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解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教師壓力狀況,作者采用自編問卷,對四川、重慶7所職業技術院校部分青年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壓力最大;男女教師的個人特質壓力差異顯著;不同年齡教師個人特質壓力、教學科研、學校管理和社會期望壓力差異顯著;職稱越高,壓力越小,且講師、副教授教學科研和個人特質壓力與其他職稱教師壓力差異顯著;課時越多,壓力越大,且教學科研、學校管理和個人特質壓力差異顯著。由此得出結論: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壓力較大,不同性別、年齡、職稱、教學任務的教師壓力差異明顯。
關鍵詞: 職業技術院校 青年教師 壓力 壓力源
1.問題的提出
研究表明,長期處于壓力下,會出現疲勞、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極大地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教師這一職業角色,無論是教師本身還是社會各界,都賦予了它更高的要求,職業的特殊性又決定了教師是一個容易產生職業壓力的職業。事實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的工作任務內容和要求也不斷變化,這對他們自身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勢必使得其內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職業技術院校教育的特殊性不僅強調理論知識、更加注重教師實踐操作的能力,它對于培養新型實用型技術人才、提高國內勞動力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1]。青年教師是當前教師隊伍的生力軍和重要組成部分,更關乎學校教育質量的未來。隨著近年來對高校教師結構、學歷等要求越來越嚴格,青年教師跟老教師相比沒有福利房、安家費甚至科研啟動費;即將面臨買房成家或者贍養老人、撫養小孩等家庭生活問題;此外還要適應教學科研方面的角色轉變和壓力,特別是繁重的教學任務、職稱評定、考核制度、課題申報、論文發表等[2—4]。我在查閱相關文獻后發現國內對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壓力研究不多,而對于西部地區高職學院青年教師的職業壓力現狀和影響因素的探討更少。通過對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教師壓力進行調查,可以分析不同青年教師壓力的來源,了解壓力產生的原因,以及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的壓力狀況,為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壓力的方法提供依據。
2.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四川、重慶等地7所職業技術院校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其中男教師263人,女教師257人;大專學歷教師18人,本科學歷教師359人,研究生學歷教師121人;教授2人,副教授38人,講師188人,助教165人。總共發放問卷520份,收回有效問卷498份,有效回收率為96%。
2.2工具
采用自編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壓力調查問卷,采用4級計分,從沒有壓力到很大壓力分別記0—3分。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發現該問卷包含個人特質壓力、教學科研壓力、學校管理壓力、社會期望壓力和學生素質壓力五個維度,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后,GFI=0.80,CFI=0.86,NFI=0.76,RMSEA=0.06,模型擬合較好;問卷各維度α系數依次為0.86,0.86,0.78,0.72,0.83,總量表α系數為0.9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結果與分析
3.1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壓力概況
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對于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來說,教學科研壓力最大,其次是個人特質壓力和學校管理壓力。由于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師生比嚴重失常,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量成倍增加,教學科研壓力明顯增大。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周課時量超過16節的青年教師有174人,13—16節的青年教師有93人,兩者占總人數的53.6%。
3.2 職業技術院校不同屬性青年教師壓力差異比較
3.2.1 不同性別教師壓力差異比較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職業技術院校男青年教師的個人特質壓力(13.00±6.37)明顯高于女青年教師的個人特質壓力(11.72±6.50),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t=2.16,p=0.03),其他各維度與總壓力差異不顯著。
3.2.2 專業課教師與非專業課教師壓力差異比較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專業課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壓力高于非專業課青年教師(t=.72,p=0.04),其他各維度與總壓力差異不顯著。在學生素質壓力方面盡管沒達到顯著水平,但是也體現出專業課教師在這方面的壓力比非專業課教師的壓力小一些。因為非專業課教師與學生交流比較少,經常面對不同的學生,而專業課教師則與學生接觸機會較多,對學生的評價也會不同。
3.2.3 不同年齡青年教師壓力差異比較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年齡青年教師在學生素質壓力方面差異不顯著(p=.054),而在個人特質壓力、教學科研、學校管理、社會期望總壓力方面差異顯著,見表2。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26—30歲教師的壓力最小,而31—40歲教師的壓力相對較大,特別是在教學科研、學校管理和社會期望方面尤為突出。進一步事后多重比較發現,31—40歲教師與其他年齡教師的教學科研、學校管理、社會期望等壓力方面差異更明顯,25歲以下教師與31—40歲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差異顯著。
3.2.4 不同職稱青年教師壓力差異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教學科研、社會期望及總壓力方面副教授的壓力最大,其次是講師,教授壓力最小。個人特質壓力和學校管理壓力方面講師壓力最大,副教授次之,教授壓力最小。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職稱教師在教學科研、學校管理、社會期望以及總壓力方面差異顯著,而在個人特質壓力和學生素質壓力(F(4,493)=0.55,p=.696)方面差異不顯著,見表3。
進一步事后多重比較發現,首先,在教學科研方面,講師、副教授的壓力與其他職稱教師相比,壓力相對較大,并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其次,在學校管理壓力方面,助教與其他職稱教師相比,差異顯著;最后,在社會期望方面,講師與副教授的壓力較大,但是講師的社會期望壓力與其他職稱教師相比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3.2.5 不同課時青年教師壓力差異比較
從上表可以看出,隨著周課時量逐漸增加,青年教師各項壓力也在逐漸增大。首先,教師在上課的同時要考慮到教學質量,課時增多,為了保證質量,教師必須課后精心備課、進行教學設計等,無疑會增加教師的時間、精力;其次,上課、備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科研任務又不能少,因此科研壓力也會凸顯出來;最后,上課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但在獎勵和職稱評定方面卻沒有多少分量,同時還要顧及學校的檢查、考評等,也會導致課時多的教師學校管理壓力較大。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課時青年教師在個人特質壓力、教學科研、學校管理和總壓力方面差異顯著,而在社會期望(F=.87,p=.456)和學生素質壓力(F1.39,p=.247)方面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進一步事后多重比較發現,每周13—16節課和16節課以上的青年教師在個人特質壓力、學校管理和教學科研壓力方面差異顯著,而6—8節與9—12節課的差異并不顯著。
4.討論
本次調查中發現,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承受的壓力較大,尤其是教學科研方面壓力最大。青年教師參加工作不久,缺乏經驗和授課技巧,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備課,同時他們還要考慮到授課質量,課堂反饋和學生評價,來自教學的壓力顯而易見。青年教師多為助教或者講師,而職稱晉升與科研息息相關,在完成規定工作量、承擔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但精力有限、科研經驗不足,科研能力不強等因素卻制約著青年教師的科研水平。另外,職稱不高也無法申報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很難在短時間內出成果。當然,除了教學科研帶來的壓力外,青年教師還面臨高房價、高物價等生活問題,部分青年教師離開親人,獨自在外地工作,社會關系都比較陌生,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負擔,也反映出青年教師個人特質壓力較大。另外,通過調查發現,不同特征的青年教師面臨的壓力源和壓力程度不盡相同。
首先,對不同性別青年教師而言,個人特質壓力差異較為明顯。盡管現代男女平等、女性有獨立的經濟支配權、有自己的工作,但是男女性由于社會角色不同,社會對各自的要求也有些不同[4,5]。這種個人特質壓力可能更多是來自生活,青年教師參加工作后大多數面臨成家的任務,男性要成家必須有房子,而女性則不一定。即使是已經成家的教師,也要維持日常的開銷、保證孩子上學和贍養老人,事業剛剛起步的青年教師總會有入不敷出的感覺。
其次,對是否專業課教師而言,教學科研方面差異較大。一方面青年教師要不斷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贏得更多學生的喜愛,另一方面要通過科研更好地了解學科前沿的知識,以便在教學中能加以應用。當然,相對于非專業課教師,院校對于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要求可能也比較高。
再次,對不同年齡青年教師而言,在個人特質壓力、教學科研、學校管理、社會期望等方面差異顯著。25歲以下的教師剛參加工作不久,大多沒有什么教學科研經驗,但又迫切希望能夠盡快順利開展教學科研工作,需要精心準備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獲得良好的教學反饋,也需要盡快轉變角色、適應新環境,因此主觀上壓力相對較大。31—40歲的青年教師盡管有了一定的積累與沉淀,工作經驗較為豐富,但這個年齡段往往會面臨一些現實問題,也承擔了更多的社會期望和要求,同時還要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比如科研與職稱晉升、個人成長與發展密直接掛鉤,這種狀況下下,31—40歲的青年教師壓力之大可見一斑[6—7]。
第四,對不同職稱青年教師而言,講師與副教授的壓力最明顯,而助教和教授的壓力相對較小,這與普通高校教師的情況也基本吻合。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往往需要角色轉換和對學校管理、考評等制度的適應,因此學校管理壓力會比較明顯;目前幾乎所有普通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都把科研作為評職稱的必備條件,并且從助教晉升講師相對比較容易,而講師晉升副教授,副教授晉升教授則需要大量的科研成果,這就造成講師與副教授科研壓力更重,當晉升為教授后,又缺乏合理的考評和激勵機制,科研也沒太大要求,所以出現教授的壓力反而更小的狀況。
最后,對不同課時青年教師而言,課時越多,壓力越大。由于我國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的時間比較短,并且是在社會經濟迫切需要和緩解普通高等教育就業壓力的前提下倉促發展。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通過“三改一補”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即“對現有的高等專科學校、職業院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進行改革、改組和改制,并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改辦”。許多符合條件的中職院校紛紛升格為高職院校,必然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辦學條件滿足不了教學與實踐的要求,教師的數量不足、來源比較單一,結構不合理,等等,其中師生比嚴重失衡是制約只要教育發展的很大因素。在此情況下,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課時量成倍增加,必然導致教師疲于應付上課,只顧及數量而忽視了質量,也使得青年教師沒時間和精力搞科研,科研上不去,職稱就沒法晉升,導致惡性循環。
青年教師是各級各類院校師資隊伍中的生力軍和重要組成部分ad49a5b8f66137f4e533dc75af629207,給予適當的壓力能夠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但是壓力過大,缺乏對壓力的有效應對,不能正確處理面臨的壓力,就會降低青年教師的工作熱情,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強的情況。因此如何緩解職業技術院校青年教師的壓力,是教師自身和學校迫切解決的問題[8,9]。
參考文獻:
[1]李崎. 關于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及對策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0,(6):92-94.
[2]王滿壽. 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源分析及緩減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 34-35.
[3]徐淑蘭. 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分析與政策建議[J]. 教育評論,2008, (1):44-46.
[4]黎光明,沈綺云,張敏強等.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源結構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 16,(6):625-629.
[5]王海翔. 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 10 ,(5):74-76.
[6]陶娟. 高校青年教師壓力分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8 ,(5):130-131.
[7]閆泓. 普通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壓力的組織管理措施[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3,(1):115-118.
[8]錢偉,趙晶.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形成的原因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0, 2: 104-106.
[9]洪振濤. 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來源及緩解途徑[J]. 許昌學院學報,2007, 26 ,(6):144-145.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的成因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CJF0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