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于素質教育的概念,我國教育理論界一直沒有一致的觀點,爭論不斷,也容易讓人混淆。現在國內的相關研究顯然越來越深入,研究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在作者看來,不管素質教育的提法是否科學,至少這一概念的提出讓我們對當前教育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概念辨析 文獻述評
自從“素質教育”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素質教育”問題幾乎一直被我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熱切關注。“素質教育”似乎成為十分時髦的詞語,它的理念幾乎影響了中國教育改革幾十年。但究竟什么是“素質教育”呢?人們似乎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更有許多人似懂非懂,渾水摸魚。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現在就來探討我國關于“素質教育”的問題。
一、關于“素質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一)提高人的素質相關的基本理論的探討和研究
與提高人的素質相關的基本理論的探討和研究在我國教育理論界最早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早在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就明確地提出了要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問題。1985年以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十三大報告,都強調提高民族素質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理論界關于“素質”、“民族素質”、“勞動者素質”、“國民素質”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當時還未提出“素質教育”一詞。
(二)“素質教育”的正式提出
素質教育研究文獻最早見于《上海教育》(中學版)1988年第11期,言實發表了《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此后,1989年《教育研究與實驗》第4期發表了王海的《從升學教育到素質教育》;1990年燕國材分別在《中小學教學管理》第2期、第4期發表了《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再談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素質教育研究文獻以連年翻番之勢迅速發展,素質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理論界研究的熱門話題。
但是這一階段只是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說法,并沒有明確提出讓理論界認同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理論體系,就其科學性而言容易讓人質疑。因此,我國這一時期“素質教育”還處于討論階段。
(三)“素質教育”的發展——開始受到政府的支持
自1993年以后,關于“素質教育”的探討開始受到政府的重視,探討的問題更加集中,素質教育一詞成為當時媒介關于教育報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新詞匯。李嵐清同志在1994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總結講話中指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這是“素質教育”一詞第一次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并見諸教育主管部門正式的指導性文件中①。
接著,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1995年5月在“河北省中小學素質教育現場會”上,1996年3月在“全國督導室主任會議”上,以及同年6月在“全國構建督導評估機制,推動實施素質教育汨羅研討會”上分別做了“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的三次講話。他指出:“當前基礎教育的迫切任務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為目標,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1997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山東煙臺召開了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進一步總結推廣了汨羅、煙臺等地的素質教育經驗。1997年10月國家教委頒發了《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該文件不僅對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而且就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基本特征進行了規范釋義,同時,提出了在全國推進素質教育的一些政策配套措施。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把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實施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正式確立。
中央領導的指示和國家教委負責人的布置,將素質教育思想和個別地區的教改經驗推向了全國,形成了全國性的教改浪潮。我國關于素質教育的研究的數量從1993年前后逐年攀增,最多的是2000年,相關論文數量多達7087篇。這很顯然與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有直接的關系。由此,國家政策的支持對教育理論研究的激勵作用可見一斑。
如此看來,我國20世紀80年代出現“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原因至少有兩種:一是有關學者對國家政策或領導講話的誤讀。二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確實存在許多弊端,需要改革。
二、關于素質教育的概念辨析
關于關于素質教育的概念,我國教育理論界一直沒有一致的觀點,爭論不斷,也容易讓人混淆。
1997年國家教委頒發的《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這一表述是素質教育一詞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第一次提出的較為權威的、具有導向性的意見②。
依據國家教育督學柳斌的觀點,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第一要義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第二要義是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第三要義是要讓學生主動發展。
楊銀付指出: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③。
李朝明說:素質教育就是培養人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特質的教育④。這種特質是人的生理、心理、思想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從根本上體現了人的身心發展的質量。素質教育就是促進人的這種特質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
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對素質教育的內涵提出了四點新的認識④:一是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宗旨。它意味著素質教育處于一切教育活動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個規定化的教育活動的模式。二是素質教育具有時代性。在“素質教育”中所指的“素質”,是當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三是素質教育是時代性與可能性的統一。我們強調可能性,與強調“條件論”的區別在于,“可能性”作為認識的一個維度,關注的不只是對時代性在普遍向特殊轉化中的不可或缺性,也強調可能性是潛在的,是可變的,是指向未來的,是在落實素質教育時需要開發和拓展的方面,因此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取向。四是素質教育的性質要求教育實踐作整體的轉型性變革。在宏觀層面上不僅要求教育系統內部的整體變革,而且要求社會相關領域、制度的變革。至此,素質教育的內涵似乎得以進一步完善并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還存在一些反對的觀點,比如:黃甫全就認為“素質教育”的提法本身存在諸多“悖謬”,“素質教育的提法,用教育本身的某一成分、環節來限定教育,在概念和邏輯上走入了割裂教育、肢解教育的誤區”⑥。
鄭金洲認為:“素質教育既不能說明教育的性質,又不能說明其目的;就是從其大而化之的含義上看,實不比全面發展的教育高明多少。”⑦
如此看來,我國理論界的分歧主要還是集中在素質教育的提法是否科學上。在我看來,不管素質教育的提法是否科學,不管素質教育的概念是否成立,至少這一概念的提出讓我們在以下幾方面都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一是深刻反思我國現今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基礎教育,“應試教育”還只是一方面,教育中存在的其他問題也不容忽視。
二是素質教育呼喚的是教育要回歸育人的本質,而不是淪為考試的工具或者國家控制的工具。考試應該是教育評價的工具,而現在教育似乎成了考試的工具,這樣的本末倒置著實讓人心痛。教育教育究竟走向何方,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注釋:
①劉家豐.素質教育概論[M].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1:18.
②劉家豐.素質教育概論[M].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1:70.
③楊銀付.素質教育研究述評[J].中小學管理,1999,(10):8.
④李朝明.素質教育是什么?[J].現代教育論叢,2000,(3):53.
⑤葉瀾.清思反思再思——關于“素質教育是什么”的再認識[J].人民教育,2007,(1).
⑥黃甫全.素質教育悖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5):84.
⑦鄭金洲.“素質教育”考[J].教育參考,1996,(6).
參考文獻:
[1]劉家豐.素質教育概論[M].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1.
[2]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1.
[3]鄧小平同志論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1版.
[4]葉瀾.清思反思再思——關于“素質教育是什么”的再認識[J].人民教育,2007,(1).
[5]黃甫全.素質教育悖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5):81-87.
[6]鄭金洲.“素質教育”考[J].教育參考,1996,(6).
[7]王策三.保證基礎教育健康發展——關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59-84.
[8]楊啟亮.困惑的思考:在素質教育與考試競爭之間[J].課程·教材·教法,200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