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形成了城鎮和農村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差異,農村大學生在這種差異背景下面臨就業中的種種心理問題。高校作為就業指導方必須在思想上和政策上做好兩方面的指導和幫助,才能解決好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關鍵詞:城鄉分層;農村大學生;就業心理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105-02
計劃經濟體制通過戶籍管理、糧食供給、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的制度設置,把整個社會分為城鎮和農村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形成了城鎮和農村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差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得到實質改變,來自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和成長資源的不同,在激烈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中,農村大學畢業生由于受體制、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制約,他們比城鎮大學生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逐步成為就業的弱勢群體。在主觀和客觀的不利就業環境影響下,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現象逐漸明顯,如何擺正農村大學生心態,培養農村大學生健康的就業心理成為高校就業工作中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關鍵點。
一、城鄉分層背景下農村大學生就業心理特點
大學生在畢業求職過程中都會出現諸如焦慮恐懼、依賴脆弱、懈怠逃避以及盲目從眾心理現象[1]。在城鄉分治的成長背景影響下,農村大學生除了這些共同的就業心理困惑之外,與城鎮大學生相比,還有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壓力更大,期望更高
城鄉大學生成長環境的巨大差距使得農村大學生可享用的經濟資源和學習資源更少,在學習和就業上與城鎮大學生相比沒有先天優勢,要在經濟更加困難的情況下與城市學生在畢業前拉平差距,農村大學生必須更加努力。在這種思維下,農村大學生要比城鎮大學生承受更大的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另外,巨大教育培養費用投入。中國連續九年高校收費占農民收入的100%以上,還曾一度接近200%。農村大學生手中拿著父母起早貪黑掙來的幾乎全部的血汗錢,如果不能順利畢業就業,則愧對父母[2]。心中壓力自然可知。在家庭經濟壓力和父母期望的雙重壓力下,他們為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責任更加強烈,希望大學四年的時間、精力和學費等多方面的投入能在知識的掌握上得到回報。他們迫切需要找到有較好經濟收入的工作,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所以,更多農村大學畢業生相較于城鎮大學生就業期望值更高,表現在希望跳出農村留在大城市,擇業更專注大企業大單位,不愿回家鄉,不敢再回農村從基層干起。
(二)就業方向更為實際
從對在校大學生實際調查結果來看,選擇直接就業和升學的農村大學生比城鎮大學生比例更高,而在選擇報考公務員和創業上,城鎮大學生比農村大學生擁有更高的比例。究其原因,在于農村大學生家庭背景條件普遍較差,承受風險能力較弱。報考公務員和選擇創業風險和成本相對較大,因此農村大學生更多的選擇直接就業和升學。也就是說,農村大學生在就業方向上比城鎮大學生更加實際。
(三)對自己家庭背景和綜合素質缺乏自信
就業自信點是指求職者對自己所擁有的有利于取得就業職位最為自信的就業條件。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就業自信點調查中,我們看到城鎮大學生就業自信點在專業知識技能、人際關系和家庭背景三個方面上比農村大學生比例要高。分析其原因,城鎮大學生相對于農村大學生開朗,在校期間學習壓力較小,有更多時間用于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加之其家庭人際關系較農村大學生更為廣闊,因此對自己人際關系和家庭背景更為自信。而農村大學生沒有這些條件,把時間更多的用于學習,用于交往和社會鍛煉能力的活動時間很少。
在假期生活中,農村大學生更多的活動安排與緩解經濟困難目的有關。而城鎮大學生則更多的專注于社團和交往活動。課外興趣愛好上,城鄉家庭經濟基礎差距決定了在舞蹈和器樂等有利于提高綜合素質的興趣愛好上,城鎮大學生比農村大學生有更多的投入。因此農村大學生對于自身在就業綜合素質方面缺乏自信。
二、高校緩解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思路
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形成,整個社會城鄉分層環境是其根本原因,社會環境的整體轉變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較長時間的努力。因此,在短期內消除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是不太現實的。高校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直接執行者,在面對目前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困境時,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思路可供參考。
(一)加強農村大學生專門的就業指導,幫助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農村大學生因為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與城鎮大學生有著較大差距,因此要對農村大學生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幫助其認識自身就業能力差距,盡早制定好就業目標和就業計劃是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最終目標。具體來說主要有這幾個方面指導內容。
1.全面規劃重視實踐,避免“高分低能”。農村大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時,面對城鄉差別會產生很多諸如自卑、只顧學習不參與活動的現象。就業指導者應該在低年級時引導其盡快認識到這些差距可以通過大學期間的努力消除。消除方法就是職業規劃。從大一開始,高校應該積極開展課程和活動,鼓勵農村大學生規劃大學生活。一方面改變他們高中成績至上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鼓勵他們多參與實踐、多培養興趣以提升綜合素質。實現學識與能力“兩條腿”走路。避免“高分低能”現象出現。
2.摒棄自卑攀比心理,調整就業期望。農村大學生背負著家庭更高的期望,把知識轉化為成就的愿望更為強烈,導致其面對城鎮大學生時,極易產生自卑和攀比心理問題。進而導致在畢業求職時就業期望過高而造成就業難的現象。就業指導者應該提前做好心理輔導工作,讓農村大學生充分認識和定位自己,調整好心態接受城鄉差距這一現實環境,最終幫助農村大學生設定好適合其自身的就業目標和薪酬水平,避免求職的盲目性。
3.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提升綜合素質。農村大學生相對于城鎮大學生雖然在綜合素質方面有所欠缺,但其也有自身的一些優勢。農村大學生來自農村,與生俱來的一些性格如自立性強、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務實肯干等,這些都是城鎮大學生所欠缺的。職業指導者要幫助他們發現和認識這些性格中優點,幫助他們把這些轉化為就業優勢。同時也要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鍛煉和提升,縮小與城鎮大學生之間的就業能力差距。
(二)適當傾斜資源,加大對農村大學生資助力度
農村大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喪失了很多在校期間的鍛煉機會以及畢業時的就業機會。經濟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在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上可以適當傾斜相關資源給農村大學生。
高校在傾斜資源幫助農村大學生時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第一,直接資助;直接資助目的在于緩解農村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如就業補助、獎助學金、困難補助、還有設立專門的優秀貧困生助學金等形式。第二,間接資助;間接資助的目的在于鼓勵農村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如在對農村大學生在勤工助學崗位、實習崗位活動中優先傾斜,在有利于提升綜合素質(如輔修學位)等活動中減免農村大學生費用等。
參考文獻:
[1] 楊國欣.大學生就業心理誤區及其解決對策[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2):65-67.
[2] 劉志強.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42-44.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