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通過問卷調查活動及對結果進行認真分析,針對淮安高職院校在網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如教學方法傳統、學生對網絡法制教育不了解、學習態度不積極,學校不夠重視,法律專業教師少,培訓進修機會少,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在法律教育方面應加強重視,調整基礎課程結構,教師提高自身法學素養,改進教學方法,學院應多方位、多層次宣傳法律知識,從而營造一種重視法律、學法維權的好氛圍。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網絡法制教育 路徑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和迅速發展,網絡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尤其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中大多數學生更加熱衷于網絡。但是網絡的虛擬性和難以直接控制性,導致網上信息混亂,各種不良思潮充斥網絡,諸多誘惑在網絡蔓延,這些都給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成長造成巨大沖擊,大學生網絡違法犯罪現象日漸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應運而生,其重要標志是許多高職院校相繼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專門網站并通過該網站從事網絡法制教育。網絡不僅成為了手段,而且成為重要的教育陣地以加強建設。于是深入研究高職院校網絡法制教育規律,積極探索增強高職院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可行措施,無疑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
二、研究方法
2010年7月《淮安高職院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課題組為掌握現階段淮安高職院校網絡法律教育現狀,了解學生對法律知識教育的需求,開展了面向淮安地區四所高職學生的問卷調查活動。全部問卷由專人直接向被調查對象發放,學生填卷,采用無記名答卷形式,當堂做完當堂交卷。調查對象為淮安四所高職院校的在校生,涉及電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計算機系、汽車工程系、會計系、商學院等15個院系。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00份,其中無效問卷70份,有效問卷430份。調查表的份數和回收率符合社會調查的基本要求。此次調查問卷由課題組自行設計,共含25題,涵蓋三個部分的內容。
三、高職院校網絡法制教育的調查
1.學生主要來自于農村地區,都達到了成年法定年齡,有能力承擔法律責任。
此次調查的四所高職院校的在校生來自于三個年級,一年級占到60%,二年級占到35%,三年級占到5%,其中男生63%,女生37%,年齡都滿18歲,文科生占到了50%,理科生占到了41%,工科生占到8%,藝術生僅占1%,72%的學生生活在農村,城市僅占28%。
2.法制教育課程教育現狀不太理想,學生對網站不了解,教學方法有待該進。
(1)學生對學校的法制教育課程及其相關網站并不了解。71%的學生不知道學校是否有法律課程的網站(或精品課程),不了解網站上的知識。近20%的學生不知道學校開展的法制宣傳活動。
(2)66%的學生不知道老師的學歷、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能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認為老師的授課技能好的只占40%左右,近60%的學生認為老師的水平一般,有待于提高。
(3)在法律知識的教學方法上,僅有4%的學生喜歡理論學習,96%更喜歡案例教學或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
3.網絡法制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不大,法制教育任重道遠。
(1)學生對法制動態關注度不高。僅有27%的學生會時不時地上網關注法制動態,73%的學生不一定或不會鼓勵同學去關注,近20%的學生認為大學開設的網絡法制教育對自己沒有用,純屬虛設。
(2)學生對網絡法制教育的認識較為到位。79%的學生認為網絡法制教育既培養了學生的“權利觀念”,又培養了“義務意識”。
(3)學生能遵紀守法,有較高的安全意識,但維權意識有待加強。85%的學生會自覺地遵守網絡法律行為,81%的學生有網絡安全意識,但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只有57%的學生會進行維權,約40%的學生舉棋不定或根本放棄維權。只有約60%的學生會將自己的網絡維權意識經驗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四、高職院校網絡法制教育的路徑
1.院校應加強法制教育建設。
(1)院校加強重視法制教育。學校領導層要重視法制教育的地位,確保法制教育課程的課時,制定教師學法的長效機制,調動教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學法可以同工作量、獎金、職稱掛鉤。
(2)學院營造好氛圍。對于教授法律課程的教師應提供更多的相互學習、交流、外出培訓的機會,努力建立一支既有法制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又掌握計算機基本理論并能夠熟練網絡操作;既有較高的法律素質修養,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3)重視加強法律選修課的教學。法律選修課是對法律必修課有力的補充和拓展,選修課不僅可以強化必修課中的法律知識,還可以對必修課中講解不足的網絡法律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知識挖掘和運用性教學。所以,為法律選修課提供有效的教學條件、設備和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極其必要的。
2.調整法律課程結構,合理安排教學。
(1)根據專業需要加強網絡法制教育。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將我國網絡法律法規納入法制教育內容中,加強網絡倫理教育,使學生擁有法律信仰,塑造法治精神。
(2)網絡法制教學重點講解的內容應密切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在法制教育過程中應著重強調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專業密切相關的網絡法律知識,使學生擺脫學而無用感,從而達到學而會用,學而精用的目的。
3.教師嘗試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
(1)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如案例教學、探討教學、模擬法庭、專家講座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應加強對精品課程或法律網站的宣傳,加大網站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2)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可以將平時作業、考試要求和方法公布在網站上,如學院有條件,還可以實現網上提交作業和網上考試的目標,這樣既能減輕老師批改作業的繁重壓力,又能做到節能環保。
4.校園其他部門的積極和配合。
(1)校園網站建設。校園網站可以建設法制天地,對法制動態、熱點案例及時關注與分析,這樣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2)開展校際間的網絡法律知識競賽。淮安四所高職院校之間可以通過校際比賽進行學習和交流。網絡法制教育知識競賽的題目可以由四所院校的法律課程教師根據教學情況提供,各院校可以在校網中開通專門的通道,讓競賽學生同一時間上網答題,最后評選出獲勝者,并給予獎勵。
(3)學工和保衛處加強宣傳。可在廣播、櫥窗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宣傳,開展法律知識活動,如法律知識漫畫展、經典案例解讀等。
總之,本次調查反映出淮安四所高職院校的網絡法制教育還存在種種不足,法制教育任重道遠,但各院校教師都在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以便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學路徑,力求在淮安各高職院校中形成一種重法、學法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吳滿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題.思想·理論·教育,2004,2442,(1):27-30.
[4]張美琴,章淑蘭.高校法制教育網絡化的思考.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006,(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