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仍沿用普通應試教育的模式辦學。在傳統應試教育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長此以往,造成教師職業倦怠,沒有工作激情,學生厭學,流失嚴重。為此,學校要探索“課堂車間化,車間課堂化”教學模式,破解技能人才培養的難題。
一、轉變職業教育思想是根本
首先,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其次,職業教育必須以企業崗位要求為引導,實施“三個對接”,即學校教學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相對接、學校育人理念與企業用人理念對接、學校評價標準與企業評價標準對接。第三,職業教育要突出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改變“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推行“以技能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現學校與工廠、課堂與車間、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學徒、作品與產品合一。
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是前提
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才能將理念內化為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教學模式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活動。
首先,根據企業生產要求建立各專業的實訓車間。即學校的實訓中心要參照企業車間模式管理,將課堂教學和產品生產緊密結合,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工廠生產環境中學習技能。解決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教師課堂教學組織困難的難題。
其次,改變傳統紙質試卷考試的教學評價方式,將考場搬進車間,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技能水平測試考核。為了確保教學評價的客觀公正性,技能等級考核認定執行訓考分離制度。對學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參照行業崗位技能等級考核標準進行,而不是根據教師所傳授的具體內容進行,從而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技能教學的質量。
第三,以推行“課堂車間化,車間課堂化”的教學模式為改革方向。課堂車間化,就是將教學活動從教室搬到實訓車間,在生產過程中開展教學,課堂教學與生產實習融為一體,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以任務為引領,以行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產品,教學目標對準企業需求,達到“做中學”。車間課堂化,就是生產實習車間的任務不僅僅是完成產品生產,更重要的是在生產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參與,以不斷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達到“做中教”。
三、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是保障
課程是進行有效教學的載體,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才能保證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要以培養學生未來工作的能力為出發點,以培養技能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能力為本位”對傳統課程體系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課程結構突出寬基礎、課程內容突出實用性、課程編排突出綜合性、課程實施突出雙元性、課程比例突出實踐性、課程管理突出開放性和課程評價突出發
展性。
建立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階梯課程結構,寬基礎、深淺適宜和綜合性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分為基礎培訓、專業培訓和專長培訓三個層次,呈階梯式逐漸上升,無論哪一階梯的培訓,專業課始終圍繞職業實踐活動由淺入深展開。課程實施突出以職業活動為中心的特點,每一個產品的生產都是職業技能訓練的具體職業活動,課程實施就是通過完成一系列的產品生產來實現技能訓練目標。
四、抓好學生生產實習的各個關鍵環節
學習技能的目的是應用,職業學校如何落實好學生生產實習就成為關鍵。工廠生產的產品要成為商品,必須嚴格按照圖樣要求生產,如果有一個尺寸不合格,加工的產品就會成為廢品,沒有價值。實訓教學和生產脫節,學生就會錯誤地認為零件的尺寸不是非常重要,因為他認為所加工的產品只是驗證而已,不要求成為商品,也不會有價值。因此,在技能實訓中落實好生產實習,讓學生在生產過程中理解產品生產的嚴謹和一絲不茍至關重要。這樣,不但轉變了學生原有的錯誤觀念,而且也使學生的實習態度從根本上有所轉變。
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學生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習慣的養成教育是進行生產實訓的前提。首先要進行細致、扎實、有效的安全教育,要求學生將安全操作規程熟記在心,并落實到生產實習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企業文化與管理制度是企業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在職業教育活動中必須將現代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滲透到學生實訓的各個環節。在學生生產實習教學活動中,要用市場競爭機制來引導學生實習生產的積極性。生產實習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單件及小批量加工產品興趣大、熱情高,但對于大批量的零件加工感覺比較枯燥,干勁不大。而用適當的經濟手段調動學生的生產積極性,如大批量工件加工采用計件獎勵制度,不僅讓學生能主動適應企業生產活動,而且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加工任務。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理工中等專業學校)