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驗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18-03
中國三十多年來快速發展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自覺地、持續地、全面地展開這樣的改革和開放。堅持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就一定能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一、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承、發展并成功推向21世紀的。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新時期以來,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一以貫之、薪火相傳、接力推進的。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并進一步明晰了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層含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化、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的角度看,改革開放是一次新的偉大革命。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質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鄧小平同志把對外開放同改革聯系在一起,指出:“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總的來說,都叫改革。”改革開放作為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打開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嶄新局面。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決不是要改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是依據新的偉大革命同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相統一的原則來進行的。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進,黨適應時代變化的新要求,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定要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統一起來,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江澤民同志1998年12月18日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完全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改革開放是相伴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充滿生機活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是因為它是有利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作為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使中國人民激發出空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社會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使我們黨煥發出新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新時期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和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的精辟論斷,科學概括了改革開放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偉大成就,揭示和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新時期中國人民的面貌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是,以實事求是取代了“兩個凡是”,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激發出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出偉大的發展成就。新時期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是,以思想解放推動了改革開放,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是,以執政黨思維取代革命黨思維,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偉大實踐中,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到在實踐中的深入推進,從經濟領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在中國大地上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恢宏樂章。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中國以世界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從1978—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從2 165億美元增長到33 700億美元,年均增長9.7%,遠遠高于同時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3%左右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躍至世界第四;糧食、棉花、肉類等主要農產品和鋼鐵、煤炭、化肥、水泥以及電視機、電腦等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5 602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財政收入從1 132億元增長到5.1萬億元;國家外匯儲備從1.7億美元增長到15 34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長到11 759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長到3 587元;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2 000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02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首次超過1 000美元,2010年又超過4 000美元,中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在世界日益得到關注和肯定,“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成為國際上許多人討論的熱點話題,特別是引起了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濃厚興趣。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中國已經穿越河流,同時也摸到相當多的石頭。”“中國經濟轉型將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當其他發展中國家大多還在遵循華盛頓共識,堂·吉訶德式地追求GDP高增長時,中國清晰地表明其追求的是可持續的、更為公平的真實生活水準的提高。”
三、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總結近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著眼,精辟概括了“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這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當前,我們要深刻領會這些寶貴經驗,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精神實質、歷史地位和根本要求作了重要闡述。他強調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當前,我們必須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改革開放,同時以深化改革開放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面臨著既深又廣的改革開放任務。所謂深,主要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的矛盾凸現出來,使調整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成為深化改革的重大課題;所謂廣,主要是與經濟體制改革息息相關的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成為改革路上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議事日程,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中心的行政體制改革更為迫切,從而使改革的廣度迅速擴大。這種既深又廣的改革格局,沒有全面協調和統籌兼顧,是難以圓滿完成的。為此,必須把當前和今后的改革開放放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之下,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動力和社會保障。
2.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方向。要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決心,堅持改革方向,堅持用科學發展和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3.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做到理論準備更充分、政策思路更縝密,方法步驟更慎重。要樹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觀念,進一步完善改革決策的機制、規則和程序,推進改革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每項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臺,都必須經過必要的程序,既有論證、咨詢等環節,又要有公示、聽證等要求,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圍內取得共識。
4.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經濟基礎又包括上層建筑,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既包括體制層面又包括思想觀念層面。新世紀新階段,改革的關聯性、綜合性、配套性顯著增強。要統籌好經濟體制和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改革,統籌好改革涉及的各項工作,形成共同推進改革的整體合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大的生機活力;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新活力。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切實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群眾的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進一步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照顧到各方面關系,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5.堅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改革的受益者,不是少數人,而是多數人,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改革要立足于多贏,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中國經濟近些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但與老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看病難、買房貴、上學貴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安定團結的大局。為此,要進一步增強改革動力,需要采取理性的手段,圍繞利益關系進行體制協調和政策疏導,切實推動住房、教育、醫療等基本民生問題的解決。同時,必須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正確處理不同群眾之間的關系,全面把握和妥善解決來自各方面的利益訴求,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