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文化對大學的和諧發展起著引領作用,能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對師生員工起到陶冶的作用,也是增強師生凝聚力的關鍵。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要從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學風;培養良好的師德,樹立良好的教風;加強人際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正確引導,創建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幾個方面努力。
關鍵詞: 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 四個方面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范圍,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校內部環境和師生員工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某一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環境的建設,也包括人文環境的表現,體現在學校的校風、學風,以及人際關系上。和諧校園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校園風尚為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和諧校園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對大學理想的追求,烘托出教書育人的嶄新精神境界。無論是大學學科與專業的協調設置與發展、個人與集體的和諧相處,還是人與人的團結和睦,乃至師生自身的心理和諧,都離不開和諧校園文化的支撐與影響。
一、校園文化及其作用
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校園文化對大學的和諧發展起著引領作用。
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結晶,同時又可以反過來引導實踐。校園文化可以引導大學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推動大學的和諧發展。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既體現自己的辦學理念,又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困擾許多高校的問題。大學要應對這些問題,必須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來引導和諧校園建設,以正確的理論作先導,才能使大學在建設過程中,既辦出自身特色,又保持正確的方向,和諧發展。
2.校園文化能提升大學的競爭力。
目前大學間的競爭,不僅表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實力”上,同時也表現在以內在精神、內部管理等為基本內容的“軟實力”上。國內外的一流大學,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認可,不僅僅在于其辦學規模、學科層次、資金調入等硬實力,更多的是因為其悠久的歷史,長期形成的辦學理念、嚴謹的學風等軟實力。
3.校園文化對師生員工起著陶冶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它可以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提高在校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克服傳統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提高廣大師生員工的理論水平,將理論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動手動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幫助在校師生樹立正確的工作和學習態度,以更好地投身到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去。總之,和諧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于大學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
4.校園文化是增強師生凝聚力的關鍵。
校園文化使校園里的師生員工心系學校,關心學校的發展,不記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學校的發展盡心盡力,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共同為校園的和諧發展而努力。一方面,和諧的校園文化使全校的師生員工共享學校的榮譽和權利,讓在校的師生員工對學校形成一種共同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和諧校園文化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把師生員工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個人與學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奮斗。
二、和諧的校園文化的建設
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要變成現實,就必須把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建設和諧校園文化,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1.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學風。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要緊密聯系新時期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切實組織學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和榮譽觀,使大學生真正能夠勤學惜時,珍視和把握機遇,切實承擔起對社會、對祖國的責任。
(2)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關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從整體上、制度上得到加強和改進,要根據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的教育機制、道德規范機制、信息反饋機制等,通過發揮各種機制的作用,規范大學生的行為,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3)重視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切實發揮學生黨團組織、班委會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把是否具有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優選干的重要條件,通過學生黨員、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營造愛學習、求上進、盼成才的良好氛圍。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咨詢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利用心理測試與咨詢等現代心理科學技術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克服學習中的消極情緒,以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培養良好的師德,樹立良好的教風。
(1)通過組織學習,著力提升廣大教師的道德思維、道德推理、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主體性意識,升華教師以人格為核心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修養。還可以通過開辟理論學習專欄、組織理論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社會調查等方式,引導廣大教師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建立和完善師德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將師德的內容具體化、規范化,把師德教育的導向性體現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各項工作中。同時應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采取教師自律和他律相結合、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辦法,調動教師嚴格自律的熱情,以達到慎獨的思想境界。師德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要真正關心教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切實維護教師的利益。
(3)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端正學術風氣。高等學校要充分認識到端正學術風氣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采取切實措施,規范學術行為,樹立良好學術風氣,促進和保障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
3.加強人際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高校管理中,建立共同目標,使學421c9b5558e597d599f3fb3ea9a263024de087076b85c875d66d6b22351686f1校組織全體成員有共同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感,這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思想基礎,并會在更高的層次上調節人際關系。
高校應創設人際交往的條件和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充分利用學校各種溝通渠道,如網絡,如定期召開經驗交流會、座談會、聯誼會,開展教研、文藝、體育等活動,為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提供各種交往的機會。要發揮各種溝通形式的優勢,消除溝通障礙,使信息傳遞暢通無阻,信息交流及時、準確,以形成一種和諧的心理氣氛,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團結共事,優化人際關系,構建和諧大學。
4.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正確引導,創建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
大學校園文化活動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在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引導過程中,堅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則,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用積極健康的思想去引領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切實加強管理,統一思想,促進校園文化活動的繁榮,有效防止校園文化活動中不健康的內容和形式出現,確保校園文化活動順利開展和進行。
(1)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組織者的素質。校園文化活動組織者的素質直接決定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生命力,決定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功能的實現程度。所以,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培養學生骨干,鍛煉一支強有力的隊伍為大學校園文化活動提供支持,要努力使他們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具備高尚的思想品質、先進的活動知識、良好的活動組織能力,以保障校園文化活動蓬勃的生命力。
(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可以舉辦大學生運動會、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辯論賽等競賽活動,創造和諧的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業余興趣和愛好,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從而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強學生社團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融洽校園的學習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積極組織各種公益活動,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心。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合格的建設者首先應該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學校應該多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艱苦樸素的作風。在公益活動中,學生可以走出校門,深入群眾,既鍛煉才干、增長見識,又可以幫助部分學生改掉“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片面認識,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參考文獻:
[1]楊建平.創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J].江蘇高教,2005,(05).
[2]王德勛.試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幾個關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9).
[3]朱之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大力推進和諧校園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