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論與實踐存在很大的差距,人的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現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要培養合格的高職學生,必須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要培養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以為,一是按照“重在應用”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設置課程;二是改革課堂教學內容,淡化理論,強化實踐;三是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動手能力;四是建立校內實訓基地,解決學生實習難的問題;五是采用PDCA循環,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高職學生;動手能力;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94-02
一、培養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1.動手能力是高職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培養目標就是培養規格,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表述,但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規格和標準上,要求與其他類型的教育有著明顯的差異,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已取得共識。
2.培養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重點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不論是生源素質、學校的軟硬件條件、還是師資隊伍等情況同本科院校相比,要培養研究型人才都處于劣勢,因此,高職院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求得生存或發展,必須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之路。
二、提高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措施
1.按照“重在應用”的要求制訂教學計劃、設置課程。有的高職院校在制訂專業教學計劃、設置專業課程時,不作任何調查研究、不考慮高職院校的辦學規律、辦學特點,而是將本科院校的教學計劃作一些簡單的刪減、或直接采用普通專科的教學計劃等作為專業教學計劃、安排課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必須根據其教學規律,堅持“貼近市場、貼近基層、貼近區域”的原則,按照“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以實踐教學為核心,重在應用”的要求來制訂教學計劃,進行課程設置。
2.改革課堂教學內容,淡化理論,強化實踐。曾經的小學五年級《勞動》課教材中有一個內容——在木板上釘“釘子”。課程是這樣介紹的:(1)用左手把釘子扶正;(2)右手握住錘子;(3)開始敲打,輕輕把釘子釘穩;(4)左手離開釘子,扶穩木板;(5)右手用錘用力將釘子下錘,在下錘的過程中,錘子一定要錘正,盡量使錘子的中心著力點落在釘子上,若釘子歪倒了,用鉗子扳正,再繼續往下錘。整個過程教材敘述得相當清楚,教師又在課堂上反復講過多遍,有的學生背得滾瓜爛熟,但據了解,老師未在現場操作前,任課教師找來木板、釘子、錘子叫學生實際動手時,沒有一個會的。只有通過教師的現場演示、并讓學生親自動手后,學生才真正學會釘“釘子”了。
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的主渠道,其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但長期以來,我們課堂教學主要采用的是“灌注”的方式,重理論,輕實踐,其結果是高分低能,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因此,必須要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其具體做法:有條件的可以使用現場教學法;沒有條件的要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在課堂上使用。
3.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動手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是隨著高職教育的產生而產生的一個新型的職業教師群體,至今還沒有一個完全準確的科學定義,但我認為主要是指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比較強的動手能力的“雙素質”教師。但從中國高職教育的現狀來看,“雙師型”教師還是學校的薄弱環節。因此,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善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結構,是全面落實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基本保證。建立“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將不具備“雙師型”的教師,特別是剛進校的年輕教師,根據專業需要,有針對性地送到企業生產第一線進行專業技能訓練、頂崗實踐,時間至少一年以上,到期經相關機構嚴格考核,達到專業實踐技能和“雙師型”教師要求,才能回到學校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2)對新教師的引進,少從學校招聘,根據專業需求,重點從工廠、企業引進一些專業對口、技術精湛,實踐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并能勝任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專業技術骨干人員以充實師資隊伍。(3)樹立人才共享觀念,聘請企事業單位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并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
4.建立校內實訓基地,解決學生實習難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必須強化學生的實習。但校內若無實訓基地,只能依靠校外。在校外實習,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企業、每個實習點都很注重經濟效益。接待實習學生,一要安排學生食宿,二要安排實習場地,三要安排工程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指導,四要考慮學生的安全,第五還怕企業商業秘密被泄露等。這就增加了實習單位的不少負擔,直接影響著接待實習單位的經濟效益,所以有許多單位不愿意接待實習學生。為了解決學生實習問題,學校只能利用各種關系聯系實習單位,有不少單位基于與學校的關系即使接待了,也難以按實習計劃、實習大綱落實,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走馬觀花”式的看一看,難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畢業后也很難適應現場的需要。
要解決學生到現場實習難和存在的問題,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在校內建立實訓基地,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受益。(1)學生的實習可以極大地減少時間限制,可以一邊教學一邊實習,甚至可以直接到現場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直接結合起來,讓學生及時消化理論,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校內實習不存在帶隊教師的差旅費,學生的住宿費、住勤補助,實習地點的管理費等費用支出,節省費用開支,降低辦學成本。(3)在校內實習,有利于學生管理,減少安全隱患。(4)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到校外實習,受時間、地點、費用等的限制,許多教師失去了實踐機會;若有校內實訓基地,地點、時間、費用等限制就大大降低了。
5.采用PDCA循環,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1)PDCA循環簡介。我們做事情,通常都得先有個設想,根據設想去安排計劃,按照計劃去執行(實施),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進行檢查和調整,計劃執行完成后進行總結處理,這是做事情的一般規律。即做事情的一般規律可以簡單總結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四個階段。根據這四個階段英文的第一個字母,簡稱PDCA循環。它是美國人戴明發明的,所以也叫戴明循環。PDCA循環主要用在全面質量管理的實施過程。其原理是四個階段八個步驟。(2)PDCA管理循環的四個階段八個步驟。第一階段:制訂計劃階段(P階段)。1) 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2)分析存在的質量問題,找出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3)分析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找出產生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4)針對主要原因,制訂計劃。第二階段:執行階段(D階段);5)實施計劃。第三階段:檢查階段(C階段);6)檢查結果。就是把執行的結果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檢查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并找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第四階段:處理階段(A階段);7)把成功的經驗制定成標準,失敗的教訓記錄在案,防止再次發生過去出現的問題;8)把本循環沒有解決的遺留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作為下一個PDCA循環的計劃目標。(3)采用PDCA循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做法。采用PDCA循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具體做法是:每一屆學生畢業后,分析考查其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找出其畢業生在動手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分析畢業生在動手能力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其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可能有教學計劃制訂不合理、課程設置有問題、學生實訓未達到要求、教師動手能力弱等,原因找出后分析眾多原因中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然后針對找出的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提高下一屆學生動手能力的計劃(制訂計劃階段);計劃制訂出來后,對下屆學生就必須按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實施計劃(執行階段);等待本屆學生完成全部學業時,將實施的情況與計劃進行對比,檢查是否完成了計劃,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哪些經驗是值得總結的,哪些是失敗的教訓(檢查階段)。而后,把成功的經驗制定成標準,失敗的教訓記錄在案,防止今后在教學過程中發生過去出現的問題;對于本屆學生在動手能力方面沒有解決的遺留問題轉入到下一屆學生中去,作為下一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計劃目標(處理階段)。這樣不斷循環下去,每一屆學生的動手能力都將比上一屆學生的動手能力強。
總之,培養高職學生動手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某幾個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這一偉大工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3] http://www.dayoo.com,2010-04-27.
[4] 高海晨.企業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