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全球老齡化趨勢的影響,各國政府在養老保險方面的負擔越來越重。由政府主要負擔的基本養老保險逐漸弱化,而由企業自發設立的企業年金模式得到迅速普及發展。通過對企業年金制度的概述,介紹并比較兩種年金模式的選擇,以推動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
關鍵詞:企業;年金制度;模式選擇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101-02
一、企業年金制度概述
企業年金是指在政府實施的公共養老金制度之外,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經濟狀況建立的,為本企業職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補充性養老金制度。正規的企業年金計劃已經具有一百多年歷史,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完全雇主行為、政府調控階段和與社會保障整合發展。企業年金制是在政府強制實施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外,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經濟狀況建立的,旨在為本企業職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它是現代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是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企業年金一般被視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明顯增加企業薪酬方案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同時,作為混合養老保險模式的重要支柱,企業年金制度在應對日益復雜的養老保障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方面有積極的意義。
二、企業年金模式選擇
1.信托型(DC)運作模式。信托模式(Defined Contribution mode)就是以信托的方式,即通過招標或雙方協議的方式,由企業和員工委托專門的理事會或受托機構來全權負責,管理和運營企業年金。中國的企業年金受托模式屬于信托模式(見圖1)。
信托方式在理念上是最適合具有一定企業公共性的企業年金資產的運營。信托方式能夠保證年金資產獨立于企業和受托人,使企業年金一旦成立便不會因為企業經營失敗或虧損而反向填補,并且和受托機構本身的資產相分離,確保資產本身的安全和完整。在這種模式下,受托人往往需要進一步將受托年金的運營進行部分或全部外包。
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1)有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完整。發起人雇主的利益與受雇人雇員的利益相分離,整個基金資產必須是獨立和外包的。法人受托模式下,操作年金的托管人、投資管理人、賬戶管理人和其他服務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之間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關系,資產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監管權等都是相對分開和獨立的。因此,以法人信托方式運作企業年金的風險較小。(2)專業理財和專業運作有利于保證良好的投資收益。受托模式下,受托人按照錢權分離、專業化運作的理念選擇年金運作機構,從事投資服務的金融機構一般都是具有良好聲譽和豐富經驗的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券商,從事托管服務的都是具有強大的清算交割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金融服務能力的商業銀行,從事賬戶管理服務的都具備先進的賬戶管理信息系統技術和良好的賬戶管理能力。但這種模式卻可能存在以下問題:(1)國際上,有些國家的信托模式對受托人往往沒有特別要求,受托人可以是專門從事養老金管理服務的專業法人,甚至也可以是自然人。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企業年金積累的規模有限,委托專業的法人機構可能并不是最佳的選擇,這時企業可以選擇有良好聲譽的私募基金來委托理財會更加靈活,成本也會更加低廉,但是運作的風險也會急劇增加。(2)如果將受托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賬戶管理人等服務機構的門檻定得太高,在沒有良好的地區和行業企業間聯合機制的情況下,會大大限制中小企業舉辦年金。在中國,為了保證年金資產的安全和完成,人保部明確地規定了企業年金運作機構的資格和治理結構,顯然對于中小企業這樣的運作門檻會讓他們望而卻步。
2.保險型(DB)運作模式。保險模式(Defined Benefit mode)即通過投保的方式,企業和員工協商共同購買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而設計的標準化保單,企業或者企業員工共同付費購買,保險公司承諾退休待遇標準并承擔運作風險,由保險公司來獨立管理和運營企業繳費所形成的資產,雇員退休后可從壽險公司領取補充養老金。在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對運營的年金資產具有所有權和處置權,保險公司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和策略進行投資運作,年金資產并不是獨立于保險公司之外,而屬于保險公司自身資產的一部分,保險公司只是承擔保單受益人的債務責任。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通常只接受保險業政府監管部門的業務監管。這種模式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保險公司擁有絕對的精算人才和技術優勢,能夠做好企業年金的收支平衡預測及管理;(2)保險公司通常更加熟悉和理解保險市場,具有良好的產品設計和銷售能力,顧客溝通和服務能力;(3)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大量的企業保障年金計劃,實現資金的絕大積累和投資規模經濟效應;(4)保險公司也具有良好的投資能力和經驗,具備相當數量的投資理財方面的專業人才。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以下缺點:1)企業和員工的投保風險較大,這種模式中缺乏互相制衡的基金治理結構,完全由保險公司一手操辦,一旦保險公司運作失敗或者出現虧損破產,企業和員工的投保將一無所有;2)投保企業和員工的最終受益往往不如信托模式,因為保險公司在運作的過程中除了要保證自己的投資理財服務費以外,還要爭取合情合理的利潤,這本身就相當于壓低了保單受益人的補充退休待遇水平。
三、兩種年金模式的比較
從待遇方面看,DB計劃中的待遇通常是確定的,是根據雇員的工作年限和最后工資計算得出。DC計劃中的待遇則是不確定的,取決于雇員個人賬戶的投資余額,而投資收入往往要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如經濟形勢、市場風險、投資效率等。從繳費率方面看,實證結果顯示,DB計劃的繳費率要高于DC計劃的繳費率。在英國,DB計劃中,雇員通常的繳費率約為收入的5%~6%,雇主的繳費率大都是雇員的兩倍即10%~12%以上,合計繳費率約為收入的15%~18%。但在大部分的DC計劃中,雇員通常的繳費率為3%,雇主的繳費率約是6%,合計為9%左右,遠遠低于待遇確定型中的繳費率。從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來看,DB計劃更容易保留住人力資本,留住長期在企業工作、經驗豐富的雇員。DC計劃則更受年輕人和頻繁更換工作的人的青睞。從流動性方面來看,在DB計劃中,因采用的是共同賬戶,雇主只需要保留共同注資的一小部分作為現金或高流動性資產。在DC計劃中,雇員在每月的繳費中必須留出一部分,作為現金或流動性極高的金融資產,這樣就減少了可用于投資的收入。從稅收方面看,兩種計劃對雇主而言的稅收政策是不同的。在DB計劃中,繳費額只有處于某一期間內才是免稅的,一旦超出,是不能享受到免稅待遇的。在DC計劃中,雇主的繳費是不納稅的。從投資風險來看,在DB計劃中,通常是雇主進行投資決策和承擔投資風險。在DC計劃中,雇員個人要進行投資決策和承擔投資風險。從成本方面看,DC計劃的管理和操作成本是要高于DB計劃的。在英國,運作一個DB計劃的費用僅占繳費的5%~7%;而DC計劃中,相當一部分被用于支付管理費用,另外還有一部分被用于基金資產投資管理,這些費用總計占計劃繳費的10%~20%。
四、結論與展望
企業年金在國外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在中國剛剛開始逐步發展起來。通過對不同企業年金制度的研究,不難發現,企業年金制度與其他老年收入保障制度(基本養老保障、個人儲蓄或者商業壽險)共同構成養老保障的經濟制度。“老有所養”是中國一個重要的社會傳統,企業年金是一種符合現代社會文明、能夠適應員工需要的必要保障機制,也是推進企業發展戰略、完善國家社會保障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種合適方案,是能夠增進勞動者福利乃至國民福利并為勞動者提供安全穩定預期的公益選擇。因此,發展企業年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理性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成熟、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度行進、社會各界的呼聲等,也進一步促進了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中國企業年金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
參考文獻:
[1] 鄧大松,劉昌平.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研究:修訂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雷磊,黃蓉.構建薪酬體系中的企業年金計劃[J].新疆社會科學,2009,(3).
[3] 高楠.中國企業年金模式選擇[J].商業文化,2008,(2).
[4] 柯法業,張永強.建立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年金發展[J].財政研究,2008,(7).
[5] 孫飛.中國企業年金運營模式的優勢選擇[J].中國信托研究,2004,(5).
[6] 魏云春.論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J].當代經濟,2008,(4).
[7] 李明清.中國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激勵模型研究——在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和道德風險下的激勵[J].求索,2008,(8).
[8] 王延中.企業年金市場:國際經驗及中國前景[J].中國金融,2005,(2).
[9] 劉云龍,傅平.企業年金:模式探索與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10] 楊建瑩.中國企業年金的改革與發展[J].上海金融,2008,(3).
[11] Steven S.The Promise of Private Pens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2] Leckie,Stuart.Overview of the pension challenges in Asia,2rd Asian Conference on Pensions and Retirement Planning,Hong Kong,2005.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