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講究教學高效率的背景下,“如何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成了每個數學老師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也是各級領導普遍關心、需要認真面對的教研課題。
關鍵詞:教學高效率;高效數學課堂;新課程;數學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76-02
那如何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呢?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在教學中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落實新課程理念,讓數學教學的內容回歸到數學的本質。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探索、發現,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探索發現,并從中取得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收獲。
數學知識是在人們的生活需要和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的有關問題,鑒于這一目的,在數學教學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課前預習要做好
課前預習是學生汲取知識的發端,是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基礎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就不可能跟上課堂的快節奏,也就無法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在講授新課前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并且明確任務,這樣促進學生進行理解和思考。授課前,先了解部分學生的預習情況,尤其是他們不懂的問題,上課時引導學生一起重點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認真備課
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和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率。備課時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1.備大綱: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教學實際使其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同時還要靈活使用新課標,一切有利于教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學行為都是正常的教學行為。
2.備教材:教師吃透教材,把握教授內容的重點、難點,弄清自己該給學生教什么,怎樣去教,并且設計到教學過程中去。
3.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知道學生該學什么,始終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顧及他們的理解程度和知識水平,探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亮點,設計上適當可行的教學方案、導學案。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與生活,數學知識是在人們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鑒于這種原因,我們在教學中,讓數教學的過程生活化,這就要創設出符合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現實情境,通過情景教學,使學生更加容易地去體會和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在此基礎上,還要使教師在課堂上增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識:
1.主體意識。課堂教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必須徹底擯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主動性,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啟發意識。課堂教學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適時適當點撥誘導、設疑搭橋、總結提升,這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照亮學生思維的明燈,教師要學會啟發教學,讓學生在啟發中去嘗試,在成功中享受喜悅,使學生感受到“我能行”,“我一定能行”,這樣就給學生點亮學習的希望明燈,增添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民主意識。教師與學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諧人際關系,課堂教學中切忌“畫地為牢”、“以我為準”、“唯我獨尊”,愿意聽取和接受學生的多種想法,對學生的想法予以合理的評價。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服務者,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師與生、生與生的平等對話,淡化教學活動的預設性和統一性,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把尊重、理解、賞識帶進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和諧、愉悅中學習,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寶。數學教學要提高效率和質量,首先必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才能引發他們求知的欲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喜歡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想著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處處想著如何開啟學生的心智,課課想著如何給學生知識的新穎感、實用感和生活感,如何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的氣氛中自覺地獲取知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5.良好習慣培養意識。有人認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看來有無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成材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第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以練促學,持之以恒;第三,樹立榜樣,激發自覺性;第四,評價表揚,鼓勵發展。長期堅持,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定是高效的。
四、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這就要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去學習,學習新課程理論,學習教材教法,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向同行學習,向名家學習,取長補短,以他山之石去攻玉,去充實自己的知識容量和體系,努力提升專業素質,做一個科研型教師,同時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教育教學規律和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知識植入到學生的知識空間中去。
五、悉心反思,不斷提高
有位教育家說:“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荷蘭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家費登塔爾教授也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反思是為了提高、為了發展、為了更好地組織教學、為給課改積累經驗教訓。
反思是提高的重要過程,它既能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又能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保障。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會發現這節課成功之處,失誤所在;哪些地方需要堅持,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學生什么時候的精神百倍,摩拳擦掌,什么時候茫然無聲,低頭不語,為什么會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為下一節課做好準備,必然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此,就會逐步呈現出一個高效課堂。
反思不僅是教師提高的一種途徑,也是學生不斷提高進步有效途徑。培養學生把解題后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后進行反思的習慣,使之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反思題目結構特征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反思題的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成,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反思還可提高學生思維自我評價水平,可以說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有見解的人們都知道,數學在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這種鍛煉教師不可能全盤傳授,只能是由學生在獨立活動過程中獲得。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后盡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從所教學生來看,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按老師要求進行作業后的反思,而這部分學生40%左右的數學能力低、成績差,他們只會做一些簡單的題,以獲得對問題的答案為目標,不會提問題,在這部分學生中,沒有一個會對命題進行推廣,更談不上探究了,而堅持寫反思的學生情況就大不一樣,因此,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后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