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方經濟學均衡理論的教學難點來自該理論假說的類型差別,以及各自的分析框架,教學效果也由此受到影響,導致“教”疲“學”勞、課堂氣氛偏嚴謹、考核結果兩極分化等。作者認為,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如限制數學難度、導入經濟實例、簡明圖形教學、增加課堂實訓、適量課后習題等,將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增強。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 均衡理論 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均衡理論的基本含義與應用
均衡理論是西方經濟學中各種理論得以統一的一般性理論和分析框架,所謂均衡,薩繆爾森作了如下解釋:“在經濟學中,其含義是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化的經濟力量處在一種均衡靜止、不再變化的狀態,其價格和數量使購買者和供應商達到愿望一致。”[1]均衡理論可分為兩種假說類型:一種是如何建立均衡狀態,即獲取經濟函數處于極大(小)值時的條件,這種類型的均衡分析又稱為“最優化”問題,例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成本最小化、廠商利潤最大化等,一般使用數學語言進行說明,例如微積分的導數、線性函數等。另一種是尋找經濟變量從一個均衡點移到另一個均衡所經歷的途徑[2],它研究參數變動對均衡的影響,以及實現均衡的動態調整行為,例如當需求或供給發生變化時,如何形成新的均衡價格和數量,當消費者(企業及政府)行為變化時,國民收入如何變化等,一般使用圖形和文字說明。按照難易程度,這一類型的均衡分析是從單個的、一般的市場入手,通過“價格會自行調整,直到人們的需求數量與供給數量相等”[3],也會對特殊市場進行解析,例如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最后是對整個市場體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在微觀和宏觀經濟學中均有應用,其中消費者行為(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行為(成本最小化)、廠商行為(利潤最大化),以及均衡國民收入屬于第一種類型;市場(包括商品市場、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均衡及變動屬于第二種類型(見圖1)。
二、西方經濟學均衡理論的教學難點與效果
(一)“教”的難點
1.類型區分。對于均衡的概念,學生的理解能力大都限于需求等于供給,但在不同的模型中,均衡的定義會有所區別,例如第一種類型的均衡分析,是從數理的觀點求出極值條件而不僅僅是需求等于供給的簡單理解,學生在區分類型方面缺乏經驗,教師在定義詮釋時的難度也就相應增加。
2.學法分歧。均衡理論基本上是通過圖形進行推導的,弄懂圖形才能徹底掌握理論的實質,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充分利用圖形分析并作必要的比較和歸類能夠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但有的學生(例如文科生)堅持自己的學習方法,傾向于死記硬背文字,而不去熟悉研究圖形。這種在學習方法方面存在的分歧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3.“難”與“重”的把握。均衡理論的分析過程難易程度不等,由于學生普遍不容易吸收和理解稍有難度的知識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要減少這部分內容的講授,甚至避而不談,而重點內容既包括簡單的,又包括復雜的,如果教學內容只能簡單不能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就達不到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例如掌握供求變動的四種情形,對理解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動十分重要,但有的學生會認為太難而不去理會。
4.評判標準。均衡分析基于經濟假說的系統建立,案例答案的評判標準并不統一,換言之,案例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對于問題的分析,可能有多種解決辦法,或是純文字敘述,或是圖形描述,或是數量模型計算,而有的學生趨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往往希望存在唯一的答案以供復習使用。
(二)“學”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