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調查訪問、數理統計法,對本校高一、高二級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雖受到場地、器材的限制,但對課外體育活動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和積極參與的態度。調查中也發現在課外體育活動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為探究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原則與方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中生 課外體育活動 管理原則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教學目的,完成學校體育教學任務的重要組織形式。國家頒布的《體育法》、《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都對體育活動有了明確的要求,指出了課外活動在中學體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上好體育課的同時,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對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一定作用,也是貫徹《教育部關于落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工作的意見》的具體措施。本文通過對我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認知態度、活動形式、鍛煉時間、場地器材使用情況等進行理性分析,提出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原則及管理方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我校高一、高二級45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300人,女生150人),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座談、查閱文獻資料等方法,發放調查問卷450份,回收414份(其中男生274份,女生140份),回收率92%。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我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
2.1.1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知態度
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有81.4%的男生與72.8%的女生認為,體育對人的體格發展很重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增進健康,提高體質,促進身心正常發展。有84.5%的男生與70.7%的女生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非常感興趣或比較感興趣。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和積極參與的態度。
2.1.2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
通過調查得知,有58.8%的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為了強健身體,增強體質;有16.2%的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為了休閑娛樂,豐富生活;有10.2%的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為了學習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能;有14.8%的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為了減輕學習考試壓力。
2.1.3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和次數
從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每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達5次的男生為18.2%,女生為0;參加課外體育活動3-4次的男生為57.3%,女生為35.7%;參加課外體育活動1-2次的男生為24.5%,女生為54.3%;沒有參加體育活動的男生為0,女生為10%。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男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較多,女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相對不足。從調查結果(見表3)可以看到,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以1-2小時所占比例較高,達到70%左右。說明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有正確認識并能自覺參與。
2.1.4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
從問卷調查(見表4)統計可以看出,學生最喜愛的運動依次為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武術,體操等。這可能是受粵東地區體育傳統項目的影響。
3.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原因
3.1場地缺乏制約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
調查顯示,有80%的學生認為,學校體育設施無法滿足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需要,特別是女生活動的場所更缺乏。除少部分學生能在學校較正規的場地活動外,大部分學生是利用學校邊角空地,校園附近的空閑場所和公園進行課外體育活動鍛煉。由于場地器材的缺乏,造成20%的學生放棄了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因此,場地不足是制約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瓶頸。另外,由于學校組織的各項體育比賽活動較少,且受參賽人員的限制,使大多數學生無法實現參加體育比賽的愿望,因此有6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增加班際或全校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使大多數學生能夠充分展示自我。
3.2部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及時間相對不足
從統計結果不難看出,每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次數達5次的學生僅占18.2%,而每次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不足一小時的學生占22u7ntrt+5X/vowDNIHLPi1Q==%左右,這與《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要求還有差距,也說明學校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系統的、有效的管理措施。
4.小結與建議
4.1小結
通過對我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和良好動機,認為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能力;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習起促進作用,也是體現“身體好是工作好的基礎,是學習好的本錢”的舉措,更是放松身心、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和時間相對不足,主要是場地缺乏制約了學生體育活動的開展。
4.2建議
4.2.1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場地器材的缺乏。因此,要針對學生喜愛的項目,加大運動器材、場地的投入與建設,使學校師資力量、場館、場地器材不足的現狀得到改善,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鍛煉環境。
4.2.2建議學校對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建立系統的、有效的管理機制。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要遵循多樣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指導性原則。在安排課外體育活動項目時,要從學生的要求出發,選擇一些既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又受學生喜愛的項目。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同時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在運動場地、器材、設備具備的情況下盡量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促使學生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制定相應的措施和具體管理方法,確保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能夠安全、正常有序地開展;強化指導,教師必須正確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及時解決存在問題;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合理規劃和配置體育場地、器材,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對體育場地、器材的建設,為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養成長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金欽昌主編.學校體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鐘秉樞主編.中國學校體育,2004,(6).
[3]許永剛主編.體育師友論文案例集.廣東省教育廳,2004.12.
[4]毛振明主編.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9.
[5]張慶林主編.體育統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