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大問題。如何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問題。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對其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結合相關的理論,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操作策略。
關鍵詞: 市場導向 高職院校學生 就業現狀 就業能力
1.引言
高職教育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畢業生就業率與新生報到率緊密相關,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就業率就是“學校的生命線”。“就業”是高校、社會、大學生三者之間的重要交匯點。學校能夠做的,就是探索一條增強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就業競爭力的路徑,因此在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同時,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非常必要。
2.高職院校就業現狀及原因分析
就業工作是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的客觀評價標志。高職院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圍繞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展開,為畢業生的就業打基礎、做準備、創條件。
2.1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1]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起點低,其理論深度與實踐經驗不足。我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如下:(1)就業壓力持續增大:一是新增就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多;二是國有企業減員增效和政府機構精簡、事業單位改革,造成大量富余人員需要分流、再就業。(2)用人單位招聘時對高職學生存在片面認識。(3)畢業生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存在差距。(4)高級職業技術人才奇缺。
2.2原因分析。
2.2.1教育模式存在偏差
我國很多高職學校原來是中等職業學校,很多教師是隨著學校的升格一并進入高職高專的,有些人的思想觀念、授課方式還不能做到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加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的教育質量觀,把考分作為衡量能力的唯一標準,束縛著學校的辦學手腳,無法真正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2.2.2學校辦學缺乏特色
2.2.2.1專業設置不合理
一是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的聯系不夠密切,沒有完全體現出職業教育的優勢。二是專業設置更換頻繁。三是設置程序缺乏企業參與。
2.2.2.2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一是職業教育的教師在接受培訓時,沒有內容明確而具體的職業學校教師任職標準。二是我國高職院校教師資格的培養與普通教師的培養模式基本相同,無法體現職業性的特征。
2.2.3就業指導工作效果不明顯
目前高職院校在就業價值觀念取向的引導、職業判斷、職業選擇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視得不夠,難以適應高職畢業生的求職需要。
(1)忽視職業生涯規劃。現階段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創新能力的培養;(2)就業指導的課程內容不系統、不科學,有很強的隨意性;(3)專業的就業指導人員匱乏,沒有專門的就業指導老師。
2.2.4畢業生自身存在心理誤區[2]
高職生就業前思想準備不夠,缺乏正確的擇業觀,表現出種種與社會客觀實際不合拍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就業的看法:(1)職業定位偏差;(2)就業觀念不合理,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職業的發展前景;(3)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4)就業人格缺陷。
3.多種渠道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3,4]
高職院校不能一味追隨本科教育的辦學思路,而要立足于市場,以應用為目的加強理論學習,強調專業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設計出有高職學校特色和水平的教學方案,培養出受社會和用人單位歡迎的高質量人才,顯示高職畢業生在崗位和行業里的競爭優勢。
3.1學校面向市場以能力為本位培養人才。
為了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高等職業院校應以市場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定位,堅持培養基層需要的,有較強動手實踐能力和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才能培養出市場需要的,適合崗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從而提高學校的就業率。
3.2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機制是就業能力的前提。
高職教育有別于本科教育,它的最終目的是為市場培養面向一線的高技能型應用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企業、行業、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的道路,也就是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機制。積極引入合作企業的科研項目,利用學校的人力資源優勢,為企業創造效益;適時地將青年教師、骨干教師派往企業學習培訓,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院校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就業能力培養的前提條件。
3.3加強就業指導是做好就業工作的有效途徑。
就業指導可以使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掌握就業技巧,從而提高就業能力。具體可采取方法有: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配備專職就業指導人員,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聘請行業專家、企業精英、有社會知名度的校友、創業成功的社會人士來學校開辦講座,引導學生形成端正的就業態度。對于畢業班的學生,指導老師主要輔導擇業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如何求職、如何推銷自己,加強對他們畢業和就業方面的教育,幫助他們轉變觀念,以及樹立到基層、艱苦的地方或行業發展的理念;建立高職生畢業信息網站,提供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等等,使學生減少盲目就業的概率,提高就業技巧,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創造條件。
3.4進行創業教育,提高就業能力。
創業是最理想的就業途徑,不僅可以使創業者達到就業目的,而且可以為就業市場提供就業崗位。高職院校要做好創業教育,開展對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的培訓,引導學生認識國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優惠政策。具體的措施可以包括開設創業指導課程,教授創業基本知識和技能;邀請創業成功的校友到學校辦講座,傳授創業成功的經驗,激勵學生大膽創業;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大賽或者參與大學生創業項目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立大學生創業基金,解決大學生創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建立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為學生創業提供服務。
3.5提高學生素質是做好就業工作關鍵。
高職畢業生身心素質的高低體現了一個社會綜合素質的高低,因此,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1)正視現實、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2)充分理解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3)認識與接受職業自我,主動捕捉機遇;(4)坦然面對就業挫折,增強心理承受力;(5)調整就業心態,端正擇業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溝通交往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4.結語
在市場導向下,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率。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對人才規格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一大批懂技術、懂理論,愿意在生產一線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是培養面向一線就業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學校,為了能讓學生在市場上順利就業,具備強勁的崗位競爭力,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唐礦.就業能力建設:一種分析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途徑[J].中國圖書評論,2007,(5):13-16.
[2]賈利軍,徐韻.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學解析[J].教育學研究,2006,(10):133.
[3]閻大偉.試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和要素[J].青海社會科學,2007,(6):28-31.
[4]彭振宇,馬必學.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之道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0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