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試圖以管理學角度為落腳點、以企業為分析對象和載體、以層層深入為思維邏輯,來重新審視和認識管理創新:創新是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創新的誘因可分為供給型和需求型;管理創新作為企業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商業模式創新是管理創新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196-02
一、認識創新
“創新”的概念最早出現與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在1912年正式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他將創新定義為“生產函數的變動。而這種函數不能分解為無限小的步驟”,并強調創新是“歷史上不可逆轉的變動”。實現創新有五種途徑,即采用一種新的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開辟一個新的市場、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以及實現新的組織形式。
熊彼得提出,創新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創新催生了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供應來源以及新組織形式,帶來的不是價格競爭,而是從根本上顛覆了原有的供需模式。在這個破壞性過程中,舊模式土崩瓦解,新模式應運而生。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而應該經過一段平穩的過渡時期。
同時,創新也是不可逆轉的過程。筆者認為,創新的直接誘因有兩點,可將其劃分為需求型創新和供給型創新。需求型創新是指,創新建立在消費者對新的產品的需求上。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從最初的語音通話到后來的影音功能,再到現在的智能上網,手機的附加功能日新月異,發展速度已遠遠超過核心功能。需求型創新通過重組生產要素和生產手段開辟新的市場。與之不同的是,供給型創新不是受消費者啟發,而是主動地引導消費者。這類創新極大程度上依賴個人才能以及長期研發。電話、蒸汽機的發明就屬于供給型創新。供給型創新不是通過重組原有的生產要素進行的,而是通過創造新的生產要素來實現。它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從而引發了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革。無論是需求型創新還是供給型創新,創新都是不可逆轉的過程。創新向消費者提供了新的選擇,使消費者不再滿足于過去。即便創新的過程引發了新的問題(如塑料飯盒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人們也會采用新的創新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選擇倒退到創新之前的狀態。
二、創新的誘因
需求型創新和供給型創新在很多時候都難以嚴格的區分。已有的研究將創新的誘因細分為五個方面。
1.技術推動。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商業模式。早期以Timmers、Amit和Zott為代表的研究者認為,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動力 [1~2]。其后又有學者區分了普遍適用性技術和特定應用性技術,提出了為了使普遍適用性技術市場化,必須采用全新的商業模式這一觀點。對于研發企業,新的技術市場固然要依托新的商業模式,但新的商業模式要以技術創新為前提。
2.需求帶動。并不是所有創新都始于技術創新。實證研究表明,僅僅依靠重組生產要素或調整經營模式也能為企業開辟一片藍海。當絕大部分航空公司正致力于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時,美國西南航空做出了驚人之舉——停止供應午餐,并削減了機乘人員。通過重組要素,美國西南航空在廉價短途旅行業務上獲得了空前成功。
3.競爭壓力。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新的競爭者、新的政策、新的行業規則出現后,原有盈利空間被擠占甚至完全消失。沒有特定商業模式能應用于一切環境。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發現,當技術和經營方式變革帶給企業的壓力達到某一臨界點時,企業會產生商業模式創新的需要。
4.創新文化。企業技術與非技術要素的協同形成了以全員創新為中心的創新型企業文化 [3]。作為非技術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文化是推行全面創新管理的重要保障。約翰·奇曼認為:“技術不會與其內涵的文化真正分離。” [4]創新課題的文化特征表現在創新產品所蘊涵的主體文化信息以及創新產品的社會使用所傳遞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模式 [5]。此外,Jasswalla和Shane等的研究也表明,創新型企業文化能夠不斷激發員工創新性,使員工達到對組織創新的最大認同。
5.系統、開放的環境。隨著專業化分工、市場細分以及商業環境改善,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單一企業難以憑一己之力改變整個行業。現代企業拋棄了零和博弈的傳統思想,傾向于建立戰略聯盟。Amit和Zott(2009)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由互相聯系的若干活動組成的系統。這個系統可能越過企業邊界,使企業和他的商業伙伴都能創造價值。這一切都得益于系統開放的環境。系統性體現在任何企業,無論行業、規模、性質,都處于同一經濟環境下(即同一系統中),構成社會發展網絡上的各個節點。開放性體現在企業愿意用自己的技術、市場或自愿去交換對方占優的生產要素,并且有相應的法律、文化、奧德等因素來保護這一交換的順利進行。
三、管理創新分類
根據Daft提出的雙核心模型,企業創新主要分為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包括組織結構、流程、文化、管理制度、控制系統以及協同機制等非技術方面的創新 [6]。
1.以創新主體為依據,管理創新可分為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自主創新是企業首創的某種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是絕對意義上的創新。由于這種創新內生于企業,通過企業日常經營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困難總結而來,因此更加具備企業文化的兼容性,易于被全體員工接受,實施阻力小。模仿創新在舊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進行調整,或通過學習、模仿別人的創新行為,吸收已有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方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本企業自身發展狀況的管理方法,是相對意義上的創新。模仿創新是管理創新的主要方式。較自主創新,模仿創新更易于取得,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較少。但這樣的“拿來主義”也帶來了企業文化沖突等弊端。所以,管理方法的模仿具有高風險、磨合期長等特點。合作創新充分利用了不同企業的相對優勢,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前提,以相互信任、共同參與為基礎,以互利共贏、分擔風險為核心是大型企業最常采用的創新方式。
2.以創新客體為依據,管理創新可分為管理集成創新和管理非集成創新。管理非集成創新是單項創新模式,不具備集成的特色(主體行為性、整體優化性、功效非線性、內容相容性、功能互補性) [7]。管理集成創新將人、財、物等生產要素集于一體,按集成范圍可分為管理內集成創新和管理外集成創新。(1)管理內集成創新是管理單元與管理單元之間的創新。例如日本豐田汽車制造公司的準時生產方式(JIT)。(2)管理外集成創新是指管理單元與生產技術單元等的集成創新。例如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
四、商業模式創新過程分析
商業模式創新是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Henry C和Richard S.R探討了商業模式對新技術獲取市場價值的支撐作用,認為商業模式作為一種轉換機制,是將新技術轉化為價值創造和獲取利益的必經過程。
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具有四種效應。(1)吸引效應。新的商業模式必須要引起消費者和投資者注意,尤其是消費者的興趣,以至可以創造新的顧客。吸引效應使企業獲得短時利益。(2)認同效應。吸引效應只能給企業帶來一時的業績,認同效應則保證了企業持續獲利。新的商業模式不僅成功地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也完美地解決了顧客的問題,得到了包括潛在投資者的認同。(3)壁壘效應。如果新的商業模式在利益相關者關系構建、顧客方案解決、定價方式選擇等方面相互照應,形成了穩固的有機整體,就會產生阻礙競爭者進入的壁壘,進一步確保了企業持續獲利。(4)適配效應。適配理論認為,系統穩定存在的原因是系統內外部各要素之間達成了相互適配的狀態。壁壘效應已經將競爭者阻擋在市場之外,最后一步就是商業模式和戰略決策的適配。
商業模式創新與新業務發展相互交織,互為促進。商業模式創新開辟了新市場,帶來了新業務;而新的業務又在原有商業模式基礎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整個過程循環往復,無始無終,每一過程都進入到更高的階段。商業模式創新的每一階段都始于顧客價值主張(Customer),經過問題解決(Solution)和盈利模式設計(Planning),最后到達戰略匹配(Match),即C-S-P-M-…-…
在C階段,獨具慧眼的企業家發現隱性商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面向新機遇的顧客價值主張(CVP)。這一階段進行的是小規模經營活動,特點是吸引效應帶來的消費者的高期望與經營流程規范的紕漏引發的低效率并存。
在S階段,企業得到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認同,經營活動達到量產水平,商業模式效能較C階段有所提升。效能由期望和效率決定。在S階段,由于消費者逐漸熟悉新的商業模式,以及競爭者模仿等因素,期望可能略有下降。但由于新資金注入使經營規模擴大,商業模式整體優勢開始顯現,帶來效率的提升。所以這一階段的商業模式效能總體上升。
在P階段,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市場范圍也更加廣泛。業務運營過程將牽涉更多行為主體,包括新的顧客、新的合作者以及新的利益相關者,需要設計新的盈利模式。新盈利模式的構建、尤其是關鍵規則的構建,導致效率顯著提升。
在M階段,企業在為此已有的經營規模下,將焦點放在商業模式與戰略決策匹配上,以實現戰略差異化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協同效應。在商業模式效能方面,由于P階段的壁壘效應,競爭性模仿導致的期望下降程度減弱。而各環節系統整合的優化極大的提高了效率,企業戰略的價值創造能力得到強化。
參考文獻:
[1] 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1998,(2):3-81.
[2] Amit.R,and 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7):493-520.
[3] 許慶瑞,朱凌,王方瑞.海爾的創新型“文化場”——全面創新管理研究系列文章[J].科研管理,2005,(2):17-22.
[4] 約翰·奇曼.技術創新進化論[M].周廣發,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77-141.
[5] 林慧岳,郭素芳,陳萬求.技術創新的文化考量[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2):59-63.
[6] Daft R L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8,(2):193-210.
[7] 海峰,李必強,向佐春.管理集成論[J].中國軟件學,1999,(5).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