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就業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文章從社會、高校、家庭和學生自身因素等方面對大學生“有業不就”現象進行分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大學畢業生 “有業不就” 現象分析 緩解建議
大學生是國家著重培養的對象,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大學生就業是把他們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社會實踐的過程。由于大學生逐年增加,社會提供的工作崗位不能滿足大學生就業的需求等原因,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國家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國家也在不斷地出臺大學生就業優惠政策。盡管如此,仍然有部分學生在謀生的門檻前徘徊,“有業不就”成為部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一、大學生“有業不就”現象分析
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大學生卻是“有業不就”,與就業困難、“無業可就”現象共同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v觀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現象,“有業不就”產生的原因包括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等多個方面。要解決大學生“有業不就”問題,可以通過分析這些原因,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政府政策。
政府的引導無論對企業還是畢業生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數量驟增,導致社會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近年又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矛盾進一步加劇。一方面,法律法規欠完善,使大學生在就業時得不到強而有力的法律保障來維護自己的各種權益。另一方面,社會保障的不完備,使大學生在擇業時產生了諸多顧慮,如失業保障、醫療保障、住房問題等。
?。ǘW校教育。
學校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大學不能直接為學生賦予職業、態度、思想、信念和幸福,但為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學校的校風校訓、校園文化、人才培養模式等對大學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影響大學生求職擇業。一方面,多數學校教育教學及專業設置與市場人才需求脫節,大學專業設置與市場人才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失衡的矛盾,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只注重對學生知識文化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就業指導。許多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適合何種工作,更談不上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在選擇工作時比較茫然,這就需要學校對畢業生進行系統的就業規劃指導。
?。ㄈW生自身因素。
學生自身因素是影響畢業生就業最主要的因素。作為就業的主體,學生本人的一些觀念、想法及客觀條件,都會影響其就業,現在的部分大學生比較浮躁,其擇業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一方面,懷揣求職夢想,為了獲取較高的就業平臺,盲目考研、考公務員,為此放棄了許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崇尚個人發展,希望到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他們認為東部發達地區、各大城市具有很多機會,可以獲得高收入和體面的工作,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大學生這種過高的期望值,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也白白浪費了許多就業機會。大學生要想真正順利就業,關鍵在于正確進行自我定位,認識自我,制訂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
(四)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是人才市場的消費者,對畢業生的就業產生較大影響。市場經濟下的勞動力市場,用人單位有了很大的自主權。由于我國現有的人才市場運行機制還不夠健全,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尖銳,用人單位與大學生在雙向選擇時缺乏公平有效的交流平臺。另外,一些非法的社會團體組織或者虛假企業使一些大學生求職者不僅損失時間、金錢、精力,甚至使他們陷入對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懷疑,最終使其對于求職心存芥蒂。這些都是不利于大學生正常就業的。
?。ㄎ澹┘彝ヒ蛩?。
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長的價值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一方面,大學生的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偏高,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取向。據有關數據統計,一個本科生4年大學教育至少需要6萬元左右的支出,這筆教育投資使得家長及學生對畢業的收入充滿了期望,希望能帶來較高的投資收益。他們的擇業觀念是以社會的整體價值觀作為參照來確立的,大學生也需要計算自家的經濟賬。
二、緩解“有業不就”現象的建議
?。ㄒ唬W生:更新觀念,定位合理。
大學生應該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培養成熟的就業心理,根據社會需求設定自己的擇業期望值,科學進行職業抉擇。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偏高是社會普遍現象,學校要通過就業教育,引導學生認清目前的就業形勢,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自我,確定合理的職業目標,既符合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又能體現和實現自身價值。要提倡“先就業,后擇業”。自己的職業工作可積累社會經驗、增強實踐能力,提升競爭力,為今后的發展創造條件。
?。ǘW校:完善手段,加強指導。
高校要在人才培養上與市場供需相結合,主動適應社會市場人才需求,找準定位,突出特色,形成品牌,逐步完善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高校要完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增加學校、學生與人才市場之間的聯系渠道,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信息,要讓廣大畢業生在選擇職業崗位時權衡無形收益和有形收益,明白有形的收益如薪水等是短期的回報,無形的收益是學本領的機會。學校要以就業指導課程教育為載體,同時借助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打破傳統就業觀念,積極主動參與就業,為自己的職業發展不懈努力。
?。ㄈ┥鐣赫咭龑?,合理調控。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大學生就業進行政策上的鼓勵與保障。政府要對市場運行體制進行規范,保證就業市場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大學生在就業時,能夠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中參與競爭,樹立和保證其對就業環境的信心。用人單位應與高校及大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溝通與聯系,充分發揮企業對大學生的培育功能,建立高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培養的機制。還要在工資福利等方面進行完善,給大學生提供更多專業對口,薪酬合理的崗位,為高校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也為自己吸收更多的人才,使企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趙北平,龍立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程[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王攀,賈佳,馬沁芳.如何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J].中國成人教育,2009.4.
?。?]于樂.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的探究與調適[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