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難”的問題,是長期以來困擾著人民法院的一個嚴重的話題,也是對人民法院的依法履行職責和國家的司法權威構成嚴重的挑戰。造成“執行難”的原因諸多復雜,其中之一就在于近來大量執行突發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和干擾著人民法院對各類案件的執行。預防和處置各類人民法院突發事件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重要職責之一,為了更加有效的預防和處置執行突發事件,首先要對執行突發事件的概念有個明確的認識,并且在掌握其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做好預防和處置工作,履行法定職責。
執行;突發事件;群體事件;暴力抗法事件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在依法進行各類案件審判活動的同時,開展對各類案件的執行工作,也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的重要職能。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參與執行,是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的一項重要職責,可以為人民法院能夠順利執行案件,預防和處置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提供重要的警務保障。
近年來,人民法院在執行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數量呈上升趨勢發展,在人民法院各類突發事件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特別是一些群體性突發事件、以及嚴重的暴力抗法事件,在一定的范圍內造成很大的影響,引起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及廣泛關注,各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部門應當加大對各種執行突發事件的防范控制力度,避免和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一旦發生此類事件,應當迅速及時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進行處置,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種損失,保障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順利進行。預防和處置各類人民法院突發事件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重要職責,各級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首先要對執行突發事件的概念有個明確的認識,并且在掌握其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做好預防和處置工作,更好的履行法定職責。
1.明確人民法院執行突發事件的概念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暫行規則》中提出“民事、行政案件執行工作中的突發事件”的概念[1]。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人民法院預防和處理執行突發事件的若干規定》(試行)中進一步確立了“執行突發事件”的概念,其中第一條規定:“本規定所稱執行突發事件,是指在執行工作中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危及執行人員及其他人員人身財產安全,嚴重干擾執行工作秩序,需要采取應急處理措施予以應對的群體上訪、當事人自殘、群眾圍堵執行現場、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抗拒執行等事件。[2]”根據此規定的內容,明確確立了人民法院執行突發事件的概念及其范圍和含義。
對此概念應當深入的從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執行突發事件是人民法院在執行工作中突然發生的緊急事件。對此應當深入進行三層含義的理解:
對“執行”一詞含義在這里應當進行狹義的理解。這里的執行一詞的含義就是指人民法院的執行機構(執行局、執行庭)依法所進行的執行,包括對民事、行政案件的執行,也包括對刑事案件中對罰金和沒收財產的執行,以及刑事附帶民事審判中民事判決部分的執行。既不包括人民法院對死刑(立即執行)判決的執行,也不包括其它行政機關的行政執行。
對執行工作中突然發生的緊急事件中的“執行工作”的理解。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是由一系列的執行環節和執行措施構成的。而執行突發事件主要是在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依法采取有關強制執行措施的過程中發生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諸多執行強制措施中,只有在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的財產;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搜查;強制被執行人遷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等少數幾項執行措施的過程中易發生各種執行突發事件。據此,執行突發事件的發生場所主要有兩個,一是在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執行現場,二是在人民法院的執行機構。
對執行突發事件所具有的突發性的理解。執行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主要是指對各種執行突發事件是否發生,以及可能發生的具體的時間、地點、參與人數、規模大小、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沒有預見或難以預見,或者即使已經預見,但是由于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也難以防范和控制,致使事件的發生,進而導致事態規模不斷升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執行突發事件發生的結果是造成或可能危及執行人員及其他人員人身財產安全,嚴重干擾執行工作秩序。主要是指執行突發事件后果的破壞性和危害性,這種破壞性和危害性主要表現在:
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是指由于各種執行突發事件的直接影響和作用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死亡或傷殘的危害結果。造成或可能造成傷亡的人員主要包括: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包括人民法院執行機構的執行工作人員(執行員、書記員、司機等)和參與執行的司法警察;執行申請人或其代理人、家屬;被執行人或其家屬;執行現場圍觀群眾。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預防和處理執行突發事件的若干規定》(試行)規定,造成人員死亡或3人以上傷殘的事件屬于特別重大的執行突發事件。其他分級標準由各省、市、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根據轄區實際自行制定[3]。
造成或可能造成財產損失。是指由于各種執行突發事件的直接影響和作用造成或可能造成公私財產的損壞或滅失。主要包括:執行現場房屋、物品的毀壞、滅失等財產損失;人民法院執行人員的執行車輛、裝備及物品的毀壞、滅失;人民法院執行機構辦公場所的設備、物品的毀壞、滅失;事發現場周圍的房屋、車輛、物品的損壞、滅失。
嚴重干擾執行工作秩序,導致執行工作無法正常進行。是指各種執行突發事件對人民法院執行工作所造成直接的消極影響。這種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就是嚴重干擾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秩序,直接導致執行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嚴重妨礙了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等情況。
執行突發事件主要包括:涉及執行的群體上訪、當事人自殘、群眾圍堵執行現場、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抗拒執行等事件。
這是指執行突發事件的具體表現類型。
涉及執行的群體上訪事件。涉及執行的群體上訪事件是指涉案當事人因對人民法院案的執行工作表示不滿,聚集或糾集多人到人民法院進行上訪的事件。
這種群體上訪違反了我國有關信訪條例的規定,同時在群體上訪的過程中易出現一些過激方式,如圍堵人民法院的機關辦公及審判場所,攔截人民法院的公務車輛,堵塞交通,甚至出現上訪過程中攜帶危險物品或者管制器具,侮辱、毆打、威脅人民法院的機關工作人員等事件的發生。因此,涉及執行的群體上訪事件屬于人民法院的執行突發事件。
當事人自殺、自殘事件。是指涉案當事人因對人民法院的執行事項表示不滿,在人民法院或執行現場以及其他場所通過自殺、自殘的方式,企圖達到抗拒阻礙執行的事件。
當事人進行自殺、自殘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對人民法院的執行事項的表示不滿。具體不滿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對人民法院的判決不滿;二是對人民法院的執行的方式方法的不滿;三是對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執行人員的工作方式態度的不滿等。
當事人自殺、自殘的方式主要有通過跳樓、上吊、喝毒藥或使用刀刃等利器進行自殺、自殘的情況,實施自殺、自殘的地點主要有:在人民法院的辦公場所或大門等處所實施自殺、自殘的;在人民法院的執行現場實施自殺、自殘的;在其他場所實施自殺、自殘的,例如在當事人家中或其他公共場所實施自殺、自殘的情況。
當事人實施自殺、自殘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達到抗拒、阻礙人民法院的執行,或制造事端,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同情。除此之外,有的自殺、自殘事件發生后,可能誘發群體上訪和群眾圍堵執行現場的事件發生。
群眾圍堵執行現場事件。是指人民法院在對案件執行的過程中發生的群眾在執行現場進行圍堵、哄鬧甚至沖擊執行現場,導致或可能導致執行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的事件。
人民法院執行案件,在采取各項執行措施中,出現群眾圍堵執行現場的情況,只有在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的財產;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搜查;強制被執行人遷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等少數幾項措施的過程中存在群眾圍堵執行現場的情況,這些執行現場往往遠離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的各種警務保障措施無法落實的情況下,加上執行現場周圍又是這些群眾長期生活和熟悉的場所,因此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出現群眾圍堵執行現場的情況。
群眾圍堵執行現場的方式主要有:通過靜坐示威、遮打橫幅、多人攔阻、設置障礙等的方式堵塞執行現場的出入口,阻礙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和車輛進出執行現場;執行人員在執行現場依法履行職務執行案件的過程中,遭到執行現場周圍群眾的封堵道路、侮辱謾罵甚至人身攻擊的情況等等。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抗拒執行等事件。即所謂的暴力抗法事件,是指涉案當事人或其他人員,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的方式方法,抗拒阻撓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依法履行職務執行案件的事件。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抗拒執行的事件的主體,一是涉案當事人,多數情況執行案件中的被執行人,個別情況也有執行申請人;二是其他人員,包括上述當事人的親朋好友以及被執行人糾集的其他社會閑散人員等等。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抗拒執行的事件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抗拒者使用刀、斧、棍、棒、繩索等工具或者直接對執行人員采取毆打、捆綁、阻攔、設置障礙、進行人身攻擊等方式,抗拒阻撓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對案件進行執行的情況。
2.掌握人民法院執行突發事件的特點
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具有事發的人為性、人身危險性、處置的復雜性、影響的嚴重性等特點。執行突發事件在具備人民法院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的同時,與審判突發事件和其他類型的突發事件相比較,具有群體事件多、暴力傾向嚴重、不易防控等特點。
群體突發事件多。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通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發生多數人間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為的方式,或表達訴求和主張,或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或發泄不滿、制造影響,因而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負面重大影響的各種突發事件。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轉型,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增多,群體性事件呈上升趨勢,成為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突出問題,成為各級黨政機關亟需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年來在各級人民法院執行各類民商事、行政案件過程中,所引發的群體突發事件大量上升,尤其是一些群體事件中圍攻毆打人民法院的執行公務人員、圍堵人民法院辦公場所、嚴重干擾人民法院的辦公秩序及群體上訪等事件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穩定與和諧,阻礙了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的開展,也對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形象造成極為不良的社會影響。使得群體事件已經成為人民法院執行突發事件的一個明顯的特點。給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預防和處置事件造成極大障礙和不利因素。
當前人民法院在執行中引發群體性事件有三種類型案件:一是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均是群體的執行案件;二是申請執行人為群體的執行案件,三是被執行人為群體的執行案件。法院面對群體的要求執行與被執行人抗拒執行,方法不當很可能激化矛盾。
當前誘發導致人民法院執行中群體突發事件的主要原因:
執行人員自身問題所致。由于執行人員對案件性質把握不準,認識偏差和方法的簡單粗暴,當申請執行人或被執行人自身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妥善及時的解決時,便對法院產生不滿,進而產生怨氣或過激行為,以至引發群體性事件。
涉企業職工案件。涉及企業經營虧損、改制中發生的勞動爭議仲裁執行案件,當數十、上百名職工的個人利益得不到妥善解決時,利益上的一致性很容易使群體聚合,加上企業改制中的政策問題和執行人員對勞動法律法規掌握不夠深入透徹等,執行中稍有不慎便會引發群體性事件。
涉征地拆遷、拆違案件。主要是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經國土資源部門或建設部門依法對非法占用土地建廠房、征用土地、違章建筑等房屋拆除行為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當事人拒絕自行拆除,法院經審查合法而執行強制拆除行政處理決定的內容,勢必造成被執行人的巨大經濟損失,其親屬都可能舉家背負債務。因此,執行中也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涉多個債權人申請執行的案件。主要是業主與開發商購房合同糾紛案件的執行和債務人財產遠遠不足清償債務的執行,有些債權人不顧法律的禁止性規定,糾集在一起哄搶債務人的財產,因執行中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難以控制,不及時有效地執行判決,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或引發群體性事件。
具有嚴重的暴力傾向:這里所謂的暴力是指制造事件者往往采取一些非常規的手段和方法,對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進行阻撓和干擾,或者使用非常規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威脅,對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予以施加壓力,企圖阻撓干擾執行活動的情況。這些非常規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使用爆炸物品或縱火方式制造突發事件,使用刀、斧、棍、棒等工具持械制造事端,有的使用上述方法和工具、毒藥,或者以跳樓、懸索自殺、自殘相威脅等等表現形式出現。
這些為了阻撓人民法院對民事、行政案件的執行的方法和手段的出現的暴力行為,導致矛盾不斷加劇深化,事件性質不斷升級,在給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造成巨大阻力的同時,也為案件的最終執行和解決帶來了新的生機,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應當充分抓住這一機遇,充分合理利用應對暴力出現的局面,為事件的善后處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不易防控。執行突發事件不易防控的特點,即執行突發事件所具有的突發性的特點,是指對人民法院對各種執行突發事件是否發生,以及可能發生的具體的時間、地點、參與人數、規模大小、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沒有預見或難以預見,或者即使已經預見,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復雜因素的影響,也難以防范和控制,致使事件的發生,進而導致事態規模不斷升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人民法院的執行突發事件不易預防、控制的主要原因:
人民法院的執行突發事件的發生地點,大多是發生在執行現場,在這些地點,往往缺少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的警務保障的各項措施的保障,例如嚴格的安全檢查措施就可以防止事件的制造者將各類爆炸物品和危險物品帶入事發現場,加上人民法院的法庭警衛、值庭和安全監控等各項措施,可以有效的保障和防控各類突發事件的發生以及事態的蔓延。而由于法院的執行現場往往缺少這些防控措施的有效保障,從而使得執行突發事件具有不易防控的特點。
人民法院的執行突發事件由于群體事件的因素影響,加上大多是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出現的情況,導致在采取防控措施和處置上的復雜性。特別是一些涉及公眾群體利益的案件的執行,這種情況尤其嚴重。近年來各地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發生數起此類事件,導致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法警多人受傷、車輛損毀、案件卷宗甚至警械具備搶的惡性事件。
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只要對人民法院的執行突發事件的概念和特點有個明確和清醒的認識,才能進一步做好對各類執行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更好的依法履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
[1]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暫行規則
[2]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案件建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謹防發生暴力抗拒執行事件的緊急通知(法明傳[2001]244號)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預防和處理執行突發事件的若干規定(試行)的通知(法發[2009]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