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置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巧妙設置疑問,造成懸念,就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積極參與到質疑解疑的活動中來。既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問題情境;設疑;探索;培養;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的思維活躍于疑問的交叉點。為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精心設疑,制造懸念,著意使一些數學知識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求知欲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因疑生趣,由疑激思,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探索新知。
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教師巧妙地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激疑:“為什么瓶子里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后水面卻上升了?”以“石”激“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等的知識塊被激活,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因為石子有長度,有的說因為有寬度,還有的說因為有厚度、有面積等。正當學生為到底跟什么有關系而苦苦思索時,教師看準火候兒,及時導入新課,并鼓勵學生比一比,看誰學習了新課后能夠正確解釋這個現象。這樣通過問題情境,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將學生的幾何認識由一維、二維引向三維空間,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2.精巧質疑設疑,激發探索欲望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圓的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議論紛紛。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隨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很緊,而且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得也很深刻。同時,學生也嘗到了動腦思考的樂趣,進而逐漸養成思考、刨根究底的良好習慣。
3.抓住矛盾設疑,加深知識理解
教學時有意搜集或編制一些學生易犯而又意識不到的錯誤方法和結論,使學生的思維產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沖突和懸念,進而引導學生找出致誤原因,克服思維定勢,例如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錯的復習題:36-36€?。許多學生的計算步驟如下:36-36€?=0€?=0。造成計算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強信息“36-36”削弱了計算順序這一信息,造成了計算的差錯。而只有個別學生的計算步驟是:36-36€?=36-12=24。出現這兩種情況,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順水推舟,把這兩種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這兩種計算哪種正確。學生議論時,有的說第一種解答正確,有的說第二種解答正確。學生個個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我順勢引入新課:“到底哪種解答方法正確呢?我們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著開始講授新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作業中出現錯誤,也是設疑的契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這道題還能用其他方法解決嗎?其實,學習數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改正錯誤,形成正確認識的過程。每個孩子的錯誤是不同的,出錯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面對錯題,引導學生質疑、反思,找出錯誤原因及時改正,可以使學生發現自身問題所在,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養成認真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4.利用障礙設疑,促進新知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揭示和呈現已知與新知的矛盾,利用這些矛盾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就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新課題的矛盾適時設疑:我們班大部分同學今年十二歲,過了十二個生日,可是小芳卻剛過了三個生日,這是為什么?這樣就造成了學生渴望解開這個矛盾的心理狀態,激起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也可以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置難,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創設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出示兩組題:(1)1.6€?.25,15€?.15;(2)10€?,14.2€?2。學生很快計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發現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辦?”“如何寫出商呢?”學生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這樣以“障”造成“懸念”,使學生在學習循環小數時心中始終有了一個目標。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巧妙導入新課,就會激發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新知識的積極探索狀態。
5.重視求變質疑,培養多向思維
求“變”就是在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始終感到新鮮、有趣,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后,為了鞏固知識,可以把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三個等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討論: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學生可能會通過180€?=90或180€?=60解決。教師隨即質疑:這樣的方法正確嗎?然后讓學生量量看。通過度量,學生就清楚的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與它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揭示矛盾的情景問題啟迪了學生,起到了深化知識理解的作用。
6.留下問題懸念引發后續思考
一堂數學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懸念,則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家鄉到北京的路程有多遠,你覺得怎么樣?”學生答:“不好量,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合適的計量單位呢?下一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學習了新知識的同時留下新的懸念,使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設疑布陣,創設問題情景,不僅僅是教師的單邊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的創設一種促使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景,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質疑,并積極參與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置懸念,緊扣問題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大膽的質疑,圍繞問題進行思維活動,就能形成一種雙向互動、寬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養成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