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學校道德教育目標體系,促進德育目標的層次化和現實性。“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是對生命中善與幸福的追求,它必須與活力融為一體,表現出生活的特性。因為生活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生活是生命求得意義和價值的活動。
關鍵詞:以人為本;創造性;德育工作;核心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22-02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一體化進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在這一體化進程中,依然存在著兩種社會制度和兩種意識形態的演變與反演變,斗爭與反斗爭。21世紀的中國仍然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正如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的,“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關系到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
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高校德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指導和方向保證。針對當前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德育改革與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主導,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促進學生協調發展為主要原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創造性地運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的理論,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把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將其“以人為本”的德育的核心落在培養“四有”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身上。他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對人的素質的新要求出發,把培養社會主義新人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1],“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堅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別是要教育后代”。“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2]因此提高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一大批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獻精神的跨世紀人才顯得尤為迫切和需要。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命題,不僅強調德育的重要,而且是第一位的位置。
江澤民指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考慮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 “要充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的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4]。江澤民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意義深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提高到一個新境界。中國肩負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任務的領導核心——胡錦濤,強調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升華了當代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宗旨。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號召全黨堅持“以人為本、協調、可持續發展觀” [5]。
胡錦濤同志“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重要論述,揭示了“以學生為本”高校德育的木質內涵。“以學生為本”的高校德育以維護和實現最廣大的大學生的利益為德育工作的立足點、契合點和歸宿,樹立全面德育功能觀,堅持為學生服務,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它緊緊圍繞學生成長、成才開展德育工作,緊密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實際,注意與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就業、心理健康等緊密結合,全方位、全過程地開展工作,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促進德育工作的創新。“以人為本”、使人成其為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全部理論活動的歸宿。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研究最終求得人的解放的途徑,用他的話講,共產黨人的一切工作都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6],從而使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7]。馬克思的論斷對“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作了最為深刻的概括。
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主體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活動,使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和積極實踐來培養自主德育知識,掌握自主的德育方法,養成自主的德育習慣,提高自主的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體性現代道德素質。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在他們身上寄托著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緊密結合時代特色,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開拓創新,對于搞好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各式各樣的人才,提高全民素質,推動社會的發展。其培養的目標應該是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智力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8]。“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 [9]。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塑造高尚而美好的靈魂。但一部分教師對高校德育工作在學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只有行政意識卻沒有認識到自身修養和價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蘊,他們對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教師工作的獨創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往往把自己定位成信息的傳遞者和課程計劃的實施者,卻很少意識到教師的真正使命是“對人的心靈施加影響” [10],從而影響了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也導致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實處。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德育教師隊伍。學校要在教師中樹立“學校德育,人人有責”的理念,強化學科的德育滲透,尤其要重視加強對德育教師隊伍的組建和優化。在現實工作中,班主任承擔著德育的基礎性工作,學校應該注重班主任的選擇,加強培訓,提高他們從事德育的能力。
要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構建學校德育的目標體系,如學校可以把一個學年要完成的德育任務細化和具體化,要做哪些工作,借此希望提高學生哪些方面的道德能力,都一一列出來,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實施。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實踐這一環節,因為無論學生的道德知識掌握的有多好,覺悟有多高,意志有多么堅決,如果最后不能轉化為道德行為的話,都不能稱之為有效的道德教育。要使學校道德教育取得實效,方法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學生很多時候不喜歡一門課,是因為教師的講課方式讓學生不能接受。老師的授課枯燥無味是學生討厭德育課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廣大的德育工作者不能時時處處把學生當成不懂世事的孩子,時不時的以一個長者的身份教育和批評他們,如果那樣的話,注定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無論是在德育課堂上還是在其他課堂上,抑或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及時地發現孩子身心的細微變化,并且抓住這些變化及時施教,這樣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致力于創設感染和陶冶學生思想情操的良好氛圍,通過多渠道、多情境、多媒體的綜合教育作用,對學生進行教化和引導,使學生在學校精心設計的德育活動情境中,實現精神境界的升華和價值觀的認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育人作用,對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和各種教學滲透德育進行改革,倡導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主動、創造性地參與,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學會選擇、學會創造性地思維,培養學生道德批判力和道德理解力,體現主體發展性德育的要求,達到入情入心的教育效果。整潔、優美又具有濃郁德育氛圍的校園環境,對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起著耳濡目染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將培育優良的校風、班風作為加強和改進學校德工作的重要途徑,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作為主旋律,將開展養成教育、形成良好行為規范作為基本要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道德情操,通過開展“校風正、校園凈、校訓誦”等宣傳活動,培養學生愛校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形成一種文明、進步,蓬勃、健康的校園氛圍和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學校德育內容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它應隨社會的發展而隨時為變化了的社會服務。所以中國的德育課程的設置應符合時代的發展隨時調整內容,根據中國青少年思想發展的現狀,我們應大力加強青少年個人素養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國青少年的德育雖也有實踐活動,但在升學壓力之下更多的活動沒有效果,使活動流于形式。所以我們的道德活動須實行規范化,設置一定的評價體系,與學生的評優就業相聯系,才會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6.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81.
[3] 曾培炎.學習江澤民同志(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專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
[4]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79.
[5]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十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3.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6.
[8] 周運清.兒童社會化與家庭教育的誤區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1999,(6).
[9] 江澤民.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J].人民教育,2000:4.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