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以來,遠期結售匯業務在我國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推進,人民幣兌美元等外匯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在這樣的背景下遠期結售匯業務憑借其鎖定未來的功能,使得業務量呈快速增長趨勢。但是,遠期結售匯業務作為我國外匯結售匯制度的產物,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遠期結售匯業務的作用勢必會弱化,本文對此進行了闡述。
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匯率風險;人民幣國際化
1.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定義
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是指客戶與銀行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客戶可按照遠期結售匯合同所確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銀行辦理結匯或售匯。通俗地講就是把實際外匯收支發生在后的結售匯業務在事前鎖定(而即期結售匯中兩者是同時發生的)。
2.遠期結售匯業務的發展歷程
1997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允許中國銀行首家試點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當時僅有美元一個幣種,最長期限為4個月。隨后,在2003年4月和2004年10月遠期結售匯業務分別經歷了兩次擴大試點,有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獲準開辦此項業務。截至2009年末,全國共有271家中外資銀行獲準即期結售匯業務經營資格,其中,67家銀行獲準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經營資格。除外資銀行、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之外,上海銀行、廈門國際銀行、深圳市商業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中小商業銀行也已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2010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合作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0]62號)進一步擴大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辦理主體,不具備經營遠期結售匯業務資格的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可以與具備經營遠期結售匯業務資格的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作為客戶辦理遠期結售匯相關業務。
3.遠期結售匯業務的發展現狀
目前,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已經成為各銀行為企業提供的規避匯率風險產品中最為傳統、最為成熟的一項業務,該項業務成為企業鎖定當期成本,保值避險的首選金融產品。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適用客戶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部隊等,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客戶可向銀行申請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包括:貿易項下的收支、非貿易項下的收支、償還銀行自身的境內外匯貸款、償還經國家外匯管理局登記的境外借款、經外匯局批準的其他外匯收支。目前各行可以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幣種一般包括美元、港幣、歐元、日元、英鎊、瑞士法郎、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新加坡元;遠期結售匯業務的交割期限分為固定期限和擇期期限兩種;固定期限的遠期結售匯又分為規則期限和不規則期限的遠期結售匯業務,規則期限的遠期結售匯業務有7天、20天、1個月、2個月、3個月至12個月,共14個期限檔次,不規則期限的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則可由客戶自行選擇交割期限,只要該期限在銀行營業日內而且在交易之后的兩個工作日后即可;交割也可以是非固定期限交易,即擇期交易,客戶可以自行選擇在一段時間內進行交割。
案例:以客戶出口收匯為例,某客戶預計在6個月后將收到1000萬美元。此時美元即期售匯價為6.3125,客戶為了防范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匯兌損失,便可通過中國建設銀行等銀行的遠期結售匯業務來固定其6個月后的換匯成本。假設中國建設銀行6個月遠期美元對人民幣的報價為6.3345,則客戶在同中國建設銀行簽訂了遠期合同后,便可于6個月后按1美元兌6.3345元人民幣的價格向中國建設銀行賣出美元1000萬,同時收入人民幣6334.5萬元。一旦此筆交易成交,則6個月后無論即期結售匯市場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如何,客戶都將按該合同價格進行交割。這樣,客戶不但提前進行了貨幣保值,而且一旦交易完成便可按6.3345的匯價收入進行賬務處理,提前安排財務預算。從上例可以看出,遠期結售匯業務具有讓客戶鎖定成本的優勢,但同時客戶也可能會讓客戶失去到期以更好的價格成交的機會,從而產生了一定的機會成本。
2005年的第一次匯改至今,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和最高、最低價的波動幅度均接近30%。在這樣大幅的波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接觸和頻繁地使用遠期結售匯業務,各個銀行遠期結售匯的業務量也呈現井噴狀態,2011年底和2012年截至8月份遠期結售匯簽約額分別達到了3871億和2303億美元,對應期限的進出口總額分別為36421和24976億美元,遠期結售匯業務簽約額在進出口總量中的占比分別達到了10.63%和9.22%,而2003年遠期交易額只有不足90億美元,2003~2005年遠期結售匯業務簽約額在進出口總量中的占比均不足1.3%。2005年之后,遠期結售匯的交易量與即期結售匯業務量的比例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國建設銀行為例,2009、2010、2011年遠期結售匯業務量分別為239、425、591億美元,對應的即期結售匯交易量分別為1789、2386、2722億美元,比例最高的為2011年,達到了21.72%,遠高于之前幾年的不足10%的占比。各銀行為吸引企業的業務量同時也為了提升自身業務量和經營收入,還把遠期結售匯業務、存款產品和代付產品結合從而產生組合型的套利產品,這些套利產品雖各行賦予的產品名字各不一樣,產品設計原理無外乎利用存款利率高于代付利率為客戶賺取利差同時利用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為客戶節約購匯成本從而達到利率、匯率雙套利的目的,這些組合型產品使得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鎖定未來的功能得到了深度的挖掘。
4.遠期結售匯業務的發展趨勢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實力提升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2010年末,我國GDP已經位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世界上的貿易比重也在不斷增加,作為國家經濟代言的貨幣國際化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人民幣作為支付和結算貨幣已被許多國家所接受,事實上,人民幣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或地區已經成為硬通貨,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幣在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也開始使用。隨著中國游客的不斷增多,在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機場以及飯店也開展了人民幣兌換業務。如紐約的機場、唐人街以及部分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日本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也已經開始收人民幣。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人民幣流通擴大的過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流通的范圍就越廣、數量就越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以人民幣簽約,從源頭規避了外匯兌人民幣波動帶來的匯率風險。而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是我國結售匯制度下的產物,該業務在人民幣持續升值或者人民幣兌外匯的雙向波動中發揮了其避險的作用,人民幣跨境的進程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弱化遠期結售匯業務規避匯率風險的作用和地位,未來當人民幣完全國際化的時候,遠期結售匯業務也許將光榮地完成歷史使命從而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