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低碳經濟對婺源縣經濟發展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本文分析了婺源縣低碳經濟業已發展的情況,提出問題并給予研究對策。
婺源;低碳經濟;可持續經濟
1.婺源縣低碳經濟發展概況
低碳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人們對健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一種追求。江西省婺源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地域文化,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先后開發10多個精品景區。在旅游業的強勢拉動下,商貿流通、金融、郵政、通信等行業蓬勃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全縣GDP的42.9%。同時,婺源縣還于2008年起高起點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利用生態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進和發展了一批機械電子、新型材料、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無污染、低耗能企業。但是就目前的發展情況,還有亟待改善的問題。
2.婺源縣發展低碳經濟現有的問題
能源缺乏且能源結構不合理。婺源縣能源資源貧乏,常規能源只有煤炭和水力,缺油、少氣,且煤炭后備儲量并不足。從婺源的能源消耗結構來看,長期過度依賴煤炭,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屆時能源出現危機會對婺源經濟造成很大的沖擊。
農業傳統習慣勢力強大,缺乏長遠眼光。雖然農民逐漸意識到農業生產中過多使用化肥農藥、秸稈的非科學處理等帶來的危害,能認識到低碳農業的重要性,但是在選擇技術時,經濟上的適用性總是優先于技術上的適用性,而采用新技術的高成本(直接成本、機會成本、學習成本等)使多數農民望而卻步。由于短期內注重農業低碳的收益和成本在是不對稱的,低碳生產的積極性難以調動起來。農戶總是根據各自的判斷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只想著眼前的產量如何才能提高,對未來發展難有長遠遇見和規劃,因而難以顧全農業低消耗、低排放問題,更難以考慮對農田少耕、免耕、間歇耕作等保護性耕作方式。對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往往也會因為規模太小看不到效益而不重視。
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抗風險能力差。婺源縣工業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集群,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差。婺源縣的工業企業大的不多,小的不強。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較為落后,導致該縣單位GDP能耗相對較高。該縣工業園區是以旅游產業帶動為契機才得以發展,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家具制造和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簡單加工業或低端產業類企業占40%以上。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競爭力不足工業總產值不高,該縣工業增加值在所屬市內頁排名很靠后(見表1)。
表1 2012年1~5月份縣(市、區)工業增加值
3.婺源縣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積極發展低碳技術和開發清潔新能源。“低碳”意味著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因此,針對婺源的能源現狀,要發展低碳經濟,開發清潔新能源就顯得至關重要。首先要大力宣傳低碳經濟概念,鼓勵交通、工業發展、酒店等各個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其次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同時注重引進綠色、潔凈、零排放的高科技、新能源環保項目。例如目前婺源縣中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單晶硅生產線和光伏電池組件項目進行試生產,其中試點之一婺源天佑中學太陽能電站在接管婺源縣電力公司驗收后,正以平均天天1063千瓦時的電量向當地公共電網輸送。對于這類項目,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使之不能局限于試點現狀,二是要積極進行再全縣范圍的推廣和應用。
宣傳和指導以新模式發展低碳農業。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領域,指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最大社會效益的農業發展模式。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并且在農業種植、運輸、加工等生產過程中,要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鼓勵農民摒棄傳統的犁鏵翻耕的耕作方式而采用免耕,要優化秸稈資源利用,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以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并創新多樣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技術協會,組織一致地實行低碳生產模式,進行標準化生產。還要發揮組織優勢,對外統一質量、價格,提高農民的市場地位,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進行低碳生產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還應加快“城鎮支持農村”步伐和力度,加快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建設好新農村,以吸引、留住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并進一步繁榮和發展農村產業吸納勞動力。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低碳型工業。按照低碳經濟的內涵要求,應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改造婺源縣內的傳統工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工業產值在經濟總值中的比重。淘汰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技術、設備、產品和企業,實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并以現有工業園區為依托,積極開發推行應用能源資源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按照循環經濟觀念,加快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讓工業園區成為生態工業、節能減排的低碳型工業園。
[1]劉 楊.低碳經濟文獻綜述及經濟學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學,2010.09
[2]王文軍.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范式與路徑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09.04
[3]任 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02
[4]李 迅,曹廣忠,徐文珍,楊春志.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J].城市發展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