易相互干擾的那一部分。
3.合理安排兩種動作技能學習的時間間隔。
如果同時學習的兩種動作技能都沒有達到熟練和鞏固的程度,這兩種動作技能就容易發生相互干擾。只有熟練地掌握了一種動作技能之后,再學習另一種動作技能,兩者才更容易發生正遷移,不容易相互干擾,因為只有鞏固且清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遷移。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安排各種動作技能的教學時間,使前一種動作技能的學習至少要掌握達到80%—90%的正確率,才開始新的動作技能的學習。
4.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對已有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
由于遷移過程必須依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去辨別、理解當前新學習的動作技能,因此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概括性水平越高,體育技能間遷移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應注意啟發學生思維,幫助他們提高對動作技能本質特征的認識和概括的水平。
三、體育技能遷移教學規律的實踐與應用
1.充分利用正遷移加速體育技能的形成。
當學習幾種體育技能時,如果這幾種技能的基本環節相同或者相似,原先學會的體育技能就可以促進新的體育技能的形成;新的體育技能的形成反過來有助于原有體育技能的鞏固和完善。這種體育技能之間的良好影響在體育訓練中經常出現,如在體操教學中,如果學生掌握了雙杠屈身上,學習單杠翻身上就比較容易;在技巧教學中,學會了頭手倒立,再學習手倒立就快得多;掌握了蛙泳技術后,立泳一練就會;學生掌握了山羊分腿法騰越的技能以后,就能促進縱箱分腿騰越技能的掌握;會打乒乓球的人比較容易學練打羽毛球。
2.努力避免負遷移,以利于動力定型的形成。
運動技能的負遷移在體育技能教學中時有發生,先學會的體育技能會妨礙干擾新技能的形成,新體育技能的形成反過來也會破壞原有的體育技能鞏固和提高,互相技能妨礙、干擾甚至破壞運動技能的形成,阻礙體育水平的提高。如學會了打籃球、排球后,再學習踢足球,學員往往習慣用手或手臂接足球而形成違例動作,反過來當學會踢足球后,再學習打籃球或排球,往往距離身體較遠的低球,不是積極移動救球,而是用腳踢球。所以,在體育技能教學的具體實施中,要努力創造條件避免負遷移現象的發生,以利于學生技能動力定型的形成。
3.全面分析體育技能之間造成相互影響的原因。
在體育技能教學實踐中,認知技能間相互影響規律的最佳途徑有實踐總結和技術結構分析兩種方法。在分析技術結構時不但要從兩種不同的動作結構本身分析,還要從神經與肌肉之間的機能聯系進行分析。如短跑和長跑、短距離游泳和長距離游泳,雖然技能本身之間基本環節和附屬環節完全相同,本應產生正遷移,可實際情況是不但不產生正遷移反而產生負遷移。這就是因為在植物神經機能反應和神經與肌肉之間的機能聯系等生理過程中存在著顯著差異。
4.充分考慮正負遷移效應,優化體育技能教學順序。
在進行體育技能或制訂訓練計劃時要充分考慮技能間的正負效應影響,努力優化教學順序,力求產生正遷移,避免負遷移。如編排技能學習順序時,要充分注意前一動作對后一動作的遷移影響。這就要把基本環節相同且能產生正遷移一類的技能編排成一組進行練習,把那些主要環節不同,而附屬環節相同并互相干擾影響的技能分開教學,最大限度減少消極干擾。對有干擾的技能,要有意識地安排抗干擾誘導練習,減少技能間的負遷移。
參考文獻:
[1]劉宏宇等.運動技能學的遷移研究與練習法的分類[J].體育學刊,2001,8(4):103-108.
[2]陽亞雄,肖素華.利用“遷移”理論進行體育教學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1,8(3):15-16.
[3]張忠海.注重學生知識遷移提高數學教學效果[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9(2):61-63.
[4]殷恒嬋等.體育教學中運用運動技能學習遷移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1):66-68.
[5]黃寶宏,丁俊武.遷移理論在田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5,26(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