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戰爭的新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環境,迫切要求武器裝備動員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以常備國防科研生產單位為核心、民用科研生產單位為主體的“小核心、大協作”的裝備動員結構模式,是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基本實現途徑,既能在平時將主要力量用于經濟建設,又能在戰時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和最快的平戰轉換速度完成武器裝備動員任務,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國家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的需要。
關鍵詞:信息化戰爭;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E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38-03
中央軍委胡錦濤主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國防建設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軍民融合式發展思想是指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為信息化條件下武器裝備動員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為了以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思想指導武器裝備動員又好又快地發展,提高我軍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就必須深入分析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客觀依據,努力探索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具體實現途徑。
一、信息化戰爭的新要求是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直接依據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用距離更遠、精確度程度更高、毀傷威力更強的信息化武器裝備不斷涌現并大量投放戰場,通過對具有重要軍事和經濟價值的關鍵目標實施高精度、高強度的連續打擊,可以迅速達成戰略目的,導致信息化戰爭突發性強、節奏快、作戰強度高,對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消耗驟然增加,使得信息化條件下的武器裝備動員幾乎已經無“先行”時間,必須與戰爭同步進行。然而,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涉及廣泛的高新科技領域,需要大量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其開發的技術難度大、生產的周期長,若無充分的技術和生產潛力儲備,則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此外,長期以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自成體系,軍民多頭分散進行研制、開發和生產,不能集中資源重點攻克難關,導致中國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難以上水平,重大技術成果向武器裝備轉化的能力不足,難以在戰時針對戰爭的緊急需要迅速擴大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規模,為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數量足夠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將國防科技工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系統之中,同時民用科技力量和工業生產能力有意識地融入國防功能,形成一個更具彈性和活力的軍民一體的科技工業基礎,戰時能夠對社會相關領域的先進科技力量和工業生產潛力實施快速、高效、順暢、有序的動員,針對戰爭需要通過軍民聯合研制生產高新武器裝備,持續滿足信息化戰爭的巨大需要,為贏得信息化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支撐。
信息化戰爭對抗激烈,導致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戰損情況嚴重。部隊要保持戰斗力并維持已取得的優勢以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不僅要對高技術武器裝備進行有效的技術維護使其充分發揮作戰效能,而且還必須對戰損的高技術武器裝備進行及時搶修確保其戰斗力迅速再生,導致武器裝備的戰場維護和搶修等技術保障任務極為繁重。由于高技術武器裝備融入了大量高新科技知識,其結構復雜、精密設備多,武器裝備的戰場維護和搶修對技術的要求高,不僅需要大量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而且還必須借助專門的儀器設備。然而,軍隊建制的裝備技術保障力量以滿足平時需要為主,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技術水平上都遠遠不能滿足戰時繁重的裝備技術保障任務的需要 [1]。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將參與高技術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軍民科研生產單位的技術人員與相關設施設備納入到動員范圍,形成了軍民一體的裝備技術保障優勢 [2]。一旦戰爭爆發,就可迅速動員參與武器裝備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攜帶專門儀器設備走向戰場,即時對高技術武器裝備實施有效維護和搶修,確保高技術武器裝備作戰效能的最大發揮和戰斗力的迅速再生,為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隨著以信息化為核心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不斷提高,工業中心、戰略物資儲備基地等戰爭潛力越來越成為打擊的重點目標,交戰雙方都企圖通過這種“釜底抽薪”的方式來削弱敵方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癱瘓其作戰力量,以盡可能少的代價迅速奪取戰爭的勝利 [3]。此時,承擔武器裝備研制生產任務的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面臨被攻擊的巨大風險,提高科研生產單位和相應科技資源、生產設施設備的戰時防護能力、生存能力,確保武器裝備動員潛力的安全,成為順利實施武器裝備動員的重要保證。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由分布廣泛的不同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的聯合來承擔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任務,既將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潛力分散配置于民用科技工業之中,又有利于軍事技術成果在整個科技工業系統中的多向擴散,以“化整為零”和動態擴散的方式提高了武器裝備動員潛力的戰時防護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環境是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內在依據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和不斷深入發展,使市場在國家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導致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的運行環境向市場化方向發生深刻轉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一方面,武器裝備的商品性質凸顯出來,要求將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納入國家整體的市場經濟體系之中,像其他商品一樣接受市場經濟的調節;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結構和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趨勢,經濟和法律觀念深入人心,要求武器裝備動員積極探索和采取適合市場經濟的手段和方式,圍繞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這一中心任務整合軍民兩大領域的科技工業資源,推動武器裝備動員有序、穩定展開。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通過建立開放的武器裝備研發與生產市場,引導國防科研院所、軍工企業與民用科研院所、高技術企業聯合研制生產高技術武器裝備,實現了在國家利益平臺上對軍民科技力量和工業生產能力的合理配置,做到了“一套資源、兩種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要求武器裝備動員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而且也為武器裝備動員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了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一方面要在國家管控下緊緊圍繞研制生產高質量的武器裝備這一中心任務展開活動,以滿足國防安全需要,實現軍事利益;另一方面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又要在不影響國防安全的前提下基于追求最大利益的需要,將自身的先進技術與雄厚實力投入到經濟建設領域,與民用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有效合作,通過開發生產質優價廉的民品來獲取競爭優勢,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此外,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民用需求取代軍事需要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一大批民用高技術企業抓住由此帶來的發展機遇迅速崛起,強有力地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產業、軟件產業、現代通信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新能源產業等民用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的迅猛發展。在此過程中,國家的民用科技力量得到了長足發展,出現了大批新型的民營科研機構,建立起各種現代化的高科技實驗室,配備大量先進的科研設備。這些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不僅在發展高新武器裝備體系所需要的高技術特別是核心信息技術領域保持著領先和控制地位,而且在市場逐利機制的驅動下,急于在國防建設領域擴大手中掌握的具有軍民兩用性質的先進技術的應用范圍,對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有著極高的熱情。于是,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以市場為平臺,以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為紐帶,與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進行多層面的聯合,以軍民融合的方式積蓄武器裝備動員潛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武器裝備動員的現實選擇。
三、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基本實現途徑
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在武器裝備動員準備階段,把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推向市場,以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為核心,廣泛吸收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不斷擴大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協作配套的范圍,由此將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融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形成以常備國防科研生產單位為核心、民用科研生產單位為主體的“小核心、大協作”的裝備動員結構模式。
常備的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主要完成武器裝備的研制、定型、設計等先期工作以及裝備的總裝、測試后期工作,是武器裝備動員的核心部分,平時要保持較小的規模。在保障平時軍隊建設和訓練對武器裝備需要的前提下,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將主要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通過對重大的軍民兩用高新技術項目的開發,既提高新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技術水平,又推動國家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換代,并以廣泛的民用形式超前為未來可能爆發的信息化戰爭儲備先進的技術和相應配套的工藝與生產潛力。參與協作的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通過公開招標等市場競爭方式承擔軍民通用的分系統、一般軍品以及零部件加工和原材料供應等委托任務,由此在民用科技工業之中儲備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潛力、技術成果和專業技術人員,是武器裝備動員的主體部分[4]。為了保證戰時能以最快的速度動員到足夠的民用科技力量和工業生產潛力,參與協作的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平時的規模要盡可能大。
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在軍民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之間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集約、持續發展的戰略聯盟,能在戰時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和最快的平戰轉換速度完成武器裝備動員任務。和平時期,戰略聯盟一方面將軍民科技力量和工業生產能力主要用于開發軍民兩用高新技術,生產民用產品,重點提高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在此過程中以民用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形式積蓄武器裝備動員潛力;另一方面通過軍民聯合研制生產武器裝備,使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熟習武器裝備的特殊要求,形成武器裝備動員潛力的平戰轉換機制。戰爭時期,戰略聯盟依托平時形成的平戰轉換機制,以常備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為核心,通過擴產、轉產等方式迅速動員平時積蓄的軍民科技力量與工業生產潛力,針對特殊的戰場環境和敵方武器裝備的薄弱環節開展軍民聯合攻關,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高新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突破,滿足信息化條件下部隊作戰對高技術武器裝備和裝備技術保障力量的巨大需求,為打贏信息化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此,要大力加強武器裝備動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建設。
首先,選擇一部分重點和核心的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加大科學技術投入力度,進行技術和生產設備更新改造,形成精干核心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能力。這些常備的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通過承擔基于新軍事革命和前沿軍事科技發展趨勢提出的重大軍事技術開發項目,力爭在一些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防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并研制生產出一批“殺手锏”武器裝備,提高武器裝備動員的技術水平。其次,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主體通過公平、有序競爭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市場環境,將大量有實力的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納入武器裝備動員范圍。為此,要建立和完善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的市場準入制度,出臺稅收、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讓符合條件的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在利益引導機制作用下,通過競爭進入武器裝備研發與生產市場,保持和激勵國防科技工業的創新活力;要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將武器裝備需求計劃和軍事技術發展規劃,以項目發展指南和項目發展計劃的形式,定期向具有資質的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發布,引導其參與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 [5]。最后,建立軍民融合的通用技術標準,提高軍民產品的可替代性和技術的互換性,增強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的平戰轉換能力。長期以來中國科技和工業實行的軍用和民用兩套技術標準,不僅造成了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障礙,而且由于不少軍用標準已經落后于民用標準,還嚴重地影響了先進民用技術在武器裝備上的應用。因此,要在廢棄、修改和轉換已經落后的軍用標準的過程中推動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的融合,盡量做到軍民通用,消除民用科研院所和高技術企業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技術障礙,為平時以民用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形式積蓄武器裝備動員潛力提供技術條件,確保戰時武器裝備動員快速、高效、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 孫宏,宋華文.裝備動員學教程[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312.
[2] 李福生,等.對新形勢下裝備動員的再認識[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0,(1):9.
[3] 陳東營,張旅天.信息化戰爭軍事裝備動員[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19.
[4] 馬曲立,張華.簡論軍民一體化技術在裝備動員準備中的作用[J].軍事經濟研究,2010,(5):24.
[5] 林魯寧.關于推進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國防科技工業,2010,(8):34.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