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文化領域也正處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產生出來負面的東西必然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在道德文化領域之中,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也必然會在道德文化領域表現出來,道德文化建設已成為一個重大問題;道德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從構建教育、制度、監督、社會環境四位一體機制入手多方面加強道德文化建設。
關鍵詞:道德文化建設;四位一體機制;系統工程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46-03
一、問題的緣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道德文化建設,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就明確提出了“五愛”的社會公德規范。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都對思想道德建設進行部署。黨中央還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紀新階段的第二個十年先后三次召開全會,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進行專題研究和重點部署。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十四屆六中全會分別通過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決議,集中闡述和部署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2001年中共中央下發了新中國第一部由執政黨制定的專門部署道德建設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黨的十六大以來,思想道德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彰顯出黨在道德文化建設上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標志著國家層面對道德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應該說,這是推動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利條件,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文化領域也正處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產生出來負面的東西必然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在道德文化領域之中,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也必然會在道德文化領域表現出來。如《決定》指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等現象還存在著,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一些企業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一些文化名人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一些公民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思想道德文化領域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凸顯了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道德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從構建教育、制度、監督、社會環境四位一體機制入手多方面加強道德文化建設。
二、道德文化建設,教育是基礎
道德文化建設,教育是基礎。其一,學校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強調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必須“又紅又專”,“德智體全面發展”。鄧小平指出:“十年來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 [1]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現在起要抓緊發展教育事業” [1],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要求,“要教育人民成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為‘四有’干部,特別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 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并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他明確提出 要“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2],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2011年10月18日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絡,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其二,黨政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吏為師”的道德心理習慣,官德不彰,民風難淳。“公生明,廉生威,民不畏吾能,畏吾公,民不畏吾威,畏吾廉”。黨員領導干部的道德高度往往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高度。黨員領導干部的道德素質既是黨風和執政能力的反映,也對廣大公眾具有導向、示范、帶動、輻射效應,因此,對黨員領導干部道德要求必須是雙重的,即作為一個職業道德主體,既要具備國家管理人員在進行管理過程中的職業道德,如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公仆意識、求真務實、辦事公道等,又要具備在權力行使運用過程中的權力道德,如遵紀守法、誠實無私、廉潔自律等。作為領導干部,應是人民的公仆,應該成為遵紀守法的模范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黨風正則干部群眾和睦,干群和睦則社會穩定。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這一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關鍵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干部。其三,全社會的公民道德素質與法治教育。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廣大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成為公民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的重要基礎,在現代社會,沒有良好的教養,沒有牢固的知識,沒有豐富的智力和各方面的智力興趣,要把一個人提高到有道德尊嚴感的高度是不可想象的。二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是非、美丑、善惡的評價標準,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三是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要教育人民群眾正確理解義利觀,沒有國家的“義”,個人的“利”就沒有保障,同樣,不尊重和兼顧群眾個人的“利”,國家的“義”就會失去意義。樹立在首先維護國家的利益前提下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四是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引導公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五是要培養公民的誠信意識。“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道德的基礎,面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利益關系的矛盾沖突對誠信建設造成了強大沖擊,由此引發了道德危機。道德危機本質上是誠信危機。當前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誠信的重塑,培養人們的相互信任意識,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要健全法制并嚴厲、有效地打擊各種不法行為,以便弘揚社會正氣;要建立和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以便誠信行為得到肯定而失信行為受到相應懲罰,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六是要培養公民的守法意識。守法意識是現代社會規則和法律體系運行的必要前提。只有公民的守法意識提高了,法律才能發揮其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也只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實現了真正的道德自覺,法律才能成為公民行使個人自由和權益的有效保障。
三、道德文化建設,制度是保障
道德文化建設,制度是保障。制度是人類行為的規范或約束規則的總稱。制度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行最基本的規則,制度安排是否適度是其他社會規則是否適度的前提。良好的制度規范會鼓勵人們自覺地“抑惡從善”,不好的制度則為 “從惡”提供便利,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抑制“從善”行為。制度建設是道德文化建設的根本保障。要把道德文化建設通過一定程序固化為制度,并依靠制度來促進道德文化建設的健康運行,使其不因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鄧小平站在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的戰略高度提出制度建設問題。1980年8月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3]所以,“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3]。為了加強廉政建設,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還是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 。1994年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以完備的制度保障黨內民主”的目標和任務。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把“以德治國”正式確立為治國方略,道德建設從此被納入國家治理的高度,從而為道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2006 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強調:要“著力提高制度的科學性、系統性、權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權、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4] 。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5] 。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文化強國”奮斗目標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構建“中國理論”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重要性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我們黨道德文化建設新的里程碑。
四、道德文化建設,監督是關鍵
道德文化建設,監督是關鍵。監督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領域的永恒主題。有一位哲人講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6] 加強黨內監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都做過許多有關監督問題的精辟論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對黨內監督思想作出了卓越貢獻。建國不久,毛澤東就提出了“人民監督政府”的思想[7] 。蘇聯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個政黨成為了執政黨,但這并不是說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鄧小平告誡全黨:“執政黨的地位,使我們黨面臨著新的考驗。” [8] 1992 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再一次發出警誡:“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 [3]如果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形成一套嚴格完整的黨內監督體系,“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 [8]在《鄧小平文選》三卷本中,“監督” 一詞出現99 次。由此足見鄧小平對監督的高度重視。與鄧小平同志一樣,江澤民同志十分重視加強監督和懲治腐敗。江澤民同志所主持撰寫的黨的十五大報告、十六大報告中,“監督”成為 頻頻出現的關鍵詞。在“十五大報告” 中,“監督” 一詞出現24次,在 “十六大報告” 中,“監督”出現23次。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指出:“拓寬和健全監督渠道,把權力運行置于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之下。”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率先垂范,帶頭接受監督,高度重視黨內監督制度建設。黨的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共產黨已逐步建立起以黨內民主制度為核心、以領導干部監督制度為重點、以黨內巡視制度為保障、以一系列法律法規為支撐的黨內監督制度框架體系,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為新時期黨內監督制度建設的重要特征,黨內監督制度建設取得了新發展。
五、道德文化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重要支撐
道德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靠教育,要靠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還要靠良好的社會環境作重要支撐。首先,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資源,牢牢把握正確導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壯大主流輿論,弘揚社會正氣,以正面宣傳報道引導人。其次,實施精品戰略,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實施精品戰略,通過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于樂的文藝創作,推出更多優秀作品,自覺抵制低俗之風,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社會道德風尚。再次,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是道德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傳播健康的網絡文化作品,發展網絡新技術,創新業務形態,提高網絡優秀文化傳播能力,占領網絡信息傳播制高點,加強網絡法制建設,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最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開放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夯實道德文化建設的社會基礎,讓道德文化理念在社會深深扎根,形成濃厚的有道德、講文明、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79.
[2] 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2:39.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380.
[4] 胡錦濤.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N].人民日報,2006-01-07.
[5]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
議通過)[Z].
[6] 孟德斯雞.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
[7] 毛澤東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3.
[8]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303.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