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的成因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教育資源過于分散,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第二,受集中資源辦學政策的影響,教學點撤并過程中因教學點的廢棄,造成了部分教育資源的閑置;第三,在校生數量相對減少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閑置;第四,受人口流動的影響,流出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閑置;第五,由于資金缺乏,部分危房因得不到維修而被閑置。
關鍵詞: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59-03
一、問題與方法
廣西邊遠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相對比較落后,從已有的文獻研究來看,廣西的教育資源總體相對不足,尤其對于廣西邊遠地區農村的教育來說,教育資源更加缺乏。但在教育資源總體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卻依然存在著教育資源的閑置現象。
教育資源既包括有形的資源,如人、財、物,同時也包括無形的資源,如學校的聲譽、成立的時間等。由于無形教育資源不便于用貨幣單位計算,因此本文研究的教育資源主要是有形教育資源,如學校的教師、在校學生、每一年學校投入的費用、學校的校舍建筑等。本文所研究的教育資源閑置主要指的是教育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的狀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教育資源因使用效率低于全國農村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平均水平而造成的相對閑置;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資源被徹底廢棄不再用于教育的絕對閑置。
從既有的相關研究來看,學者們探討較多的問題主要集中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問題研究和如何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問題研究兩個方面。關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問題研究。這一層面的研究主要著眼于教育資源在區域之間 [1]、城鄉之間[2]和校際之間[3]存在著質或量的配置差異。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教育資源不平衡的表現、成因和實現教育資源平衡配置的政策建議。關于如何提高教育資源使用率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如何提高義務教育資源的使用率 [4]。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使用率[5] 。這些研究要么關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校際之間配置不公,農村投入不足;要么關注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如何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率。而對教育資源的閑置問題則很少論及,尤其對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問題的關注則更加少見。
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問題的研究涉及教育資源閑置的現狀、教育資源閑置的原因和改變教育資源閑置的對策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導致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的原因是什么,即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在總量相對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出現了教育資源的閑置?
對于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筆者對百色地區部分縣小學和初中的實地調查和相關教育部門的統計數據。2010年下半年以來,筆者分別走訪了百色地區的右江區、田東縣、田陽縣、平果縣、德堡縣、靖西縣等地的小學和初中,并分別對當地的小學和初中作了實地觀查和訪談;同時,筆者又系統收集了百色市教育局近十年來有關農村初中和小學的教育統計數據;此外,本文也借鑒了相關的研究數據。
二、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的成因
本文基于對百色地區教育資源閑置狀況的觀察和相關統計數據的比較發現,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過于分散,造成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形成了教育資源的相對閑置;受集中資源辦學政策的影響,教學點撤并過程中教學點的廢棄,造成了教育資源的部分閑置;在校生數量相對減少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閑置;受人口流動的影響,流出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閑置;由于資金缺乏,部分危房因得不到維修而被閑置。
(一)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過于分散,造成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相對閑置
百色地區位于廣西西部,總人口365萬,是典型的山區,總面積3.63萬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5.4%,森林覆蓋率達50.2%,可謂是地廣人稀。百色地區下轄田陽、田東、平果、德保、靖西、那坡、凌云、樂業、田林、隆林、西林11個縣和1個市轄區,共183個鄉鎮[6] 。其中每個鄉鎮總人口平均約2萬人,小學平均適齡人口1 630人,在校生平均1 738人,小學教學點平均27個;每個鄉鎮初中適齡少年平均868人,在校生平均738人,初中校數平均不到1所 [7]。
根據百色地區教育局《基礎教育基本數據》(各年度年報數),百色地區2009—2010學年初小學在校生317 970人,小學教學點數2 327個,小學班數10 918個;初中在校生135 038人,學校179所,班數2523個。小學平均每個教學點不到5個班級,每個班級不足30人;初中平均每個教學點14個班,每個班級54個人。
教育部2008 年12月1日頒布的《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顯示,農村普通小學的辦學規模標準平均為39人/班,初中辦學規模標準近期50人/班,遠期45人/班;與教育部的建設標準相比,百色地區小學的教學規模遠遠低于建設標準,達不到辦學規模標準要求,這必然造成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相對低下。
可見,基于百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百色地區的人口相對比較分散,百色地區小學教學點分布比較廣泛,數量較多;小學辦學規模過小,達不到辦學規模的經濟效益,從而降低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導致了小學教育資源的相對閑置。
需要說明的是,廣西邊遠地區教育資源的閑置是相對小學教育而言的,對中學教育來說,教育資源卻略顯不足。與教育部公布的標準相比,百色地區中學教育每班學生人數多出4~9人[7]。可見,教育資源閑置和相對不足在廣西邊遠地區同時存在。
(二)受集中資源辦學政策的影響,教學點撤并過程中教學點的廢棄,造成了教育資源的部分閑置
自2001年實行集中辦學以來,許多辦學規模達不到國家標準的小學教學點和初中學校在輟學率相對降低的前提下被撤并。根據百色地區教育局《基礎教育基本數據》(各年度年報數),百色地區2000—2001學年初小學教學點數3 979個,輟學率2.27%;初中學校230所,輟學率6.21%。2009—2010學年初小學教學點數2 327個,輟學率0.39%;初中學校179所,輟學率2%。在這十年間,百色地區小學教學點數共減少2 563個,平均每年減少256.3個教學點,小學輟學率共降低1.8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0.188個百分點;初中學校共減少73所,平均每年減少7.3所,初中輟學率共降低4.2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0.421個百分點。
教學點的撤并,導致百色地區部分學校的校園、校舍建筑等固定資產因無法轉移而被廢棄,大部分代課教師由于沒有編制也不能隨教學點的撤并而轉移到其他學校繼續任教,不得不放棄教學崗位。教育資源因此被閑置。據統計,百色地區十年來,因教育教學點撤并,小學校園面積共減少3 808 35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共減少84 915平方米,代課教師人數共減少6 637人;初中校園面積共減少3 573 574平方米,代課教師人數共減少663人[7]。
可見,在集中資源辦學政策的影響下,教學點撤并過程中教學點的廢棄以及大部分的代課教師不再從事教育,造成了這部分教育資源不再用于教育的絕對閑置。
(三)在校生數量相對減少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閑置
根據百色地區教育局《基礎教育基本數據》(各年度年報數),百色地區2000/2001學年初小學學齡人口341 193人,小學在校生386 402人,初中學齡人口210 162人,初中在校生176 011人;2009/2010學年初小學學齡人口298 375人,小學在校生317 970人,初中學齡人口139 675人,初中在校生135 038人。在這十年間,百色地區小學學齡人口共減少42 818人,平均每年減少4 281.8人;小學在校生共減少68 432人,平均每年減少6 843.2人;初中學齡人口共減少70 487人,平均每年減少7 048.7人;初中在校生共減少40 973人,平均每年減少4 097.3人。
以上數據表明,在校生人數的不斷縮減,促使部分中小學教學規模的縮小,不僅造成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低于的相對閑置,也造成了部分教育資源因被撤并而不再用于教育過程中的絕對閑置。
(四)受人口流動的影響,流出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閑置
根據《百色地區中小學及其他學校綜合統計報表》,2000/2001學年初,百色地區小學轉入學生數量為1 473人,轉出學生數量為2 783人,當年轉出學生數量比轉入學生數量僅多出1 310人;百色地區初中同年轉入學生1 467人,轉出學生2 081人,當年轉出學生數量比轉入學生數量僅多出614人。而到了2009/2010學年初,根據百色地區《基礎教育綜合統計表》顯示,百色地區小學當年轉入學生共計22 695人,當年轉出學生則為37 068人,小學轉出學生數量比轉入學生數量多出14 373人,小學流出學生的數量比2000/2001學年初的流出的學生數量10倍還要多;2009/2010學年初百色地區初中轉入學生4 393人,轉出學生共計8 392人,初中當年轉出學生數量比轉入學生數量多出3 999人,差不多是2000/2001學年初轉出學生數量的6.5倍還要多。
與此相反的是,百色地區復學、休學、退學的學生數量都在不斷減少,根據《百色地區中小學及其他學校綜合統計報表》,2000/2001學年初,百色地區小學復學399人,休學2 672人,退學4 627人;初中復學1 632人,休學1 631人,退學6 788人。2009/2010學年初,百色地區《基礎教育綜合統計表》顯示,百色地區小學復學286人,休學89人,退學387人;初中復學88人,休學255人,退學1 975人。
與此同時,根據《百色地區中小學及其他學校綜合統計報表》,百色地區2000/2001學年初,小學入學率為98.91%,輟學率為2.27%;初中入學率為83.75%,輟學率為6.21%。2009/2010學年初,百色地區《基礎教育綜合統計表》顯示,百色地區小學入學率為99.62%,輟學率為0.45%;當年百色地區初中入學率為96.68%,輟學率為2.28%。由此可見,百色地區小學和初中在入學率不斷上升的同時,輟學率和休學率在不斷下降。
通過對百色地區小學和初中學生數量變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百色地區小學和初中學生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來自學生的轉出。學生數量的減少必然會引起教育資源的閑置。
(五)由于資金缺乏,部分危房因得不到維修而被閑置
根據百色地區《基礎教育基本數據》(各年度年報數),百色地區小學2005—2006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60 066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120 153平方米;2006—2007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75 566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173 522平方米;2007—2008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58 807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109 457平方米;2008—2009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5 557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98 464平方米;2009—2010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137 106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1 440 112平方米。從這五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百色地區小學近五年來校舍面積在不斷增加,平均每年新增校舍面積67 420.4平方米;而D級危房面積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53 369平方米,2007年比2006年減少了64 065平方米,2008年比2007年減少了10 993平方米,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1 341 648平方米。
另根據百色地區《基礎教育基本數據》(各年度年報數),百色地區初中2005—2006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56 401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56 424平方米;2006—2007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102 996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66 573平方米;2007—2008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26 535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55 466平方米;2008—2009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24 634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52637平方米;2009—2010學年當年新增校舍面積42 567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838 250平方米。從這五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百色地區初中近五年來校舍面積在不斷增加,平均每年新增校舍面積50 626.6平方米;而D級危房面積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 0172平方米,2007年比2006年減少了11 107平方米,2008年比2007年減少了2 829平方米,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785 613平方米。
可見,近五年來,百色地區雖然每年在不斷增加教育投資,但有限的投資除了部分用于建設新的校舍,大部分危房因缺乏費用而沒有得到維修,年深日久,成了閑置的教育資源。
三、結論
對于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來說,一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則存在著因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的相對閑置和因學校撤并而徹底不用的絕對閑置。造成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閑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原因表現為五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受廣西邊遠地區自然地理位置的影響,小學校點分布較分散,達不到辦學的標準規模,而初中過于集中,每個鄉鎮不足一所,辦學規模又略為超標,辦學規模的不經濟勢必會導致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從而導致了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因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的相對閑置;第二個方面是集中辦學政策的統一實施,導致了多數教學點因達不到辦學標準而被撤并,從而造成了廣西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資源的絕對閑置;第三個方面是由于學齡人口的數量不斷下降,從而使在校生人口的規模也不斷縮小,加劇了教育資源的閑置;第四個方面是受人口流動的影響,因學齡人口的流出導致教育資源的相對閑置;第五個方面是由于資金缺乏,部分危房因得不到維修而被閑置。
參考文獻:
[1] [美]曾滿超,丁延慶.中國義務教育資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與經濟,2005,(2).
[2] 張金英,陳通.中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機化,2009,(6).
[3] 王莉紅.農村義務教育資源校際均衡配置研究[J].財政研究,2008,(2).
[4] 黃福仁,黃美紅.如何利用好農村閑置校舍[J].教育觀察,2008,(4).
[5] 馮文全,夏茂林.當前農村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問題及解決的基本思路[J].蘭州學刊,2006,(1).
[6] http://www.wendian.com.cn/dili/b0d9c9abb5d8c7f8.html.
[7] 百色地區基礎教育基本數據(各年度年報數據)[Z].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