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權力作為一種支配他人的力量,其自身具有很多無法調節的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最終決定了在公共權力的運作過程中出現不可避免的腐敗現象。從公共權力的腐敗性展開論述,思考其腐敗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希望把公共權力控制在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方面,從而達到政治領域的和諧與進步。
關鍵詞:公共權力;腐敗原因;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44-03
權力現象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其自身存在著“無形”的價值。運用得好,給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組織帶來興盛與發展,運用得不好,“對一個國家的流失和泛濫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帶來的災難是極其嚴重的,其危害性一點也不亞于最殘酷的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危害”[1],所以,權力價值的背后,也深深隱藏著公共權力自身的劣根性,即公共權力固有的腐敗性。權力是腐敗產生的必要條件,腐敗因權力而生、依權而存,“腐敗和公共權力相伴而生”[2]。因此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手中所擁有的權力,重新審視這個矛盾的統一體,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引導其向正確方向邁進。
一、公共權力概念的厘定
公共權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由政府官員及其相關部門掌握并行使的,用以處理公共事務、維護公共秩序、增進公共利益的權力。就其民主政治內涵而言,是公民的共同權力,為全體公民共同所有。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公共權力的行使不可能由全體公民來共同行使,而只能由其代表(或委托人)來行使,從這點看公共權力只是一種社會公眾的委托,沒有其腐敗性。但是,公共權力基于自身的特殊社會地位,支配他人行為的一種客觀力量。其實質是通過這種能力改變作用客體的意志和行為,是一種支配、服從關系:即誰擁有超過對方的支配力量,誰就擁有權力。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來看,隨著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公共權力也在不斷擴大,不斷加強。這種不斷增強的公共權力在適應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也潛伏著巨大的威脅。權力既可以為社會公眾服務,也可以成為權力占有者謀取私利的工具;既可以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力量,也可以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
二、公共權力出現腐敗的原因解析
“一切有權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說也奇怪,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3]公共權力之所以能成為腐敗產生的依托點,關鍵在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是公共權力本質問題,其次是公共權力行使問題。最后是公共權力的運作環境。下面就從這三點剖析公共權力腐敗的原因。
(一)解析公共權力性質特點的腐敗性
權力本質上是一種權威性的力量,這種權威性具有支配他人同時又是一種潛在的、隱性的力量,附帶很強的滲透性,要求被支配者必須完全服從。在“命令—接受”模式中,一旦支配者運用此種力量為己謀利,在權力中尋找空間,那么被支配者在完全接受并且無條件服從的狀態下仍然繼續開展各種公共行政活動,久而久之,滲透性就會慢慢演變成為一種腐蝕性,腐蝕人們的思想、行為和靈魂,使他們在公共領域內學著尋租尋利,導致權力出現腐敗。
1.公共權力的支配性。公共權力具有支配性,它是國家合法的支配力量,受法律保障;又是維護法律的力量,依法享有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支配。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并服務于公共權力的行使,由此便產生了支配和服從的權力關系。權力本身是一種客觀力量,無所謂是與非,善于惡。但它一旦被人這個行為主體掌管和執行,就凝結了他或他們的主觀目的和意志,具有主觀性的成分。在權力缺乏有效制約的情況下,掌權者是處于主導、主宰地位的強者,權力所轄對象是處于次要、被主宰地位的弱者,往往掌權者的一句話就能決定下屬的進退榮辱,“一支筆”就可以動用國家的巨額資金。因此支配與服從的矛盾可以說是決定權力本質的主要矛盾,在實際運作中也會產生正負兩種社會效應,即一方面運用權力治國治民,另一方面禍國殃民,前者是權力的原質、本意,后者則是權力的腐敗。
2.公共權力的擴張性。在所有的權力中,公共權力的擴張性是最強的,它極易擺脫“束縛”、“約束”、“限制”,導致權力泛濫。另外,公共權力也極易被聚斂,形成新的權力擴張。很多政府官員在行政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越權”、“侵權”現象,“拿著雞毛當令箭”,這些都是對權力的擴張性的真實寫照。恩格斯曾說公共權力是“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脫離的力量”[4],它深刻的點出了權力日益同社會脫離的無限擴張的內在傾向性。因而就公共權力而言,由于其邊界不易準確界定,我們更應警戒。
3.公共權力的稀缺性。在公權與私利相結合的形式下,權力作為一種稀缺資源進入流通領域,往往會給權力出租方和尋租者帶來巨額利潤。由于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掌握著對社會稀缺資源的配置權,這就意味著誰占有了權力,誰就具有了對社會財富的支配權、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權、對社會問題的決策權等。這種功能的存在使公共權力在客觀上成為一種可以產生利益的資源,這也正是權力極具吸引力和誘惑性的真正原因。
(二)解析公共權力行使主體的腐敗性
現在政府部門手中所擁有的公共權力,實質上是公眾讓渡的權力。這種權力一旦被賦予行為主體,便多了很多行為主體自身的價值觀,這時它不單純只是一種權力,某種程度上是基于一定行為主體之上的個人意愿的表達,有時隨著權力的濫用和擴張,變相的發展成為在權力保障體制下的一種膨脹欲望,一種隨心所欲的權力擴張。當今社會中一系列腐敗案件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基于這方面的原因的。
1.思想道德素質薄弱。公職人員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是拒腐防變的重要條件。目前來講,中國公職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1)缺乏公仆意識。國際上公務員被稱為“Civil server ”,指社會服務人員,為公眾利益服務,是人民的公仆。但在中國,很多公職人員根本沒有這種公仆意識和服務觀念;(2)經受不住“糖衣炮彈”的襲擊。利益具有很大的誘惑,很多公職人員在利益面前缺乏免疫力,甘愿成為利益的奴隸;(3)缺乏自律自省。公共權力的行使過程中,主體自身的自律自省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沒有擁有權力之前,他們曾經像天使般圣潔;但一旦手中擁有了權力,就會變成惡魔。”如果能夠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腳”,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天使。因此我們應當經常進行必要的人生思考和定期的自我反省,從自身警戒開始。
2.非分需要心態強烈。人們的需要是多種多樣不斷變化的,任何社會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滿足人們所有的需要。但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懂得對自己的需要有所節制。然而,社會上存在著很多毫不考慮社會利益和他人需要使自己欲望不斷膨脹的人,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非分需要,置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于不顧,利用手中職位之便,進行違法犯罪行為,獲取金錢和財物,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災難。
3.法治觀念的淡薄。由于受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影響,在中國,“權力至上”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這一觀念阻礙著現代化的進程,對社會生活起著毒化和破壞作用。在封建社會里,權力支配社會的運行,是決定一切、推動一切的力量。這種權力的至上性,對社會的一切成員具有普遍的威懾力。普通百姓在特權階層面前向來只能敬畏順從,安分守己,任憑權勢者宰割。至今,這種封建主義的“人治”傳統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當中仍屢見不鮮。如官僚主義、高度集權、長官意志等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就是明證。說明了公共權力行使主體法制觀念淡薄。
(三)解析公共權力的運作環境的腐敗性
當我們剖析了權力本質和權利主體在執法過程中,因為權利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缺失,可能導致權利主體濫用權力,這是內在的原因。但是權利主體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個外在因素,那就是權力運作的外部環境。它也是導致權力腐敗的重要方面。
1.權力過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監督。公共權力參與者的自私性是滋生腐敗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公共權力主體具有雙重特性:一方面,公共權力由全體人民授權產生,其實質主體只能是人民;另一方面,人民一旦將權力賦予特定的個人或集團,權力的行使和支配權就轉移到了公職人員手中,他們總是權力關系中的主角,儼然成為權力的象征和標志。這樣一來權力的真正主體與實際執行者就發生了分離。加之中國民主意識傳統缺乏,無論是監督主體、監督手段以及過程,還是監督責任落實等方面,都缺乏堅強有力的控制,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相關法規不健全,覆蓋面不夠廣,權力運用彈性過大,這都容易造成公共權力所有權相當程度的虛置化。更何況,公共權力的行使很多時候是某個人或團體的運用,具有相對獨立性和鮮明的個性化特征,這就使外部的制約和監督不可能深入到權力運作的所有領域和整個過程,反為以權謀私鋪平了道路。
2.權力運作不透明,民主程度低。由于政府制定政策的公開度不夠,調整頻繁且制定程序、變化的時間、操作規程等都不為人及時了解,信息渠道少,政務公開機制不完善,導致“暗箱操作”現象嚴重。公共權力在不透明的“陽光下”運行,使公共權力的監督主體難以監督,民主機制無法運行,民主程度低。這也為公共權力出現腐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運作環境。
三、針對公共權力腐敗性提出幾點對策與建議
公共權力不管是從其自身角度,還是從其作用的外在因素,都孕育和潛伏著自身固有的腐敗。“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5] 它深刻的揭示了權力與腐敗的內在聯系。我們需要找出一條能夠防止腐敗繼續衍生并向更深一層發展的道路,沿著這條路,讓我們的政府真正的成為公眾心中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一)適度分權、完善權力制衡機制從根源上拒絕腐敗性
高度集中的權力必然會帶來權力的腐敗,我們應該實現高度集中向適度分散的轉變。當然分權要適度,且不可放權過大,但也不敢扭扭捏捏,小家子氣。該放不放,就不會達到我們所要的效果,也就不會促成政府的改革,從根本上杜絕腐敗的發生,避免“絕對權力”的出現。
完善權力制衡機制,加強對行權過程的管理及監督,將集中的權力分散化,隱蔽的權力公開化,最大限度地減少權力變異的可能,鏟除腐敗寄生的溫床。完善監督制度是反腐敗的“治本”之策,事后的懲處永遠比不上事前的預防和事中的監督,提高公共權力運作過程的透明度,嚴格落實政務公開制度,接受群眾、新聞和輿論的廣泛監督。政務公開是腐敗防微杜漸的“陽光”殺毒劑,因此在社會事務的處理上,必須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監督作用,拓寬民主監督渠道,增強廣大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廣度和深度。
(二)以法治權、以權治權是防止權力腐敗的必由之路
1.以法治國,也要以法治黨。過去我們較長時間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習慣于黨委包攬一切,以黨代政,結果黨政不分,職責不明,出現了許多以黨代政、以黨代法的事,不僅不利于加強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而且把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降低到管理者、執行者的地位。這種領導體制不利于確立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也難于集中統一指揮,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職能重疊,決策遲緩,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克服官僚主義。所有這些都會造成權力不清,職責不明,無法對權力進行制約。以法治國,不僅法律體系要完善,政黨也要克服“以黨治國”的觀念,用法律規范執政黨、參政黨、群眾團體的法律地位和行為,克服黨包辦一切、干涉過多等不正常狀況。
2.“從事情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3],將公共權力置于法律的有效控制之下。鄧小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執了政,掌了權,更要謹慎。第一,我們要權,無產階級要權,不能讓權被資產階級拿到手上;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要權,不能讓權被機會主義者拿到手上。第二,我們拿到這個權以后,就要謹慎。不要以為有了權就好辦事,有了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樣就非弄壞事情不可。”[7] 鄧小平的這段話,闡明了權力擁有者對待權力應有的態度。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三)加強主體自律與法律嚴懲相結合原則防患于未然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變化。因此,通過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只是一種外因,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也只能是“治標”的辦法。要想真正做到公共權力的合理有效使用,必須從內因上下工夫,即加強權力行為“主體自律”。人們一旦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人的素質得到飛躍,道德得以完善,那所孕育的力量將是非常巨大的。
加強法律懲罰機制,提高腐敗行為的成本。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反腐敗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通過嚴格界定,降低尋租者的預期收益,抬高了其風險成本;其次要擴大腐敗的查處范圍,加大打擊力度,依靠其強有力的警戒和威懾作用,形成正式持久的腐敗懲罰治理系統,使當權者難以甚至不敢變異公共權力。
人類的歷史需要自己書寫,當前中國公職人員對公共權力的行使很大程度上還存在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杜絕公共權力出現腐敗和惡化,讓它從人民中來,最終回到人民中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服務于人民,讓我們共同期待實現社會全面更新的一天,期待我們用自己的力量譜寫人類社會的新篇章,開拓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魏慈憫,楊蓉.對公共權力腐敗性的思考[J].民族研究,2006,(2).
[2] 秦建.國外治理腐敗措施借鑒[EB/OL].古城清風,http:// www.xajjjc.gov.cn/...t20100604_11924.htm,2010-06-04.
[3]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4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5] 阿克頓.自由與權力[M].侯建,范亞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42.
[6]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