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讓珍貴的民族標記,血脈生命線傳承下去就成為了今天我們迫切要思考的問題。文章圍繞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就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進行論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
【作者簡介】李 群(1960—),白族,云南大學畢業,研究館員,大理學院圖書館館長。主編參編圖書10種,發表圖書情報論文50多篇。研究方向:圖書情報及非遺管理利用。
1.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簡介
云南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大理州又是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州。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脊抛C明,遠在4000多年前大理就有古人類活動,創造了璀璨的青銅文化和稻作文明,秦漢時期商道就通往內地和東南亞,成為祖國西南邊疆開發和開放較早的地區之一。大理不僅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也是南詔、大理國的故地。元、明、清時期生產生活水平與中原同步發展,各種文化與之交匯,被稱之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遠在新石器時代,白族、彝族的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漢武帝時期,在大理設置了郡縣,唐宋時期先后建立的“南詔國”、“大理國”地方政權延續數百年,一度成為云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理不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全國歷史文化特別豐富的地區之一。大理現有8個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有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5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1年初,大理州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近年來,大理州積極組織對民族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加強對農耕文化、白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搜集整理了一批民族民間文獻資料,在大理州圖書館設立了“南詔大理國資料研究中心”,在大理州博物館設立了民族服飾保護庫,啟動了大理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工程。目前,大理州已經有白族繞三靈、白族扎染技藝、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劇、白族民居彩繪、石寶山歌會、大理三月街、彌渡花燈等9個項目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張仕紳、趙丕鼎、李云義、茶春梅、魯朝金等5位民族民間藝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存在的問題
對文化遺產傳承重視不夠。對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認識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文化遺產科學利用水平不高。大理州的許多文化遺產極具文化價值、科學價值,擁有知識產權和品牌效應,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但目前還缺乏科學利用的機制,重申報、輕管理,重保護、輕利用,一大批文化遺產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大量的文化遺產沒有轉化為旅游資源、人文教育資源。
對文化遺產傳承缺少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大理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數量眾多,但由于缺乏科學系統的保護規劃,仍處于被動保護、單一保護和靜態保護的狀態,一些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步,仍處于原始自然保護的狀態,甚至少數文化遺產在發展中遭到人為破壞。特別是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地區和農村,由于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特色文化消失加快,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瀕臨滅絕。
對文化遺產傳承方式落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經濟價值的轉換,不是自動的,必須有一定資金的投入,一部分文物基礎設施簡陋,保存條件差,自然損毀嚴重,安全技防設施落后,文物藏品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由于經費緊缺,投入不足,大量文物年久失修,面臨毀損危險,維修任務還十分艱巨。
3.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要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館藏特色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高校圖書館發揮資源優勢、建好特色館藏對服務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大理學院圖書館要把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作為圖書館館藏特色加以建設。要在文獻購置經費和采購人員上給以保證,并作為一項長期的工程加以建設。
建立大理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平臺:大理學院圖書館要在“南詔大理專題數據庫”的基礎上,努力建設“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努力把大理學院圖書館打造成滇,西“南詔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信息中心。
積極爭取在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課程。國內各高校已經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但是這些關注的程度遠不及人們所期望。大理學院是一所建在民族自治州的綜合性高校,在學校通識教育、藝術相關專業、旅游管理、建筑專業及民族學相關專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傳承與研究的相關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大理學院圖書館設立大理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技藝館。目前,大理州已經有白族繞三靈、白族扎染技藝、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劇、白族民居彩繪、石寶山歌會、大理三月街、彌渡花燈等9個項目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張仕紳、趙丕鼎、李云義、茶春梅、魯朝金等5位民族民間藝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理學院古城校區已被命名為“大理市十大旅游景區“之一。在大理學院圖書館設立大理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技藝館,無論是對非遺的傳承,還是對教學實習、研究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的科研工作直接對申報起作用,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申報者必須提交:申請報告項目申報書保護計劃以及其他有助于說明申報項目的必要材料鑒于此,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圖書館的科研工作為申報提供了全面和完整的相關資料。利用大理學院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通過對于古代文獻系統完整地查閱,調用大量第一手材料,以掌握申報項目的歷史、現狀、價值和瀕危狀況等情況;通過對資料的研究,全面了解申報項目演變的全過程,為合理設計保護計劃提供具有規律性的參考,突出對申報項目進行保護的意義和價值,豐富申報資料的內涵,以達到項目的成功申報目的,另一方面,大理學院的科研工作對申報材料進行鑒定和辨明真偽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性、動態性、傳承性的特點,使得收集申報項目的相關資料有一定難度,加上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使得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不是非常具體和有針對性的為避免在申報過程中出現弄虛作假,確保申報項目的價值和真實性,對申報材料進行真偽鑒定就顯得尤為重要繁雜的申報材料收集和鑒定工作,由于高校的參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僅為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支持,也為進一步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奠定了基礎高校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員較先進的專業設備較充實的圖書館以及不斷改進的課題研究計劃,在科研方面,有著其他保護單位無法比擬的專業性優勢。
[1]彭 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圖書館特色文獻建設[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8.08
[2]張立亞.LivingLibrary對大學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