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經濟效益便成了眾多企業決勝千里之外的唯一籌碼。而員工作為企業效益的直接創造者,其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整個企業的命運,于是,在加強員工績效考核、提升員工素質的過程中,“末位培訓制”便應運而生。然而,如何有效實施末位培訓,如何通過培訓,使“末位”成功“上位”,是當前企業面臨的瓶頸。該文中,筆者擬通過正確宣傳、合理實施、跟蹤評估三個方面,對有效實施末位培訓進行粗淺探討。
末位培訓;正確宣傳;合理實施;跟蹤評估
上世紀末期,“末位淘汰制”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方式,開始流行于我國各行各業,并在本世紀初期,以愈演愈烈之勢風靡全國各大企業。然而,隨著社會對實施“末位淘汰制”的褒貶不一,部分企業逐漸改變策略,改“淘汰”為“培訓”。與“末位淘汰制”不同,“末位培訓制”是企業提升員工素質、間接提高企業效益的一種途徑。那么,如何使“末位培訓制”的實施取得顯著效果,筆者認為采取合理的方法至關重要。
1.從宣傳入手,樹立正確的“末位培訓”觀念
首先,企業應正確宣貫“末位培訓”理念。
末位培訓不是末位淘汰,不是對培訓對象的歧視,更不是懲罰,旨在增強員工的業務水平,提升員工的崗位技能,正確認識并運用好“末位培訓”的機制一定會提高企業員工綜合素質。企業只有把這些理念宣貫到位,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正確認識末位培訓的重要性,只有接受了這種培訓機制,才能保證這項制度順利實施。
其次,員工要廣泛認同“末位培訓”機制。
員工認同是制度順利實施的前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企業可以組織員工針對“末位培訓”的宗旨展開廣泛的討論,在衡量利弊的基礎上讓員工普遍認識到末位培訓不是對員工的懲罰,而是善意提高員工業務能力的一種方式,從而促使員工解放思想,對實施末位培訓達成共識。
2.嚴把實施關,堅決避免“末位培訓”錯位
當今有些企業由于實施不當,導致末位培訓走入誤區,不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而且還帶來不良后果。所以,筆者認為在實施“末位培訓”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決避免以下四個錯位。
避免培訓初衷錯位。“末位培訓”不是對從業人員的懲罰,而是善意提高他們的營銷、溝通等各種能力,促使他們解放思想,取得共識。然而,這個初衷在很多企業都沒有實現。由于培訓主辦方和培訓執行講師的盲目跟風或是盲目執行上級命令,導致培訓流于形式,逐步演變成了對營銷業績落后人員或工作效率滯后人員的一種變相懲罰,從而偏離末位培訓之初衷。
避免培訓對象錯位。目前,很多培訓主辦方沒有經過深入調查原因,武斷地把所有營銷業績落后的人員都列入“末位培訓”的對象,導致部分積極上進的營銷人員變得消極倦怠。筆者認為,企業應當充分了解員工業績落后是態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等原因。只有詳細掌握了這些,合理組織相關人員參加“末位培訓”才會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掃射,卻無一人上位的尷尬結果。
避免培訓頻率錯位。眾所周知,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提升是一個持久的過程,營銷能力的提高絕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工程。有些企業今天搞培訓,明天就想見成效。一旦沒改觀,就對業績落后人員反復培訓,培訓頻率過高,違背了學習規律,從而導致培訓內容只進不出,沒有時間消化,業績提高不了是理所當然了。
避免培訓內容錯位。接觸過培訓的人都知道,培訓內容是根據培訓對象設定的,而不是盲目確定的。“末位培訓”更是如此,必須要充分了解培訓對象需要什么,有的人需要端正工作態度、有的人需要掌握工作技能、有的人需要學習營銷話術、有的人需要掌握判斷潛在客戶的方法。如果不因材施教,針對所有末位人員培訓相同的內容,那么這種培訓將無果而終。
3.重視跟蹤評估,適時改進末位培訓方式
評估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要使培訓工作健康發展,就必須重視培訓評估工作。而培訓效果的評估,是對培訓主體、培訓過程與其教學等活動實際效用的系統考察與評價。
從評估層面來分析,分為反應層面評估、學習層面評估、行為層面評估、結果層面評估四個方面。反映層面評估和學習層面評估,是指學員對培訓滿意度的評估及學員對培訓內容掌握程度的評估,一般通過三種途徑完成,一是在培訓結束后通過發放評估表,二是在培訓過程中與學員溝通交流,聽取其的反映,三是通過討論、測試、提問、示范、操作演練等方式進行。
而行為層面評估和結果層面評估則主要是比較學員培訓前后發生的行為變化及看培訓對個人及所在組織績效產生的影響,了解培訓能否提高學員的能力,并有效地解決管理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這需要在培訓結束以后,學員回到工作崗位上一段時間內才能進行的評估,這一切必須通過跟蹤調查才能完成,所以這也就是我們跟蹤評估的重點。實踐證明,對已經回到工作崗位的學員進行跟蹤調查和評估,可以從中獲取信息,量化數據,明確培訓內容的優點與成績、缺陷與不足,從而找準改進方向,采取有效措施,有目的地改進培訓方式,不斷提高培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