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推進農村警務戰略的實施,構建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村警務機制,對改善農村的治安形勢、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江蘇根據農村治安的規律特點,以深化基層平安創建活動為載體,以強化群防群治為核心,通過完善農村警務運行的五項機制,將各項防范管理措施落到實處。
關鍵詞:農村警務;運行機制;警務改革;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042-02
公安部于2006 年 9 月出臺了《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江蘇公安機關認真貫徹公安部的有關決策部署,以全面建立農村警務室為載體,強力推動警力下沉、警務前移,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新型農村警務機制。
一、江蘇省農村警務的現狀
江蘇省目前共建立農村警務室1.5萬多個,超過行政村總數的 85%,配備駐村民警逾8 000人、駐村保安員達3萬多名。農村警務室建設的逐步推進,有力地保障了警力下沉、警務前移,在維護農村治安秩序、服務廣大農民群眾等方面的效能得到顯著提升,為建設新農村創造了平安、穩定及和諧的社會環境,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認可,也受到了農村干部群眾的歡迎。
江蘇省的區域發展明顯地呈現出蘇南、蘇中和蘇北階梯狀發展水平的特征,其中蘇南經濟發展水平最快,蘇中其次,蘇北最為落后。江蘇南北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造成了農村警務戰略實施的成效也有顯著的差異。蘇南95%、蘇中90%、蘇北8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警務室,基本設施達到省廳規定標準,力量配備標準得到較好落實。
在農村警務室建設上,各地在江蘇省公安廳統一制定的基本建設標準下,綜合考慮本地經濟發展水平、治安形勢、人口規模、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選擇警務室的設立模式。經濟較好的昆山、江陰等蘇南地區,可以在城郊結合處等治安復雜地段高標準建設警務室,以滿足外來人口的服務性需求,蘇中或蘇北等地區建立警務室則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房屋資源,盡可能與村民委員會、村綜治辦或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合并設立;地處偏僻條件很差的邊界農村地區,可以依托鄉鎮企業、學校空房或村干部、保安員的住宅設立。目前,全省農村警務室達到了“五有”標準,即有辦公用房、有統一標牌、有通訊工具、有辦公接待用品、有公示宣傳欄。
在人員配置上,江蘇省公安廳從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制定了相應的標準。蘇南地區每1~2個村配備一名駐村民警,每村配備4名以上專職保安員;蘇中地區每2~3個村配備一名駐村民警,每個村配備兩名以上專職保安員;蘇北地區每3~5個村配備1名駐村民警,每個村配備兩名以上專職保安員。各地通過精簡機關和基層非實戰警力、新增警力一律充實基層、派出所領導兼管責任區、聘用文員置換警力等途徑,想方設法配備駐村民警。與此同時,縣級公安機關按照省廳統一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盡可能在本村人員中公開招聘保安員,充實加強駐村保安力量。
在整體建設規劃的布局上,堅持保障重點地段、兼顧一般區域,在實有人口5 000人以上、外來人員、勞動力流出、案件糾紛、重點人員或者企事業單位較多,或者有重要交通干道的行政村定為重點行政村設立中心警務室,在一個鄉鎮范圍內,重點行政村的數量要不少于行政村總數的1/5。以中心警務室為平臺,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做實,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在重點部位和重點時段投入優勢資源,定點守護,并以點帶面開展動態巡防。同時充分發揮其治安輻射作用,帶動周邊行政村的警務工作。
二、江蘇省農村警務的運行機制
江蘇省公安廳根據農村治安的規律特點,以深化基層平安創建活動為載體,以強化群防群治為核心,通過完善農村警務運行的五項機制,將各項防范管理措施落到實處。
(一)信息收集反饋機制
實施農村警務戰略的目的就是要將農村鄉鎮派出所工作陣地前移,將觸角延伸到村落農戶,警力落實到鄉村基層。因此,駐村民警應以收集、掌握、報告社情民意和治安信息為第一要務,為決策、實戰、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過公布駐村民警和保安員聯系方式,開展“警民相約警務室”、“安全需求大調查”等活動,強力推動民警進村入戶、融入群眾,獲取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駐村民警主要以入戶調查和治安巡防的方式進一步密切警民關系,規范執法行為,實現警民之間的良性互動,從村民中獲取第一手情報信息。駐村民警應在每個村民小組選擇兩戶以上熱心治安工作的住戶,實行定點聯系和定期巡訪。同時廣泛物建信息員,合理調整治安信息員的布局,強化對特定部位、特殊人群的控制,形成覆蓋村組、反應靈敏的信息網絡,充分發揮村民接觸社會面廣,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使之成為駐村民警收集掌握信息的基本渠道。
為了能切實發揮情報信息在農村警務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必須建立農村派出所民警情報信息獎勵制度。對一些提供深層次情報,查破大要案,或阻止重特大事件的駐村民警和治安信息員,要及時予以表彰或獎勵,對一些情報信息收集工作不扎實,報送不及時,貽誤戰機,造成重大損失的駐村民警,要案件反查,追究責任。
(二)治安宣傳教育機制
農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治安防范意識相對比較薄弱,農村警務的實施應該始終把治安宣傳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來抓,切實提高村民的自防自治能力。駐村民警要做到“三個一”:一是每月一述職。駐村民警每個月末向轄區群眾報告一個月來的工作情況,使群眾了解民警的工作內容和取得的成績,也便于讓群眾對駐村民警作出有效的考核。二是每月一通報。采取出公告欄、發公開信、廣播宣傳、圖片展示、短信告知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轄區內的發案情況、各類事故和重大糾紛向轄區村民通報,使群眾知道轄區的治安狀況和防范重點,使警務室成為治安播報室。三是每月一懇談。每月初,邀請村組干部、人大代表、企業廠主和普通群眾代表舉行懇談會,針對公安工作中的難題和不足,廣泛聽取民意,集群體的力量找到破解難題的良策。
(三)治安防控機制
全面排查確定農村地區交通節點和重點部位,統籌規劃設防布局。根據農村地形地貌特點,必須建立覆蓋田間地頭、公路沿線、居民區的村鄉兩級巡邏防控網絡。以中心警務室為單位,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投入重點部位、重點時段,以點帶面開展動態巡防、定點守護。在鄉村公路以治安巡邏隊為主體,加強區間公路以及兩側一定縱深區域的布控;在村落居民點,充分利用農戶之間熟悉度、關聯度較高的優勢,組織干部群眾建立聯防單元,開展 “戶聯防”,逐戶輪值,廣泛開展鄰里守望活動。通過網格化布警,形成立體交叉性的巡控網絡。
駐村民警根據農村生產、生活和治安規律特點,實行彈性工作制。通過深化勤務制度改革,打破傳統的“八小時工作制”和“常白班”作息制度,調整勤務時間,建立科學、高效、實用的勤務機制,實行“貓鼠同步”的勤務方式,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警力配置”。根據村莊防控的特點,加快構建“五重四管”格局,就是突出重點人員、重點物品、重點處所、重點場所行業、重點部位等五個管控重點,完善依法嚴管、動態列管、以打促管、長效監管等四種管控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治安管控水平。有的地方探索以駐村保安員為核心的安全防范承包制,有的推廣使用保安犬,都收到了較好的防范效果。
(四)警務保障機制
公安機關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是農村警務機制建設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必須爭取黨委和政府在辦公用房、資金補貼方面的大力支持,切實把建立新型農村警務機制工作置于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中統籌考慮。經費采取以鄉鎮財政或縣鄉財政為主、以村集體收入和企業出資等為輔的模式,努力保證警務室的正常運行。各級公安機關原則上不借用駐村民警,不抽調駐村民警參加應急性警務,努力保證駐村民警的工作精力。
農村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基層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加之政治、經濟待遇低,致使許多民警不愿意下基層,到農村工作。江蘇省公安廳全面推行警務室等級評定制度,實行職級、補貼、獎勵等待遇向駐村民警傾斜的政策,增加社駐村民警的經濟和福利待遇。要按照基層高于機關,農村高于城市的原則,提高駐村民警的各類津貼、補貼標準,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每兩年集中表彰一批優秀駐村民警和保安員,保證他們有壓力有動力。對扎根基層辛勤工作,轄區發案少、群眾滿意駐村民警的先進典型進行大力宣傳和表彰獎勵。對一些責任心不強,工作沒起色的,連續出現問題的少數民警,要堅決按照績效考核的規定嚴肅處理,以達到激勵先進,鞭策落后的目的,促進整個農村警務工作的全面發展。
(五)建立科學的評估標準和考核機制
在農村推行社區警務后,由于農村區域廣闊、居民點分散,民警下社區基本上脫離了領導的視線,部分社區民警工作極有可能因監督盲區而懈怠,農村治安基層基礎工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反而會更加薄弱。如何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來促進農村治安基層基礎工作的監控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以農村居民的滿意度、公共安全感、對農村社區警務的參與度、對社區警察工作的認同度及農村治安秩序的穩定程度為主要的評估參數,以提升社區民警對農村治安基層基礎工作的真正投入,在年終考核中實現兩個方面的轉變:(1)考核內容上的轉變。將主動防范的指標納入考核范疇;針對農村社區民警普遍的服務意識淡薄的現狀,應當將轄區群眾的滿意程度納入考核范疇;針對農村社區民警基層綜治合力不夠強的實際,將群防群治資源整合情況納入考核范疇。(2)考核方式的改變。在考核時間上,變每年一次的年終考核為經常性的季考和月考,注重警務實施過程的考核,增強社區民警的實干性;在考核方法上,變以往的檔案考核為下社區走訪測評,變集中考核為分散考核,杜絕應付檢查的現象。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