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出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語文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一因素,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促進語文教學。
關鍵詞:情感因素;語文教學;電教;道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88-02
人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的,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教師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勞動,運用情感引導教學,實施快樂教育,就能使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根基。面對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的現狀,學生又處于身心發展階段,思想尚不成熟,很容易被社會不良因素感染,使人生軌道偏離正常方向。所以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要以情引情,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并且在健康情感的促使下,對語文有深層次的理解。
一、以情動人、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
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是情感教育的起點。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及其他親朋好友寵愛,常常聽到的都是贊揚聲,因此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受不得委屈,經不起批評,逆反心理強,這種心理帶到學校,給學校教育增加了難度,愛是師德的靈魂,“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1] 。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首先,教師對待學生要愛字當頭,從生活、學習、思想情感上給學生無微不至的關心,增加信任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生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喜歡上哪個老師的課,不喜歡哪個老師,就會不喜歡上哪個老師的課。所以,教師要有好的品性,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個人品質、興趣、愛好、需求,使得教育能真正的深入到學生的心坎里去。特別是對待后進生適時投入期待鼓勵的目光,使得學生如沐浴春風,學習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能夠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課堂語言要豐富多彩,聲情并茂,并適當的配合體態語言,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在一起,聲情并茂,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做學生與作者的感情溝通的橋梁,形成一種心理交融的境界,為成功的情感教育創造出最有利的氣氛,也為培養學生的情感因素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老師,你實際上是在努力賣一種商品。你想讓你的客戶購買你向他們推銷的東西。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你推銷的產品是信息,或者稱作教育。價格是由你所付出的注意力、努力和時間來確定。顧客會買某種東西是因為他知道他需要這種東西,這種東西有趣,有意思[2] 。“情”是一堂語文課的靈魂之所在,創設和諧融洽的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得學生在愉快中受到教育,在活動實踐中主動活的知識。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捕捉課文的“動情點”,即語文教師要學會“煽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語文老師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面對教材時必須是一個“情種”,要像熱愛情人一樣熱愛你所教的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備課時要備情感,即不僅要備教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點,教師的情感點,而且要找到聯結三個情感點的橋梁。教師在備課時備情感,才能把遙遠的課講得親切,把枯燥的課講得有趣,才能引導激發學生入情入境。其次,咀嚼關鍵性詞語或句段進行心理體驗,觸發激情,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細細體味作者所傾注的思想感情的那些傳神之筆,激發學生的情感,與他們產生共情,架起學生和作者的感情溝通的橋梁,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思想情感的健康發展;最后,語文教師還可以依據作品中的具體形象,展開想象,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豐富補充作品的形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為學生可觸摸到的真情實感,在教學《一個蘋果》,學生很難理解幾名戰士不能吃完一個蘋果所體現的集體主義、團結精神。我在教學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各組的學生分吃蘋果,要求他們每人都能分到一份,結果他們各自都只吃了一小口。然后提問學生,為什么你只吃一小口呢?多數學生回答,“如果我吃多了 ,其他學生就吃不到了”。教師指出,你們這種想法就是集體主義精神、、團結精神。這樣使得學生在情和境結合的氣氛中感受到集體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3]。語文教材中,情節曲折的小說、情景交融的詩歌、充滿詩意的散文、讓人唏噓的劇本,無不蘊涵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如《世間最美的墳墓》中那最質樸簡陋墳墓所折射出的托翁(托爾斯泰)的人格魅力;《項鏈》中瑪蒂爾德令人心酸的悲劇結局;《我與地壇》中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及母子深情的流露;《雨霖鈴》中與心愛之人離別時難舍難分的纏綿;《念奴嬌·赤壁懷古》所傾訴的壯志難酬的失意惆悵;《雷雨》中強烈的矛盾沖突、令人扼腕的悲劇情結,無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鍵性詞語或句段進行心理體驗,觸發激情,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細細體味作者所傾注的思想感情的那些傳神之筆,激發學生的感情共鳴。比如學習莫泊桑的《項鏈》一課,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與女主人公作以對比,查找自己生活中的不足,受到哪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應怎樣去克服糾正,還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去為原文續寫一個結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其更加深刻的理解課文。這樣才能把學生領進語文新天地,去感受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蘇軾、歐陽修、魯迅、老舍、朱自清,去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教師要在短短一節課中,讓學生感動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體味偉大與崇高,唾棄卑劣與渺小,那字字句句彌散著的濃濃郁郁的情感,怎能不讓學生迷戀,怎能不被感動、感染,進而培養學生崇高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去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呢!
三、巧妙利用電教手段,渲染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課文(特別是有時空隔閡的課文)要在課堂上采用電教手段,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以較高的興趣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講《聽潮》一文時,利用影碟機放映出大海的姿容,讓海上大風大浪的景觀和潮來潮去的音響,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為學習提供感性材料。這時,引導學生隨作者的妙筆,領略大海的景觀。學生的感情被啟動后,都不由得翻開課本,急于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我首先先放一段悲傷、低沉的音樂,同時放錄音朗讀,創設一個悲哀的氛圍。在學生聽錄音讀課文時,向學生提問:“周總理為什么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愛戴?”學生此刻也似乎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都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了自己對周總理的深深愛戴之情。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四、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生活
當今社會人心浮躁,什么都想急于求成。但是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要有一個觀察、了解、吸收的過程。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老師,就要帶領學生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比方說:在九月九重陽節的時候,帶領學生到敬老院去,力所能及的為老人們做些事情。體察老年人的心態,教他們耐心細致的幫老人剪剪指甲,梳梳頭,聽他們講述他們的故事,陪他們一起看夕陽。使得學生從內心感受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他們明白關愛不僅可以給別人人帶來快樂,也給自己帶來快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滿于海”[4],春天到來的時候,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看小草發芽,去聽鳥語花香,去感知成長的喜悅,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使得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思想。指導學生細心觀察,發現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人之處,細細品味,把那些美好孕育在心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對生活的感知能力,提高美好事物的鑒賞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情感因素,要充分開發利用這一因素,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健康的情感,這是語文教學所要做到的,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意]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夏啟尊,譯.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0.
[2] 教師新概念[M].哈爾濱:教書育人出版社,2006:29-31.
[3] 高語.中國創新教育文選:第1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68-369.
[4] 徐中玉,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
Guidance to Love,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ZHANG ju
(Shangqiu Technical Schools,Shangqiu 476000,China)
Abstract:Point ou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feeling fac this factor,in order to train the students healthy feelings and promote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feeling factors;Chinese teaching;audio-visual;moral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