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學生突發事件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有一個現象越來越突出,就是相當部分事件的發生不斷地滲入了社會性因素,受到社會各種力量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對此類事件進行獨立研究。這里就此類事件的特征進行了研究,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特征除了一般突發事件的特征外,主要包括社會性、高校性、偶然性、常態化等四個特征。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92-02
大學生作為一個具有時代性的社群,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定位。改革開放之前,大學生一般被視為是需要接受“貧下中農”鍛煉的社群;高校體制改革之前,被認為是作為社會棟梁之材服務社會的后備力量,但又處于“象牙塔”內的社群;進入21世紀之后,大學生則被認為是社會與高校的中間群體,就是說,大學生的社會性越來越突顯。大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難免會出現形成對社會有著較大影響的事件。一旦大學生的某些突出行為讓社會力量得到認知、猜測,就會形成一種社會性的大學生事件發生。從而,對大學生突發事件的認知應由高校內部轉向社會成為越來越需要緊迫考慮的問題。
一、社會性與高校性并存
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社會性與高校性并存是指事件本身具有社會性,這是此類事件的根本特征。同時,大學生的身份定位則是以高校為背景的,突發事件形成后必然與高校相聯系。
(一)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社會性
隨著高校作為社會中積極角色的推進,大學生的個人(團體)活動越來越不再局限于學校內部,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成為“必修課”之一。但“必修課”的“修煉”不足也會形成社會性的震動。這些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在真實的社會中實踐。現在,許多大學生認為,如果再遵循往日“象牙塔”的學生內涵必定會與其他學生形成社會性差距,也就是比其他人要晚的適應社會生活。因為,學生的這一特定身份最終是要被突破的,終究要被復雜的社會身份所代替。在這種意識中,大學生都希冀通過各種渠道流向社會,如通過志愿者、兼職、生意合伙、旅游等社會活動來不斷地、逐漸地完成向社會角色的轉變,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在畢業時才突然形成社會角色轉變。這樣,參與社會的活動越多,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形成社會性突發事件的概率也就會越多。
2.現代的、最新式的通訊工具往往容易在學生群體中得到應用。最新款的功能強大的手機,飛信、微博等網絡中最新式的互動軟件與工具都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學生利用這些通訊工具能夠與學校外部形成最迅捷、最方便的聯系,能夠將校內的事件很快的轉為校內學生中流傳的“秘密”,同時又能夠將校內事情很快的傳向社會并起到放大作用。有時當學生在學校遇到不公的待遇時,部分學生也會將事件“捅”向社會,讓社會知曉,以此來獲得社會輿論的關注。
3.大學生不經意的行為,或大學生正常的日常生活行動也能夠形成社會性事件。現代大學是開放的大學,高校對外開放度要比以前高得多,大學生離開校園外出活動不會受到限制,但大學生邁出校園時,他的行為就是一個社會人的行為,他受到社會對其影響與其他人是一樣的,如大學生外出活動時會遭到車禍、傳銷、暴力、被偷竊及其他傷害,這些都是活動在社會中的人能夠遇到的。大學生在社會中,也像其他人一樣會因理性上的欠缺及不可抗拒的因素形成對社會有影響的事件,如紛爭、打架、自駕車引發的車禍等。這些事件都是造成對社會的影響,也就很容易形成一種社會性突發事件。
(二)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高校性
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除了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外,與高校本身的特殊性質也存在著很大的關系。
1.高校本身存在容易引起社會性事件的因素。在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漸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的環境下,高校內部管理中滿足學生學習和成才的需要與傳統的經驗式、集權式、控制化管理方式產生了沖突。在計劃體制下,學校對大學生的管理上人文關懷少一些,甚至管理人員在說話、批評教育學生、處理學生違紀行為的過程中做法簡單一些,在過去一般不會釀成大問題。現在,管理上的過失可能是小事一樁,卻隨時可能爆發成大事件[1] 。同時,高校由原來作為社會中被動參與的“角色”逐漸形成了積極的參與“角色”,就是說,高校由原來不受社會各種力量太多關注的機構,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這也導致事件的發生容易形成社會性事件。
2.大學生本身就具有引起社會性事件的能力。大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強烈,接受新事物快,對非常規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有熱情和沖動,這使得外界客觀事物作用于主體會產生強烈的主觀體驗,他們對事件的認識方式、他們的情緒和態度、他們的要求和意見對群體的行為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2]。在大學生看來,社會不是高校之外的事情,而是已經內化于高校、內化于學生的,這種觀點又正好與大學機制中的某些傳統思想相左。當在大學生中已經具有了某一突發事件的導火線時,學校本身卻無法把握以致事情轉化為事件,形成高校內部事情引發社會震動。
二、偶然性向常態化轉變
一所高校形成的突發事件可能會引起所有高校的連鎖反應,也會引起公眾對“高校”這一詞的重新解讀。盡管,能夠引起重大社會性的事件還不是很多,但影響力卻不少。同時,局部性社會影響事件越來越多了。
(一)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偶然性
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偶然性是指事件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即相同的條件,某一事件既有可能發生,也可能沒發生;既有可能發生在這一時刻,也可能發生在另一時刻;既有可能發生在這一所高校,也可能發生在另一所高校;既有可能由高校的因素引起,也可能是校外的因素引起;即有可能是大學生本人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社會成員引起等。
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偶然性造成了高校管理者與社會監督者都難以有效的控制,只有等到事件的發生,才能確定責任人、解決的方式、解決的力量等。
(二)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向常態化轉變
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常態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本身的社會性突發事件增多,二是高校作為“總體”名詞時將共同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
1.高校本身的社會性突發事件增多。自1999年以來,中國高校因擴招人數倍增,造成生源良莠不齊,學校的教育資源屢屢吃緊,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學生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文憑含金量降低,曾經作為人才的大學生逐漸淪為勞動力成員;高校在發展過程中,許多不規范的辦學行為損害了學生的正當利益;高校內部受到社會公共危機的沖擊形象降低,如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動亂、偷盜等現象時有發現;高校還出現了信譽危機,如學術腐敗、招生丑聞、貪污受賄。這些都會給高校及大學生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大學生在校園的角色也逐漸從“被動”角色轉向“被主動”角色來維護學生本人的利益,造成大學生突發事件逐漸增多。另外,由于高校的社會化傾向加劇,一旦高校發生大學生突發事件,許多公眾不是站在理解的角度來寬容高校,而是對高校進行強烈的指責,更有甚者通過人情關系、媒體對高校進行惡性攻擊,從而將高校內部的事件“放大”到社會上,形成對高校的社會評論,并造成突發事件以小變大、中性和良性轉為惡性事件。
2.作為“總體”的高校的社會性突發事件更是越加突顯。某一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在一所高校可能是偶然性,但如果將全國所有高校的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相聯系,就會給外界造成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過于頻繁的感覺。某一事件發生后,大眾通常不是針對發生事件的學校,而是針對所有高校來審視。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一是高校本身的積聚“不良”問題已久,并且這些問題已經進入公眾視野;二是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日益加深,外部社會能夠對高校所施加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三是作為國家建制的高校本身就會給人一種相對統一體的視閾。同時,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確實多了,社會對事件關心的人也多了,如果某一件事被關注的人越多,事件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從新聞學上來說就是“議程設定”功能造成的。
三、結論
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首先作為一種突發事件有著它的規定性,突發事件是政府公共應急法制的核心概念,它實際上指是“突發公共事件”一詞的簡稱。這種規定性是一種在非常態社會情境中出現的,是潛在的各種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的激化積聚,具有突發性和緊急性高度不確定性、易變性、擴散性、危害性和破壞性等特征 [3] 。由于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特殊的一種群體,它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形成事件的主角是大學生,而大學生的依托則是高校。在突發事件的普遍特征之下,考察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就要從這種特殊性出發來把握它的新質特征,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明確地把握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的性質。綜合上述,我們可以指證歸納出這樣一種定義,大學生社會性突發事件是以大學生這一群體為主要包含者、事件的發生具有極大的社會性,同時又以高校這一特定載體為根據的、事件發生度由于它與社會相聯系已經向常態化轉變的突發事件。
參考文獻:
[1] 馮潤民.以學生為本視閾解析高校內部管理的沖突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5.
[2] 葉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4,(1):78.
[3] 袁玉芳.和諧社會情境下的高校危機預防和管理[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1.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