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秘訣。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學生學習興趣的制約。理想的地理教學應該是使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過程。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好之、樂之,其實指的就是興趣。特別是地理學科發展到今天,并不受學生的重視,地位不過是“小兒科”、“皮膚科”,學生難以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能運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種方法和手段激起學生濃厚的地理學習興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學生對學習就會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在有張有弛、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將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速度與程度將會大大提高。
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
在當前的情況下,只有中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掌握地理知識,對于他們現在和將來的學習、生活具有意義,才能產生學習地理學科的求知欲,形成強烈的求知動機。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關于周圍和社會上所關心的地理問題的講解,并進行分析,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知識確實有用。這就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地理知識的需要,提高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例如:結合同學們的生活實際:現在冬天為什么不太冷?每隔七、八天就有一次強冷空氣的過境,使我市氣溫下降幅度較大,為什么?夏天,人們為什么都穿淺色的衣服?同學們到唐山去,感到最頭痛的事是什么?(交通擁擠,車輛、行人太多,空氣的能見度較差,噪音震耳。)就以上同學看到的、生活中體驗到的地理現象指導學生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而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并要求學生針對上面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等。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知識是一種迫切的個體和社會的需要,因而群體性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二、靈活運用語言,引發學生興趣。
語言是傳授地理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地理教師教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表達準確、精練通俗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適當運用一些趣味語言,就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例如:在講大陸性氣候時,可以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述隨著地勢的升高,氣溫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相差較大;在講季風之前,讓學生聽一首孫楠的《風往北吹》,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時學生的興趣全部都調動起來了,因而想多了解地理知識。
三、穿插趣味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相關的趣味小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從中獲得一定的知識。例如,在講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講粵菜與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形成清淡與辛辣的特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通過小故事,學生明白了氣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堅定了學好氣候這一章的信心。在講大洲和大洋時,講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并啟示學生:哥倫布之所以能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大發現,除了具有堅定意志和熟練的航海技術之外,還擁有淵博的地理知識。他對當時人們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識了如指掌,對歐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風向、海流及氣候等自然地理知識也十分熟悉。正是這些地理知識,幫助他駕駛帆船,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熱情格外高漲,課上得很順利。
四、不拘一格,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
課堂小游戲,小競賽,寓樂于教,有助于學生興趣的提高。如講地圖圖例時,把各種圖例符號做成大卡片。把學生按小組分成八組,拿出寫有一個圖例符號的卡片后,讓學生進行競猜,看誰猜得又快又準,答對了給他所在的小組加分,最后看哪組得分最高。在講天氣預報的氣象符號時也可以采用這種競賽法,這樣學生能眼腦并用,在競爭中學知識,在競爭中掌握知識,趣味無窮。
五、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求知欲。
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學生始終精神奕奕,教師就要針對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課多利用形象直觀的掛圖、模型、板畫等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條件的地方運用多媒體效果會更好。
首先,充分利用課本、地圖冊中的彩圖。在講世界的氣候時,讓學生對比課本上的彩圖——熱帶雨林、熱帶沙漠和溫帶季風的景觀,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觀,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留下更深的印象。
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掛圖。地理教學需要大量掛圖,學校里面也有大量掛圖提供,但是這些掛圖五彩斑斕,學生反映看不懂,因而興趣不大,達不到掛圖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可以自己動手繪制一些教學掛圖。如“東南亞主要物產分布圖”、“東南亞國家、城市和河流的分布圖”、“日本工業分布圖”、“俄羅斯的礦產分布圖”,這些掛圖在繪制中,刪去大量的多余信息。加之這些掛圖規模都比原圖要大,因此整幅圖中心鮮明,重點突出,學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掛圖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又適當控制了學生情緒,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到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達到學生學習意識的強化,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