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數據調查和當下農村金融的現狀,從本質性和方向性的角度出發,歸納總結了當前農村金融改革存在的問題、農村金融主要需求特征,尋找問題的根本原因,探索以銀行業反哺為主的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的創改模式。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改革;金融“反哺”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065-02
引言
在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中國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三農發展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但農村金融產品不足,金融知識薄弱,慣有“兩高一低”(交易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率低)的突出問題,農村金融覆蓋面很低,大量的農戶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貸款資金得不到保障,無論從信貸約束還是總市場的角度來看,農村金融存在的缺口問題相當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其重要原因是農村地區在資金上的嚴重“貧血”。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概括成“錢、糧、人、地、權”五個字,但解決這五個方面的矛盾依賴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資金又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農村資金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農業稅收、農村存款上存等形式大量投入城市,為中國工業化初期的建設輸送了寶貴“血液”,同時絕大部分農民工投身于城市建設和發展,商業銀行又相繼收縮在農村的網點和業務。近年來,國家度重視三農問題,提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反哺要求,加大了對三農的資金投入。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引導金融資金用于農村,金融部門努力加大對三農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涉農金融機構的改革和發展,比如郵政儲蓄銀行的設立則旨在改變其作為農村資金外流“抽水機”的角色。盡管農村金融改革取得一點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近期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設立,為建立多種形式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供給主體進行了有益探索。對于城市、工業和商業銀行的反哺責任和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都成為當下的熱點和焦點。
一、當前農村金融的現狀和主要特征
從1979年2月,農業銀行成為從事農村金融業務的國家專業銀行,標志著農村金融體制的初步成立,1984年后,農村信用社建立了縣級信用聯社,調整農業銀行與信用合作社的關系;同時多種農村金融組織、金融形式應運而生。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7年11月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各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自此農村金融陷入一個僵局,出現存款難、貸款難、支現難、轉賬難的局面,形成了農村信用社“獨戶挑重擔”、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局面,但農村信用社在滿足農村金融需求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當前農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研發、農產品流通渠道及設施投入的季節化。根據數據統計,目前在部分地區新建立起來的村鎮銀行,全國2 860個縣,3萬多個鎮,僅有150余家村鎮銀行,而且基本鎖定縣域資金,存在明顯的“湯水效應”。村鎮銀行在績效方面表現為:總體盈利水平偏低,經營風險狀況良好,資產規模對績效有積極作用;績效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而且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對村鎮銀行盈利能力有負面影響,而對經營風險影響并不明顯;發起機構對村鎮銀行盈利也有影響,有其他法人參股的更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風險。
但是村鎮銀行目前處于一系列的兩難境況:服務三農,還是放棄三農(僅有47%的貸款涉農林漁牧);定位為政策性銀行,還是商業銀行(目前無法建立兩者的通道);是獨立機構還是分支機構;股權分散還是一股獨上;是村鎮銀行或是縣域銀行等。
二、農村金融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目前農村金融改革存在主要的問題可概括為幾個不平衡:其一,改革進度不平衡,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農村后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農村先于城市;其二,服務網點覆蓋不平衡,全國銀行業機構網點約17.2萬個,平均每萬人1.3個,而農村銀行網點約2.7萬個,平均每萬人0.35個,而且農村人口分散;其三,資金投入不平衡,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款比為46%,而全國平均存貸款比約為60%;農村人均貸款余額不足城市人均貸款余額的十分之一;其四,業務發展不平衡,城市金融創新快,品種豐富;農村金融創新不足,品種少,服務方式單一,結算手段落后。
造成當前局面的原因為:首先,改革僅偏重于機構調整,忽略了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和金融機構網點分布,近年來各大金融機構為了集約化經營出現撤銷農村網點、現金庫和工作人員,使農村出現存款難、貸款難、支現難、轉賬難的局面;其次,商業銀行的經營目的和經營策略導致農村信貸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商業銀行遠離反哺責任;再次,金融機構的貸款方式和審批程序與農村借款主體的現實狀況不相適應;最后,農村的信用擔保能力低,方式少,農村保險公司發展落后。
三、農村金融改革方向與銀行業反哺
當前中國農村金融屬于供給抑制型,體系為選擇合作制與商業化共存模式。農村金融改革首要問題是確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制度、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綜合經營和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監控、激活三農金融業。
目前金融改革的幾個重點方向:一是由城市金融改革向農村金融改革推進;二是彌補農村金融監督機構的空白;三是由大型企業金融向微小企業金融;四是利率和匯率的價格機制深化改革;五是強化反哺責任。農村金融改革應是一種新型的“普惠型”的模式,滿足農村多元化、多層次、大覆蓋面的和可持續化的農村金融體系。這些具體措施落實包括:強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反哺責任,由商業銀行發起或控股成立村鎮銀行;建立和規范新型的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機構;創新多元化的產品和高質量的服務;建立良好的金融環境和信征體系,規范的安全運營環境和監管措施。
四、農村金融改革的建議
1.加強有效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為建立多樣化、有序分層的農村金融體系,創新監管模式,實施中央和地方的分級監管,賦予地方政府部分監管權,適當放松金融市場準入,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通過立法使民間借貸法制化,并將其置于政府的監管之下。
2.積極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首先是金融服務創新,積極探索完善金融服務三農的區域合作模式;拓展服務手段,推廣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咨詢等業務。其次是金融產品創新,設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貸款、農田水利改造專項貸款、大型農業機械按揭貸款及租賃業務;探索發展訂單農業,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貸款、科技興農推廣貸款等品種;開發農產品專業市場和電子化信息網絡市場的貸款,以倉儲、配送、分銷等為內容的物流服務貸款品種。最后是推廣農戶聯保,達到信用增級和風險控制的目的,完善擔保機制、拓寬質押范圍,加強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和宣傳。
3.進一步理清農村金融格局。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分期分批逐步建成產權明晰、經營有特色的社區性農村銀行機構,向農戶提供小額農戶貸款、種養業貸款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貸款,增加農村助學和消費信貸的投入;加快政策性銀行改革,完善政策性銀行運行機制,擴大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專項貸款職能。改造農發行,突出政策性金融業務,增加財政投入,處理農發行的不良資產;實行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集中,實行獨立核算和分賬管理。
4.發揮貨幣政策作用。對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繼續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增加可運用資金,提高信貸支農投放力度;改善支農再貸款政策,發揮支農再貸款作用,同時擇機改革農村利率價格機制。
5.發揮財稅政策作用。鑒于農業貸款的“兩高一低”特點,通過對發放農業貸款、農村保險的機構或貸款(投保)對象,提供財政貼息、保費補貼等方式合理補償,調整部分稅收起征點;提高風險覆蓋能力,逐步使農村成為商業可持續領域。充分運用農村金融機構優惠稅收政策消化歷史包袱,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生存能力。
6.發揮監管政策作用,完善保險體制。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適時適度放寬資金、機構和業務準入門檻,吸引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構筑城市資金流向農村的渠道。建立信用保障體系和政策性農村保險體系,實行多戶聯保機制和信用積分機制,建立合理的信用積分與授信度、利率價格掛鉤機制,實行相互擔保,風險分擔。
參考文獻:
[1] 呂秀萍,楊兆廷.農村保險拓展農村信貸抵押物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09,(6).
[2] 潘林.村鎮銀行發展的九個兩難選擇[J].農村金融研究,2011,(11).
[3] 孫旸旸.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缺陷分布與優化方法[J].統計與決策,2009,(12).
[4] 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研究進展[J].浙江社會科學,2005,(4).
[5] 周健.保險市場與農村信貸市場的對接模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9,(5).
[6] 曾剛,李廣子.中國村鎮銀行績效及其影響因素[J].農村金融研究,2011,(11).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