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對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進行了實證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大學生網絡群聚的四大現象,并對具體的網絡群聚行為進行了分析,對當代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的三大特點進行了總結,結合研究結果,對引導大學生進行健康積極的網絡生活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群聚 對策研究
網絡群聚是一個融合了生態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概念,生態學中的群聚(aggregation)是指因相似或相同生態要求而聚居在一起的各類生物。近年來,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逐漸成為學界研究和探討的熱點,大學生也因此獲得了自身所需的資源,滿足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網絡群聚的現狀,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引導大學生開展健康向上的網絡生活,我采用自編的“關于大學生網絡群聚的調查問卷”,以在寧某高校為樣本,對該校大學生的網絡群聚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96份,問卷回收率為99%,有效率為100%。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一、調查結果統計
我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群聚調查時發現,大學生在網絡聚集的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聚集的網站分散,但上網的類別則相對集中。
當問及“您經常去的網站依次是哪三個”時,調查發現大學生經常去的各類網站共計有76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網站中,列前三的網站有人人網(26.5%)、百度(25.5%)、新浪微博(6.8%);排在第二位的網站中,列前三的網站有人人網(19.4%)、QQ空間(13.9%)、新浪微博(6.8%);排在第三位的網站中,列前三的網站有QQ空間(8.6%)、新浪微博(8.3%)、人人網占(8.1%)。雖然大學生常去的網站數量眾多,且在調查中每個網站占有的比例都不高,但綜合起來看,大學生聚集的網站種類卻較為集中,歸納起來共可分為以下10類。
1.各類論壇,如Keyfc論壇、南大小百合、南師大揚帆論壇、星期五論壇等;
2.各類網絡社區,如天涯社區、19樓等;
3.各類網購網站,如淘寶網、卓越網、當當網、京東商城等;
4.各類網絡游戲網站,如WOW魔善、雪酷網、CS官網、3996、5173等;
5.各類人際交往網站、個人主頁,如人人網、QQ、QQ空間、新浪微博等;
6.各類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
7.各類休閑娛樂網站,包括提供各類視頻的網站,如貓撲網、豆瓣網、土豆網、優酷網等;
8.教育網站,如小木蟲、學校的相關網站;
9.綜合性網站,如九尾網、鳳凰網等;
10.軟件網站,如機鋒網、CSDN等。
(二)網絡生活是大學生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為網絡群聚提供了條件。
在調查中,當問及“大學生的上網時間是多少”時,52.4%的學生選擇了“每天2—5小時”,37.4%的學生選擇了“每天2小時以內”。可見,上網占據了大學生不少時間,為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1.網絡游戲
以網絡游戲為例,我認為參與網絡游戲是出現網絡群聚行為的重要方面。從調查中可以得知,共有73%的被調查大學生玩過網絡游戲,玩網絡游戲持續的時間70.7%持續在2小時以內,20.80%的學生持續在2—5小時。
對“是否玩過網絡游戲”和性別進行交互分析后發現(如下表所示),在參加網絡游戲方面,超過60%的男生玩過網絡游戲,而在選擇玩過網絡游戲的男女生中有70.8%和69.3%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持續時間在2小時以內,各有22.8%和26.3%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玩游戲的時間在2—5小時。
性別·網絡游戲Crosstabulation
當問及大家是如何知道各類網絡游戲時,46.9%的同學選擇了“朋友告知”,17.4%的同學選擇了“別人玩我也玩”,16.3%的同學選擇了“網上分享”。可見,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參與網絡游戲與其所處群體的性質及身邊的朋友有著緊密的關系,這也為網絡群聚現象的出現成為可能。此外,共有近一半選擇玩過網絡游戲的同學,在回答“您認為網絡游戲可以使你獲得什么”時,46.6%的同學選擇了“打發時間”,24.7%的同學選擇了“獲得成功的喜悅”,21.9%的同學選擇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2.人人網和QQ空間
被調查者認為,在目前知道的網站中,與“娛樂休閑”和“人際交往”相關的網站是極具大學生人氣的網站,其中,“娛樂休閑”占93.1%,“人際交往”占83.8%。而人人網和QQ空間是大學生常去的兩大兼顧“娛樂休閑”和“人際交往”的網站。因此,當問及“你是否經常使用人人網或QQ空間”時,有91.4%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是”。可見,人人網和QQ空間是當代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朋友告知”和“網頁上的分享”成為大家知道這兩個網站的兩大途徑,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59%和24.9%。在問及“瀏覽或使用該網站的原因”時,72.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非常同意和同意登錄該網站是為了“聯絡感情”、64.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關注朋友動態”、60.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分享網絡資源”。
3.班級的網絡平臺
我認為班級的網絡平臺是實現大學生網絡群聚的有效載體。在調查中,85.3%的調查者指出所在班級有共同的郵箱、空間、群、主頁。其中,公共郵箱的使用量最高,占到調查對象的54.3%。但是,班級的各類網絡平臺的訪問量并不高,選擇“一般”的占據42.9%,而大學生使用這一平臺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分享相關的學習資料;其二,是班級事務的告知和討論。
(三)大學生愿意融入社會,社會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
我認為社會上的民間組織是可能吸納大學生的重要方面,各種網絡群或各種討論版成為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的載體。在調查中有72.4%的同學參加過網絡組織的討論,但真正參加過網絡組織開展活動的同學只占到38.3%。在所參加的網絡組織中,有64.2%的組織有自己的相關規定。在參加過網絡組織的活動的被調查者中,關于參加網絡活動的種類,70.5%的同學選擇了“結交朋友”,其后分別是社會公益服務、旅游和跳蚤市場。參加網絡組織的活動超過六成的被調查者則更傾向于在現實中的聚會,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調查者認為現實更加真實可信。
(四)對于網絡群聚行為的產生,大學生有共同的理解。
在被調查者中,大家認為“大學生聚集于同一網站、社區或論壇”的三個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相同的平臺”、“共同的興趣”、“相似的經歷”。大家認為通過網絡群聚,大學在網絡生活中獲得的最重要的三點分別是朋友、信息和話語權。大家認為談及最同意的幾種觀點中,同意在網站、社區或論壇中可以獲得更多信息的占97.7%,同意可以發表個人觀點的占88%,同意使自己能夠接納他人觀點的占85.2%。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網絡社會賦予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以新的內涵。
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爾在他的網絡社會理論中指出,“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場革命,這就是信息技術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信息技術就像工業革命時期的能源一樣重要,它重組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根植于信息技術的網絡,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范式……”,那就是網絡社會。網絡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并且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開放的社會系統,“無所不在的網絡使決心、行為和積極性都變得空前活躍”。“網絡就是信息資源的網絡”,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具有普遍性和無限性,新型社會的這一特點迎合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大學生青年群體中新的社會認同。大學生這一青年群體,他們活躍、富有個性,具有創造力;他們崇尚理性、追求新潮、尊重知識而樂于交往;常常被稱之為邊際人或邊緣人的他們尚處于各種文化邊緣,網絡社會的發展迎合了大學生群體的特點,網絡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群體中的網絡群聚現象,更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的內容。大學生的網絡群聚行為體現了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和個性的張揚,大學生利用網絡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大學生的興趣多,體現出大學生的網絡群聚行為的多樣性。
(二)同輩群體促進大學生網絡群聚文化的形成。
同輩群體“是由年齡、地位、興趣愛好大體相同的人群關系構成的副文化”①,同輩群體形成的文化對青年社會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個體實現良好自我分化的重要環節。它為大學生個體提供了發展社會角色和技能的機會。因此,在對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對參與網絡游戲情況,以及在對如何獲得相關的網站信息進行調查中,發現從眾的心理需求,“別人玩所以我也玩”的思想來自于同輩群體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同輩群體的發展是形成網絡群聚的重要條件。
(三)網絡群聚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了網絡資源。
大學生這一青年群體是我國社會網民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網絡群聚為我國的網絡社會聚集了大量的資源,這其中既包括豐富的人群資源,又包括豐富的信息資源。
所謂人群資源,“是指人們受某種因素的影響,以一定形式群聚在一起,或具有某種共同特質的人群所形成的資源效應。群聚既包括通常意義上理解的聚集于列車、會場等某一現實場所,又包含有聚集于網絡社會、論壇等特定的虛擬空間。它的核心是具有規模的人群特質”。②大學生的網絡群聚行為正是符合這一概念的定義。大學生的網絡群聚行為體現了聚集網絡的類別相對集中;“相同的平臺”、“共同的興趣”、“相似的經歷”是形成網絡群聚行為的自發力量,而網頁上的分享成為該現象自我聚集,不斷擴張、不斷增值的保證。
正如林南指出的:“所謂社會資源,就是那些嵌入個人社會網絡中的資源,這種資源不為個人所直接的或間接的社會關系而獲取。擁有此種資源可以使個人更好地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③“個體網絡的異質性、網絡成員的社會地位、個體與網絡成員的關系強度決定了個體所擁有社會資源的數量和質量。”④“個體社會網絡的異質性越大,網絡成員的地位越高,個體與成員的關系越弱,則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就越豐富。”⑤網絡社會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提供了條件,弱關系使大學生在其關注的網站獲得了更為豐富的資源。
三、對策建議
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的產生和發展與大學生青年群體的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受到網絡社會發展的影響,網絡群聚行為促進了大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和獨立人格的完善,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但是大學生網絡群聚行為的產生又是一把雙刃劍,在研究中我還看到了其存在的弊端,如何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正確地利用網絡是本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導。
上網時間過長勢必影響大學生的休息和學習,大學生如何嚴格地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是一個需要長久規劃的問題,通常利用宿舍氣氛的配合和舍友的相互監督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
(二)加強校園文化和班級氛圍的營造。
針對現有班級的網絡平臺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不高的情況,我們需要在全校范圍內加大對校園網、班級網絡平臺的宣傳,使大學生將登錄校園網和班級網絡平臺作為逐漸養成的習慣。逐步擴大班級網絡平臺的功能,將其功能從下載學習資料、討論班級事務擴展到其他更廣闊的方面,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伴侶和助手。
(三)關注社會,放眼當下的思考。
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中,通過各民間組織,將大學校園中的志愿服務、義務支教、關注環保等活動納入網絡,從網絡開始,走向廣闊社會,積極思考當下,做符合網絡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大學生。
注釋:
①金國華主編.青年學.中國青年出版社會,1998.8,第1版:523.
②崔新巧.人群資源及其營銷政策略研究[碩士畢業論文].中國海洋大學,2008.4.
③趙延東.“社會資本”理論述評.國外社會科學,1998,(3).
④崔新巧.人群資源及其營銷政策略研究[碩士畢業論文].中國海洋大學,2008.4.
⑤崔新巧.人群資源及其營銷政策略研究.碩士畢業論文.中國海洋大學,2008.4.
參考文獻:
[1]金國華主編.青年學.中國青年出版社會,1998.8,第1版:523.
[2]崔新巧.人群資源及其營銷政策略研究.碩士畢業論文.中國海洋大學,2008.4.
[3]趙延東.“社會資本”理論述評.國外社會科學,1998,(3).
[4]楊曉江.美國校園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比較教育研究,2000.
項目來源: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項目編號:SZJ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