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歷史課在強調學生知識學習的同時,也特別強調道德情感的培養。情感教育已經成為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目前對情感教育的理論普遍引進或參考西方的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常出現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的現象。因此情感教育在參酌西方的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要結合中國實際,按照中國國情建構符合自身特色的情感教育模式。在科學的情感教育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學課堂教學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 中學歷史課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情感教育
中學歷史課在強調歷史知識的傳授的同時,特別注重情感的培養。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背景下,情感目標被分解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分別被賦予了十分豐富的內涵[1]。在心理學的理論中,情感是指人腦對客觀現實與個人需要之間關系的一種反映,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主觀體驗。[2]態度就是指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做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它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它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確立學生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和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3]
目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關系的論述所見甚微。統而言之,可以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均屬于情感領域或布盧姆教育目標中所說的情意領域,是近年來興起的情感教育的關注對象。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對現實對象和現象是否適合人的需要和社會要求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態度是一種相對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在反應的情感傾向,而價值觀則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態度基礎上形成的高級社會情感。由此可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體現的是情感教育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其關系是遞進式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過程。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關系。當然就中學教學實際而言,需將情感教育寓于認知過程當中。情感對認知的培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余林認為:情感影響認知的選擇性,情感提高認知的積極性,情感促進認知優化,情感促進認知深化,情感有利于認知內化,情感增進認知傳遞。因此應將情感教育納入中學教學的重要環節[4]。
就研究現狀來看,中學歷史教學中知識的傳授仍然占據主體地位,在對歷史的德育(道德情感教育)功能上還比較薄弱。雖然布魯姆將情感目標分為注意、反應、價值傾向、組織、性格化五個層次,使情感目標更為具體而易于理解,但在我國的教育現狀中,由于長期以來很少關注情感教育目標,這種分類目標并未真正被廣大師生所理解、接受和應用。即使個別教師把握了這種情感教育目標的分類,也仍然缺乏明確的評定標準和方法,難以對其進行實質性評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需要根據我國的教育實際情況探索屬于我們自己的情感教育目標及其評價方法。基于此,我將就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作簡單的探討。
在心理學中,心理過程由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組成,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既能深化學生對人類歷史的了解與認識,又能在情感的激勵下進行意志行動,從而很好地完成傳授歷史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的教學任務。情感培養研究一直都處于薄弱環節,現在的研究主要在于建立合適的情感目標分類,在此基礎上研究具體的培養方法和策略。
目前普遍采用布魯姆的情感分類的方法,但這種分類方法在實際運用于中國的特殊環境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套適合中國特殊環境的情感分類標準,并將之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促進中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和完善。夏鍵根據心理學和歷史學的存在的共通性方面提出了下面的分類表。
上表只是對情感進行了分類,在歷史情感教學中要考慮的情感要素有很多(如教師的情感、學生的情感,教學資源中蘊含的顯性或隱形情感),作為歷史課情感教學來說,要關注史實本身具有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學生實際的心理發展水平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性格化。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情感分類,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知識水平、心理要求制定情感的分層目標。這里夏鍵根據布魯姆的情感分類目標,結合我國國情和歷史教學特定把它分為接受、確信和性格化(道德觀、理智感、審美感)。[5]
情感教育的分類還只屬于中觀目標,將其運用到具體歷史教學中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就目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來說,還主要在于情感教育的實際操作層面,我們可將其稱之為微觀目標。情感教育的分類目標對微觀層面的情感教學具有指導作用。具體來講,“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教師通過展示波瀾壯闊、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講述動聽的歷史故事,闡述深刻精辟的哲理,促使學生產生興趣、燃起激情、激發聯想,在認識歷史知識時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在長期的學習、理解和認識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豐富、凈化和升華情感的歷史過程”。[6]因此,情感教育是復雜的、長期的、漸進的過程。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這一目標,具體可采用如下方式。
1.以情感染學生。歷史教師講課要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應該通過自己的表情、神態、動作及形象化的語言,用真情實感、喜怒哀樂強烈地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有相應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移情的作用,通過移情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情感熏陶,從而在歷史知識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溝通他們同歷史任務的情感交流。
2.創設歷史情境。情感的產生總是與一定的情景有關。鮮明、形象、通真的情景最能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歷史教師要善于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使學生仿佛身臨當時的歷史情景之中,激發情感上的波瀾,豐富想象。歷史教學情景包括:(1)實物情景:遺骨、遺址、工具、文字、貨幣、藝術品、圖片等,甚至可以把學生帶到重要的歷史遺跡或歷史遺址進行實地教學。(2)歷史情景的再現。(3)表演情景。讓學生表演課本上不同的歷史人物,產生切身的體會。
3.有針對性地進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一定要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做到有的放矢,史為今用,這樣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方能暢通無阻。
4.重視言傳身教作用。歷史教學中情感交流是師生之間共同進行的,但關鍵的一方是教師。調節情感,創造意境主要靠教師。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作為一門藝術來對待和鉆研。聲音的清晰,語調的抑揚頓挫,讓學生隨著教師語態變化或歡快,或悲壯,或高亢,或低沉,陶醉于特定的語言環境感受教師的語言美,使師生間產生共鳴,在愉悅中接受知識。
5.典型歷史人物的影響。歷史教育中的形象可分為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場面形象三類,而人物形象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和獨到的功能,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學習如何做人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7]
6.設置“問題情境”,升華學生感情。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時,要鼓勵學生把自己在學習中產生的或需要解決的懸念大膽地提出,后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在釋疑解難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8]
7.指導學生撰寫關于歷史的小論文,在實踐中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8.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在合作互動中開展情感價值觀教育。由于中學生有較強的表現欲,形象思維活躍,對事物有一定的認識能力,不僅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還愿意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來,引起師生的關注和激勵。開展辯論會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間舞臺,在辯論與課前的準備活動中,他們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有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9]
9.變換講授角度增加“情”的落差。如用正反面的例子突出正面形象,貶抑反面形象。
10.歷史教師進行情感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
掌握情感教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行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教學,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當然情感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歷史教師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提高教學素養,在知識教學中貫徹情感教育,才能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高尚情感道德與正確的價值觀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學觀念.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76.
[2]蔡敏.論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情感評價[J].中國教育學刊,2004,(3).
[3]趙德成.新課程實施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3.9.
[4]余林主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M].教育出版社課程與教材研究,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xueshu/fuxi/201008/t20100818_679779.htm.
[5]夏鍵.中學歷史學科情感教育研究與實驗[J].歷史教學,1993,(11).
[6]施和金,朱昌頤.歷史教育學新編[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29.
[7]王會志.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培養[J].科學教育,2003,(3).
[8]傅寶珠.怎樣進行歷史課的情感教學.江蘇海門縣教研室.
[9]王先美.在歷史教學中加強情感價值觀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